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希望不僅僅是拿回大員,更是從Z央帝國的新主人那裡,獲得通商許可。
事實上,數年前荷蘭人曾經遣使試探過清廷的態度,希望能夠獲得通商許可。
然而這個新王朝,完全對西方式的貿易交流不感興趣,隻同意將對方納入自己的朝貢體系。
1793年,這一幕又在英國身上上演。
大英帝國派出的“馬戛爾尼使團”,同樣沒有能夠打開中國的貿易之門。
唯一的差別,在於高高在上的天朝皇帝,從康熙換成了乾隆。
這次失敗的接觸,加深了荷蘭人對他們眼中的,韃靼人朝廷的不信任感。
只是既然這次是清廷主動示好,那麽事情或有轉機。
此後荷蘭人兩次派出艦隊前往福J沿海,試圖以幫助清軍進攻明鄭為條件,來換取貿易權和大員。
然而清廷福J當局,對是否要借助外部勢力解決內政問題,充滿著疑慮。
如果荷蘭人願意以雇傭軍的身份參與,那麽事情要好處理的多。
涉及到貿易開放和大員主權這樣的Z治大事,這個責任是他們無法承擔的。
為此,荷蘭人退而求其次的將合作目標具體到:
荷軍幫助清廷拿下被明鄭控制的仙、鷺,之後清軍再幫助荷蘭人拿回大員。
1663年至1664年期間,在荷蘭人的協助下,清軍奪取了仙、鷺,明鄭勢力隨之正式放棄D陸,退守大員、澎H。
然而清軍卻並沒有緊接著“幫助”荷蘭人奪回大員。
實際上,在這個問題上,清朝方面是完全沒有誠意的。
原因在於,隨著大員開發的深入,即使沒有明鄭割據的Z治因素,生活在大員的天朝移民,無可避免的會越來越多。
隨著數量的增長,中原王朝並不能容忍一個有自給能力,且與Z央之國有千絲萬縷的地緣關系板塊獨立。
因為這樣一片土地必將會在地緣Z治層面,對Z央之國造成影響。
作為海盜基地,僅僅是這一影響的初級表現。
諷刺的是,在為大員引入天朝移民的問題上,荷蘭人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從軍事角度看,荷蘭人的協助,並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
換句話說,即使沒有荷蘭人示好,清軍也勢必能拿下仙、鷺。
反之,即使有荷蘭人的協助,拿下大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
在這一問題上,清朝方面有著清醒的認識。
這使得荷蘭人的協助,更多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錦上添花。
事實上,在20世紀後半葉,大員海峽重新陷入對峙狀態之後,後世的情形與現在,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區別在於,現在的我朝,在做足戰略準備後,最終得以用軍事手段解決大員問題。
20世紀的Z央政權,在面對有強力外援的大員島時,一時無法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金、馬兩處近岸島嶼,被刻意留給大員割據政權,並通過“JM炮戰”一類的手段,在客觀上淡化大員海峽的地理分隔作用。
戰爭本身也是一種交流手段,在沒有正常交流渠道的情況下,對抗本身同樣能起到淡化疏離感作用。
一旦地理分割,使得兩個地緣Z治板塊,連對抗的機會都沒有了的話,那麽彼此之間剩下的就只有回憶了。
當然,在D陸經濟經濟開放,T海兩岸都成為全球貿易一環的情況下。
已經不需要通過軍事對抗這種非常規交流手段,來保持雙方的接觸頻率了。
如果有一天,T海戰事再起的話,W裝統一將是唯一的目的。
回到荷蘭人對大員余情未了的問題上來。
荷蘭人並非沒有意識到,清廷在合作問題上缺乏誠意。
只不過出於對天朝商品的渴望,即使對方只是在利用自己,這種示好,也是一種必須付出的成本。
在這一問題上,葡萄牙人費盡心力討好我朝,並成功拿到澳M的案例,總是會讓後來者,抱有同樣的期待。
最終,在一時看不到重返熱蘭遮城希望的情況下,荷蘭人決定把注意力,放在明鄭勢力,暫時無暇顧及的北大員身上。
在1664年,淡水的“紅毛城”被正式修複,並成為荷蘭人在大員的新基地。
對荷蘭人來說,這看起來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做法。
如果清朝方面有更進一步的行動,那麽身處北大員的荷蘭人,將可以給予配合。
並期待清朝在取得勝利後,能夠讓自己重新控制整個大員,雖然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反之,如果清軍暫時沒有行動,或者攻取大員後,不能讓荷蘭人得償所願。
那麽北大員的據點,也仍然能夠有機會,讓荷蘭東印渡公司,在東亞貿易中分一杯羹。
然而荷蘭人最終並沒有等到這一天, 就象我前面所說的那樣。
在1668年,荷蘭東印渡公司失去熱蘭遮城後的第6個年頭,荷蘭人主動放棄的淡水的據點。
徹底退出大員的荷蘭人,此後也再沒有真正思考過,重返大員的問題。
請注意,與熱蘭遮城的戰敗投降不同的是,荷蘭人是“主動”放棄淡水的。
軍事壓力並不是荷蘭人這樣做的原因所在。
盡管在荷蘭人經營淡水的過程中,明鄭的確嘗試過軍事驅逐。
不過在需要直面清軍強大壓力的情況下,明鄭並沒有足夠力量做到這點。
能夠讓荷蘭人徹底放棄大員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經濟。
作為一群商人所組建的G和國,荷蘭較其它王政國家要更加注重經濟核算。
當然,這並不代表荷蘭人就一定短視。
商人們同樣會為了長期利益,而承受暫時的損失。
只是說,在成本計算上會更為的精明罷了。
從經濟層面來說,蔗糖價格的波動、生絲貨源的不穩定,都還屬於正常的商業風險。
只要東亞貿易的量還在,荷蘭人又有穩定的基地,東印渡公司終歸還是有機會的。
這也是為什麽,巴達維亞當局失去大員之後,還試圖和他們不信任的韃靼朝廷合作,以期重返大員。
然而清朝與明鄭之間的博弈,並沒有讓荷蘭人找到火中取栗的機會,反而讓他們更加看不到希望。
1655年,為了斷絕明鄭戰略補給線,清廷頒布了著名的“禁海令”。
這一法令被概括為“無許片帆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