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移民全球》第290章:太白軍官學校(13)
  陳遠宏皺著眉頭,我還有幾個疑問:

  1、以我們現在的水平,批量生產的槍管誤差能有多少?

  2、純鉛的製造的米尼彈使用淺圓角膛線究竟會不會掛鉛?

  3、純鉛製造的米尼彈遊隙最大是多少才能有效嵌入膛線?

  也即是說,純鉛彈的擴裝量有多大?是不是大於0.01英寸?1英寸=2.5399999961392厘米

  4、鉛錫合金米尼彈的硬度較軟鉛彈高,不易掛鉛,但是也導致擴張不易或者說擴張量極小。

  同樣也導致槍彈的遊隙更小,也就是說要求量產時的工業化加工精度更高。

  這點在19世紀中期不難實現,畢竟當時的高精度機床加工水平,已經達到了那個加工精度。

  但是在這個時代肯定沒戲!不知道米尼槍彈所說的要求精度高跟這個有沒有關系?

  前裝火槍大都是從槍口裝填彈藥,槍膛內無膛線的前裝式槍為滑膛槍。

  滑膛槍曾在中世紀後風行一時,但由於當時科技條件有限,射程比較有限,約為100米左右。

  而且暴露出了精度不足,其槍膛口徑大於子彈口徑,不如原始的線膛槍,其膛線是直的問題。

  自1838年法國軍官德爾文發明第一支現代步槍,帶旋轉膛線後,前裝滑膛槍便逐漸退出了軍隊。

  而且滑膛槍射出的子彈需要額外的穩定措施,如尾翼等,增加子彈複雜度,增加裝備成本。

  我國13世紀中葉發明的發射子窠的突火槍,是滑膛槍的鼻祖,但對歐洲滑膛槍毫無影響。

  19世紀中葉以前使用的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和擊發槍多系前裝滑膛槍,現代滑膛槍多系後裝滑膛槍。

  軍用滑膛槍今後將朝提高射程,減小後坐力,減輕重量,快速裝彈,改善外觀,增加發射彈種等方向發展。

  包括:普魯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槍(1805),普魯士新款(1809)。但是實際上1806年普魯士戰敗後,基本上依靠英國援助和繳獲過日子。

  奧軍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對擊發裝置作了些許改進。

  俄國滑膛槍裝備較為混亂,先後裝備了不下12種滑膛槍。

  其中當數圖拉兵工廠的1810款性能最好。

  命中率低是當時滑膛槍的主要缺點。

  由於擊發時間過長,在扣動扳機到點燃裝藥這段時間裡,槍口的晃動無法避免。

  這種晃動加上只有前面一顆準星,沒有後準星,嚴重影響了射擊的準確性。

  黑火藥燃燒後會在槍管內留下殘留物,在激烈的戰鬥中這種殘留是沒時間清除的。

  為了不妨礙射擊,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較小的彈丸。

  各國滑膛槍彈丸和槍管之間的縫隙(遊隙)大概處於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范圍內。

  遊隙保證了射擊的順暢,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

  普軍曾經對普法兩國的滑膛槍做了一項試驗。

  對一個10英尺寬6英尺高的目標3.05×1.83m。

  普軍1782型射擊100發,在100步長(pace=0.76m;76m)的距離上可以命中60發。

  200步時40發;300步時只有25發,法國的1777型滑膛槍的成績也沒好到哪去。

  考慮到戰場環境,

(前面提到的)煙霧,恐懼,噪音等因素對士兵心裡的影響,命中率要比這種理想試驗還要低得多。  500人在100碼(91.4m)的距離上對一個進攻中的步兵縱隊(column)進行兩次齊射,理論上可以命中500到600發。

  可是根據各國軍隊的經驗,戰場上能命中150發就已經是最佳成績了。

  當時滑膛槍理論上的有效射程為300步長(228m),實際上在這個距離射擊完全是在浪費彈藥。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問題。

  在激烈的戰鬥中,整個裝填開火的過程會出現許多問題。

  例如,擊發槽內的火藥沒有引然主裝藥;火石用舊卻忘記更換;槍口殘留物淤積過多,等等。

  據統計,長時間的交戰中,不能擊發的幾率竟高達20%。

  經常有朋友對拿破侖時期的戰鬥形式感到疑惑,覺得列隊進攻目標太大。

  其實,看了上面的介紹我想大家的疑問應該得到部分解答了。

  當時的步兵射速大概為每分鍾2到3發,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

  使得單獨一支滑膛槍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橫隊或者縱隊。

  集中火力,才能有較好的殺傷效果。

  另一方面,良好的隊形可以及時應付騎兵的衝擊。

  拿破侖時代,各國士兵通常在彈藥袋裡攜帶50到60次射擊所需的彈藥。

  一次戰鬥平均消耗20發左右。

  英軍在西班牙Vittoria(維多利亞戰役)中戰鬥中消耗較大,平均每人打了60發,全軍共消耗彈藥350萬發。

  可是命中率卻出奇的低,每450發才造成1名敵軍傷亡。

  幸運的是,當時惠靈頓的補給狀況很好,消耗的彈藥很快得到了補充。

  在馬倫哥,法軍上尉的營用光了所有的彈藥,千鈞一發之際,及時趕到的彈藥充足的近衛軍救了他們。

  缺乏訓練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

  大多數軍隊裡,滑膛槍射擊訓練簡直就是敷衍了事。

  散兵線由於兵力相對分散,提高射擊精度就相當重要。

  盡管如此,革命期間較為強調散兵線戰術的法軍,仍然很少進行針對訓練,輕步兵們只能到實戰中去提高自己。

  據法軍士兵的回憶,拿破侖成為第一執政以後才有射擊訓練。

  1800年,貝爾蒂埃簽發命令:法軍新兵必須接受裝填、操槍、瞄準、射擊等訓練,要保證上戰場前實彈射擊過幾次。

  但是,事實上並沒有足夠的彈藥和時間來保證充足的訓練。

  英軍在這方面作得較好,但也只有30發實彈+50次無彈丸射擊。

  “那麽我的問題是,咱們的精度問題如何解決?”

  “公子不知道秦弩箭頭。”

  陳遠宏點了點頭,自己怎麽把這茬給忘了。

  根據後世央視播放的探索與發現, 科學家檢測結果發現:這種箭頭的輪廓線跟子彈的外形幾乎一樣。

  子彈的外形是為了減低飛行過程中的空氣阻力。

  可以說;秦弩,連同它配備的弩箭,在那個時代是技術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軍的攻擊力大為加強,才可以擊敗30萬匈奴騎兵。

  專家估計,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達到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之內。

  這種類似三棱形的箭頭從兵馬俑坑中出土了4萬余個,標準化批量生產。

  這種弩箭箭頭的三面誤差不超過0.02絲,每個箭頭的尺寸誤差也控制在0.02絲,也就是兩個絲。

  一個絲=0.01毫米=0.000393700788英寸。

  其實古人早已解決了批量化,標準化,大規模,精度幾乎可達後世水平的大部分軍用器械製的造技術。

  後世各國所引用的“物勒工名”就是從中國流傳出去的。

  我國最早的產品追溯制度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的“物勒工名”之製。

  勒就是鐫刻,這種制度指器物的製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便質量檢驗和日後的追查。

  到戰國晚期秦國產品追溯制度已經比較完善。

  所有官造器物必須銘刻製造者和管理者的姓名,以備追溯究辦。

  今天我們看到無論是秦兵馬俑、銅車馬,還是兵器、磚石等器物上銘刻的簡單文字,正是工匠和管理者的“名”。

  以後的工業產品,工廠管理,也可以引入這套制度。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