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卡尺與現代遊標卡尺相比較,二者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現代遊標卡尺主要由主尺、固定卡爪、遊標架、活動卡爪、遊標尺、千分螺絲、滑塊等部分組成。而青銅卡尺是由固定尺、固定卡爪、魚形柄、導槽、導銷、組合套、活動尺、活動卡爪、拉手等部分組成。
從組成的主要構件來看,青銅卡尺的固定尺和活動尺,即是現代遊標卡尺的主尺和副尺;銅卡尺的組合套、導槽和導銷即是遊標架。
其主要差距在於:現代遊標卡尺應用微分原理,通過對齊主尺和副尺的兩條刻線,能精確地標出本尺所能測出的精密度。
而青銅卡尺只能借助指示線,靠目測估出長度單位“分”以下的數據。
從中不難看出,現代遊標卡尺,是由漢代的銅卡尺演變發展而來
。就其構造原理、性能和用途來說,青銅卡尺即是“現代遊標卡尺的鼻祖”,比西方早1600年。
我們就來說說明代的度量衡吧,明初,土地大量荒蕪,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農民歸耕。
明朝政府普遍丈量土地,鼓勵農民墾荒自耕,並把賦稅額規定得較低,一般官田五升三合,民田三升三合。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政府又經過普遍丈量土地,編制了“魚鱗冊”。
詳細登記每鄉每戶土地的畝數,並繪製成魚鱗圖,地方官吏抑製豪強多佔土地,甚至采用小弓丈量。
為了適應土地丈量和賦役改革以及商品經濟的需要,明朝政府在近二百年間,共頒布有關度量衡法令十七次。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元年令鑄造鐵斛鬥升,付戶部收糧,用以校勘,仍降其式於天下,令兵馬司並管市司,三日一次較勘街市斛鬥秤尺,並依時估定其物價。”
次年,又令司農司依照中書省原降鐵鬥鐵升標準器進行較定後,依樣製造並發下屬府、州、縣倉庫收支行用。
商行店鋪使用的度量衡器,必須赴官府印烙,鄉鎮百姓使用的斛鬥秤尺,也要與官方頒發的相同才許使用。
過了四、五十年後,各地使用的器具又開始出現不統一的情況。
宣德七年(1432年)、正統元年(1436年)、成化五年(1469年),又多次重申按照洪武年間的標準量器式樣重新鑄造,以備校勘,官民通行。
並且仍將各式標準器具懸掛街市,以便比較。
並下令布政司各府州縣,凡每歲收糧五十萬石,收布絹十萬疋以上者,工部各發給鐵斛一張,銅尺、木尺各一把。
景泰二年(1451年)、正德元年(1506年)、嘉靖八年(1529年)皆令工部製造戥秤、天平和砝碼。
分給各司監收內府銀科道官及內外各衙門,以作征收銀兩和支付官吏俸祿之用。
明代度量衡器均由官府製造,以保證量值統一,凡私造斛鬥秤度者“依律問罪”,知而不揭發者“事發一體究問”。
明代度量衡管理制度盡管完備,懲罰確屬嚴厲,也只能保證官方明文規定的器具統一,卻無法制止行私舞弊的現象。
由於資本主義萌芽,貨幣地租取代了一部分實物地租,商品經濟相對活躍。
商人們勾結官僚地主,恣意增大度量衡器具,大進小出對農民進行敲骨吸髓的剝削,激起了農民多次掀起反對“大鬥剝佃”的鬥爭。
有明一代,尺子最為精準的屬嘉靖牙尺為最精準。
嘉靖牙尺長32厘米,其它各尺,尺度長短不一。
那嘉靖牙尺是怎麽校正的呢?文獻記載,多以明鈔與尺相校正,各家說法皆相近似。
其中以明世子朱載堉《律呂精義》為最確當,今摘錄如下:a鈔尺(即裁衣尺),與當鈔紙外邊齊。
b曲尺(即營造尺),與寶鈔墨邊外齊。
c寶源局銅尺(即量地尺),比寶鈔墨邊長,比寶鈔紙邊短,當衣尺之九寸六分。
後世測得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完整之明寶鈔三十九張,誤差甚微。
寶鈔墨邊平均長31.904厘米,紙邊平均長34.015厘米,推算量地尺長32.6544厘米。
故可知明朝三種尺各長(小數點後兩位數皆四舍五入):
1、營造尺:32厘米,
2、量地尺:32.7厘米
3、裁衣尺:34厘米
明代的容量標準;朱載堉《律學新說》中記有一件當時存放在有司的、由明朝政府頒發的鐵斛。
斛的一面有銘文:“成化十五年奏準鑄成永為法則。”
另一面:“監鑄官直隸大河衛指揮仲綱直隸淮安府同知夏祈,鑄匠袁宗、范斌等。”
用寶源局量地銅尺量斛,“口外方一尺,內方九寸,斛底外方一尺六寸,內方一尺五寸,深一尺,厚三分,平秤重一百斤。”
今實測該書卷二量地銅尺圖,得知明代寶源局銅尺合今32.64厘米,可計算出鐵斛容積:1470立方寸×(3.264)3=51117.26立方厘米。
明代五鬥為一斛,每鬥應合10223.5毫升。
明代的重量標準正統(1430—1449年)以後,白銀成為流通貨幣,官稅和民商都以銀計價。
為適應經濟形勢的需要,小型戥秤廣為流行,正德和嘉靖年間,朝廷都曾下令工部製造戥秤、天平和砝碼,發至省府州縣以作征收銀錢和支付俸祿之用。
為了保證商業上的正常交往,民間度量衡器還可以由幾家商行共同校準,以保證量值的統一。
明代權衡器有秤、戥子、天平和砝碼。
戥秤傳世的有萬歷年間製造的二十兩和六十兩的各一件,都有三紐,準星刻度精細。
明代銅砝碼有錠形和長方體形兩種,有一種分、錢、兩砝碼十八枚集裝於一個長方形銅盒內,組成一套十兩砝碼。
我們的一切衣、食、住、行、文字、度量衡器物,紙張,都有一整套的衍化規律。
光是各種度量衡器物,飲酒用具,後世出土的文物不下萬件。
而西方人攀祖宗的古希臘、古埃及、古羅馬文明,所有的人物雕像出土的鼻子都是斷掉的。
而且油光水滑,絲毫看不出,五六千年的歲月風蝕痕跡,我戲稱這為碰鼻。
西方的衣食住行、文字、度量衡、紙張,我沒有看到他們的出土文物在哪裡?也沒有看到循序漸進的衍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