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公元13世紀,波利尼西亞人才登陸於此。
而在與來源地更近的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亞地區,人類遷入的時間可以上溯至4-5000年前。
不過從北美或者說米國,向太平洋延伸控制力的角度來說,夏W夷群島卻是勢在必得的第一支點。
在殖民時代,以“發現”澳D利亞而聞名於後世的英國庫克船長,在1778年,發現了夏W夷群島。
最起碼澳D利亞土著,和夏W夷的波利尼西亞人不會認同這一觀點。
在庫克船長登陸夏W夷之時,擁有”四大四小“八個主島。
以及120余個小島的夏W夷群島,仍處在部族分治狀態。
其中面積佔據絕對優勢的夏W夷島,是整個群島中實力最強者。
歐州航海家的到來,為夏W夷群島的經濟及內部整合帶來了機會。
除了為橫穿太平洋的貿易船隊提供補給以外,夏W夷還出產名貴的檀香木。
以至於後世前往此地謀生的華人,將夏W夷的首府火奴魯魯稱之為“檀香山”。
然而夏W夷群島的首府“檀香山”,卻並不在夏W夷島上,而是在它西北方向的第三大島嶼,“瓦胡島”上。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瓦胡島的南岸存有兩個天然港灣,其一即為火奴魯魯;另一個,則是更為知名的“珍Z港”。
除瓦胡島以外,其它島嶼的海岸線都過於平滑,並不適合建港,土著那種獨木舟是無所謂的。
在歐州航海者到來後不久,來自夏W夷島的“夏W夷王國”。
通過戰爭和外交手段,將其它島嶼逐步收入版圖,1810年完成統一。
並且將Z治中心,遷往最適合開展貿易的瓦胡島。
歐州殖民者帶來的先進武器及巨大經濟利益,是促使夏W夷王國向外擴張的主要原因。
這一幕在殖民時代實在是太常見了,為了減少成本,與土著統治者合作,是一種常見的貿易線維護手段。
而那些願意與西方貿易者合作的部族,則能夠因此對周邊部族形成優勢。
然而,類似夏W夷群島這樣體量和文明程度的彈丸之地,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基於它獨一無二的位置,任何希望稱霸太平洋的國家,都會希望將之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
在庫克船長發現夏W夷群島120年後。
在1898年,與之地理最為接近的米國,吞並了夏W夷王國,使之成為了米國的一個州。
這一結果出現的如此之“晚”,是因為這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北美的地緣Z治結構,一直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中。
庫克船長發現夏W夷群島之時,北美正處在“米國D立戰爭”期間,從1775年至1783年。此時“米國”的概念,還僅限於位於太西洋海岸方向的13個州。
獨立後的米國,通過購買法屬、俄屬北美殖民地,以及對西B牙/墨X哥發動戰爭,將版圖向太平洋方向擴張。
其得到了西部諸州、獲取後世看到太平洋海岸線的時間,是在1846-1848年間,阿L斯J州則為1867年從俄G手中購得。
此後米國又經歷了“南B戰爭”,從1861至1865年,才算真正完成內部Z治統一。
完成內部統一及恢復工作後的米國,開始將戰略方向轉向海洋。
被視為米國後花園的加L比海,及歐州殖民勢力薄弱的太平洋方向,是米國的擴張重心。
1898年爆發的“米西戰爭”,便是這一戰略方向的具體體現。
通過針對西B牙的戰爭,
米國獲得了西B牙在加L比海及太平洋的所有殖民地,包括:太平洋方向的F律賓、G島等殖民地,以及加勒L海的哥S達L加、古B。
對原本保持獨立狀態的夏W夷群島的吞並,只是這次海洋擴張的一個副產品罷了。
不過米國並不是唯一覬覦,太平洋及夏W夷群島位置的國家。
在米國開始治療南B戰爭所帶來的創傷之時。
身處太平洋之西的倭國,正在以“脫亞入歐”為目標。
開啟它歷史上第二次戰略轉型——“明Z維新”,從1868年至19世紀末。
而倭國的上一次轉型,還是在1200年前的公元7世紀中,大化改新那一次。
這次將Z央帝國推向巔峰的唐王朝,是倭國模仿的對象。
說起來,米國可以說是倭國脫亞入歐的啟蒙老師。
1853年-1854年,米國海軍兩次進入倭國江H港。
那些冒著黑煙的軍艦,不僅讓倭國人見識到工業文明的威力,更開始決心主動擁抱,已經到來的海洋時代。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倭國開始明Z維新,並崛起為海洋強國的時段。
與米國南北戰爭後,至通過米西戰爭向西太平洋擴張的時段,幾乎完全重疊。
換句話說,如果當時的倭國沒有如此迅速、高效。
那麽它很可能會在19世紀末,成為米國的殖民地。
當然,也就不會有後來米倭爭霸的太平洋戰爭了。
值得一提的是,與我國一樣,同樣存在人口壓力的倭國。
曾經在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也有過外遷移民之舉。
除了大家熟知的,帶有地緣Z治目的的向我國,東北地區的移民行動以外。
夏W夷群島,曾經是倭國移民,海外謀生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以至於在最高峰時,夏W夷群島中的倭國人佔比高達40%,是夏W夷最大的少數M族。
在後世的珍Z港事件中,部分倭國僑民,曾經承擔過重要的情報收集工作。
除了倭國移民以外,在後世動蕩年代,夏W夷也吸引了不少華人移民前往淘金。
檀香山和珍Z港並非在東北太平洋,唯一知名的港口和地標。
但凡知道珍Z港事件的人,肯定會知曉“中途D海戰”。
如果說1941年12月珍Z港事件,讓倭國海上力量,在東太平洋的一次成功展示。
那麽次年6月的中途D海戰,則讓倭國的觸角重新收縮回了西太平洋。
至於為什麽逆轉的關鍵是中途D,看看它的位置就明白了。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大洋島大都呈線狀排列。
這是因為這些島嶼的底座,很多都為接近海面的海嶺。
在線性排列的群島中,較大的島嶼,都是海底火山爆發而形成的;較小的島嶼,往往為珊瑚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