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勃律的轉向,使得西域諸國向唐朝進貢的通道被堵死,於是“西北二十余國皆臣吐蕃”。
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吐蕃重兵駐扎於此,當時的四鎮節度使田仁琬曾3次討伐均未成功(“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
於是在天寶六載(747),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進行長途遠征。
高仙芝行軍百余日,從安西出發,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進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東北)。
再經過疏勒(今新疆喀什),翻過蔥嶺(今帕米爾),過播密川,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
最後會師於吐蕃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連雲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
此時吐蕃連雲堡有萬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戰中,唐軍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獲得戰馬千余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
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於監軍邊令誠畏懼而不肯行。
仙芝隻好留下三千兵,讓邊令誠領著守城,自己率兵繼續深入,進逼坦駒嶺。
坦駒嶺山口,海拔4688米,是興都庫什山著名的險峻山口之一。
登臨山口,必須沿冰川而上,別無其它蹊徑。
這裡有兩條冰川,東面的一條叫雪瓦蘇爾冰川,西面的一條叫達科特冰川,冰川的源頭就是坦駒嶺山口。
這兩條冰川長度都在10千米在以上,而且冰川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牆,裂縫如網。
稍不注意,就會滑墜深淵,或者掉進冰川裂縫裡喪生。
1913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勘察了一千年前高仙芝先生行軍路線後。
評論曰:“數目不少的軍隊,行經帕米爾和興都庫什,在歷史上以此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給養。
不知道當時如何維持軍隊的供應?即令現代的參謀本部,亦將束手無策。”
又歎曰:“中國這一位勇敢的將軍,行軍所經,驚險困難。
比起歐洲名將,從漢尼拔,到拿破侖,到蘇沃洛夫,他們之越阿爾卑斯山,真不知超過若乾倍。”
最後終於以千余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
史載“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服”。
這個皆震懾降服有誇張的成分,但是帕米爾諸國又重新臣屬於唐朝這是不爭的事實。
天寶八載(749)十一月,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裡伽羅,上表唐廷:
朅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王親附吐蕃,此王切斷了小勃律與克什米爾之間的交通。
所以失裡伽羅欲發兵擊破朅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來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進至大勃律。
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軍,遂於翌年二月擊破朅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
這兩次艱難的遠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
高仙芝的勝利,也標志著大唐帝國,在中亞的擴張達到了頂點。
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裡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乾的宗主。
大唐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
高仙芝在庫車駐地上,其行為儼然是中國在中亞的總督。
就在高仙芝忙於對付吐蕃的時候,阿拉伯的國內發生革命。
747年6月9日,阿拔斯人在呼羅珊開始了對伍麥葉王朝(中國稱之為白衣大食)的戰爭,艾卜勒·阿拔斯以呼羅珊為基地,
在內戰中節節勝利。終於在750年4月26日攻陷首都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中國稱之為黑衣大食)建立了。
在初步解決了吐蕃方面的問題之後,高仙芝開始采取手段對抗阿拉伯的勢力。
前文已經提到,在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之下,中亞諸國均臣服於阿拉伯。
雖然有突騎施曾經和阿拉伯對抗過一陣子,但是突騎施敗亡之後,阿拉伯迅速的恢復了在中亞的統治地位。
為了打破阿拉伯的統治,高仙芝以石國無蕃臣禮節為由,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
其實這場戰爭的實質,是為了打擊阿拉伯在中亞的勢力。
高仙芝打擊的,也不是親唐的石國國王伊捺吐屯,而是阿拉伯後來冊立的車鼻施特勤。
細加考之,除天寶元載(742)一次屬正月賀正外,余皆使來月份無定,並非真正意義的朝貢,不過是普通商貿來往而已,攻其國實乃同大食重新爭奪河中。
志在利用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亂的乾載難逢良機,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規複唐朝在嶺外地區的政治主權。
天寶十載(751)正月, “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入朝,獻所擒突騎施可汗,突厥酋長、石國王、師王,加仙芝開府儀同三司。
可見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確已取得了初期的勝利。
在攻打石國的過程中,世人對高仙芝多有指責,如高仙芝沒有信義,搞屠殺,貪財。
其實細細分析,這些對高仙芝的指責,其實都沒有什麽道理。
首先是說高仙芝沒有信義,根據是已經和石國國王和談,卻用偷襲。
中國兵法向來是兵不厭詐,李靖夜襲陰山,也是憑借和談麻痹突厥,而後一舉成功,世人多稱讚這個壯舉,為何高仙芝用這個辦法就是沒有信義?
《資治通鑒》中記載“偽與石國約和,引兵襲之”,明顯是高仙芝為了麻痹石國而用的謀略。
然後是說高仙芝搞屠殺,其實這是當時戰爭的常用手段。
比如說開元3年之役,“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傳,自已至酉,屠其三城,俘斬千余級,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
孝嵩傳檄諸國,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等八國,皆遣使請降。”
為何這個時候沒有“諸胡怒,連兵攻四鎮”呢?
其實所謂的“諸胡怒,連兵攻四鎮”。
只不過是中亞河中地區的西域國家,在阿拉伯的控制之下,聯合進行的一次反攻活動,和高仙芝是不是屠城關系並不大。
最後是說高仙芝貪財,這一點最為冤枉,兵法有雲:“使貪使愚”。
高仙芝正是完美的應用了這條兵法,所以他的軍隊才可以保持如此高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