赤嵌地區的這次流血行動,讓荷蘭人意識到了,在這一地區構築軍事據點的必要性。
最起碼在下一次內部危機到來之時,定居於此的荷蘭人,能夠第一時間受到保護。
這座構築於1653年的新城堡,就是我剛才提到的“赤嵌城”,荷蘭人將之稱為“普羅民遮城”意為“省城”。
可以這樣說,如果荷蘭人在大員的統治,能夠一直延續下來,隨著大員地區的天朝移民越來越多。
並且開發越來越深入,類似赤嵌城這樣,用以控制內部局勢的軍政中心,將會越來越多。
只不過,荷蘭人無論如何沒有想到,他們會那麽快失去大員。
更沒有想到,赤嵌城這個用來內控的軍事據點,會在明鄭大軍來襲的第一天就變成了前線。
由於熱蘭遮城才是荷蘭人的防禦重心,大部分軍力和物資亦囤積於此。
身處赤嵌城只有大約400人,其中士兵僅百人。
期間熱蘭遮城的守軍,雖然試圖派出一支200人的援軍增援。
但在明鄭軍隊的阻擊之下,只有大約50人進入了城內。
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座城堡,固然讓身處赤嵌地區的荷蘭人,及時受到了保護。
但戰略準備不足的赤嵌城內只有5、6天的糧食儲備,並且很快被明鄭方面,切斷了通往城內的水源。
在這種情況下,僅僅堅守了4天,赤嵌城守軍便不得不出城投降。
至此,熱蘭遮城徹底成為了一座孤城。
赤嵌城與熱蘭遮城兩座古堡所在地,後世都屬於T南市區的一部分,二者間的直線距離僅4000多米。
在明鄭大軍攻島之時,不僅以“大員島”為首的七外鯤身已然連為一體,鯤身與大陸之間的沙洲,在低潮期時也已露出水面。
這使得,明鄭大軍除了強行在大員島登陸以外,還能夠沿陸路,在熱蘭遮城與赤嵌城之間調遣兵力。
配合停泊在大員水道兩側的船隻,以及在北線尾島登陸,移動到大員水道北側的軍隊,鄭C功很快便完成了對整個熱蘭遮城包圍工作。
荷蘭人唯一的機會,在於爭取更多的時間,等待外部增援。
與赤嵌城不同的是,一直作為防禦重心的熱蘭遮城,物資儲備一直較為充分,並且守備更強。
與之相比,鄭C功要想為25000人的軍隊提供給養,是十分困難的。
糧食其實一直是鄭C功軍隊最大的短板,畢竟仙洲、鷺島這兩個小島,是完全沒有能力養活數萬軍隊的。
在抗清過程中,鄭軍的很多軍事行動,本質都是圍繞著,獲取給養這一目標來進行的。
因此在攻島一役中,鄭C功本希望能夠通過奇襲鹿耳門,迫使荷蘭人盡早投降。
在防禦戰中,堅壁清野一直有效,甚至必要的戰略之一。
在通過在島上同胞的異動,預感到鄭C功可能來襲的1660年3月之時,荷蘭人其實已經有過堅壁清野的做法了。
除了將當地同胞首領,集中於熱蘭遮城內監控以外,荷蘭人甚至將城外尚未收割的稻谷付之一炬,以免為鄭軍所利用。
雖然直到一年後明鄭大軍才開始攻島,讓這次堅壁清野行動,顯然有點風聲鶴唳,不過這種做法,在戰略上是沒有問題的。
在遭受攻擊之後,荷蘭人盡力焚毀了,囤積於城外市鎮各處的糧食,以免它們落入明鄭軍隊的手中。
不過鄭C功的部下,仍然在赤嵌城外得到了半個月的口糧。
很顯然,這個結果與荷蘭人未曾預料到,身處二線的赤嵌城,
會那麽快成為攻擊目標有關。不過總的來說,荷蘭人在熱蘭遮城的頑強抵抗,還是讓戰役時間大大超出了鄭C功的預計。
為此,鄭C功除了以大員腹地、D陸沿海購買、征收糧食以外。
甚至還必須在未能將荷蘭人趕出T南之前,就提前開始執行屯墾計劃,以讓時間站到自己一邊。
一個對鄭C功較為有利的因素,是在爭取在島國人的問題上,荷蘭人幾乎沒有任何優勢。
台南地區經過三十余年的開發,亦具備了一定的農業基礎。
在整個攻島期間,數千移民自發前往前線支援。
很多原本接受荷蘭人統治的原住民部落,包括皈依JD教的,也站到了明鄭一邊。
然而不利的因素則在於,即使是播種成熟期較短的蕃薯等作物,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夠收獲。
更不不利的是,糧食緊張問題,不可避免的引發了明鄭軍隊與大員居民,尤其是原住民部落之間的一些矛盾。
現在,時間對於雙方來說都異常寶貴。
身為現在這個時代的海上強國,荷蘭人原本應該寄希望於他們的海上實力的。
不過在T海風雲變化的這個階段,荷蘭人的海上霸權,正面臨著強有力的挑戰。
事件的起因仍然是一個經濟問題,荷蘭人“海上馬車夫”的名號,可不是單純通過內部貿易博得的。
憑借廉價、高效的口碑,荷蘭商人得以承接大量其它國家的海上運輸需求,這其中就包括英國與諸殖民地內部的貿易往來。
深感利益受損的英國人,甚至不得不通過立法,在1651年,要求將外國商船排除出英國的海上貿易。
在荷蘭壟斷國際海上貿易的情況下,英國的做法顯然是在針對荷蘭。
一場由貿易爭端所引發的軍事衝突一觸即發。
不過英國人敢這樣做,自然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在戰事爆發前的十年間,英國急速擴張了它的海上實力。
主力戰艦由40艘擴張到了120艘。
當在大員的荷蘭人,正在為赤嵌地區的國人反叛事件頭疼,並開始構築赤嵌城時,英國艦隊則開始在歐州海域,攻擊荷蘭商船。
1652至1653年,英、荷之間正式爆發“第一次英荷戰爭”。
第一英荷戰爭,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
不甘失敗,臥薪嘗膽的荷蘭,則於1664年發動了“第二次英荷戰爭”,並取得了勝利。
明鄭攻島之役,就是發生於這兩次英荷戰爭之間。
很顯然,相比事關國家生死的歐州戰場,遠在萬裡之外的大員,並不足以引起荷蘭高層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