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我為吾神》第165章 戰術訓練
  鴛鴦陣的變化也不用非要靠旗幟鼓樂來指揮,在一個隊單獨對敵時,依靠隊總或伍長的口令也足以指揮陣形變化對敵。

  但戰鬥不會只在二三十人之間發生,一個隊進行鴛鴦陣訓練只是基礎而已,之後還有一個旗、一個局、一個司、一個部、一個營乃至全軍出戰的訓練。

  若是按照《練兵實紀》裡的編制,每個隊十一個戰兵加上一個火兵共十二人;三隊為一旗,旗總一名,共三十七人;三旗為一局,百總一名,共一百一十二人;四局為一司,把總一員,共四百四十九人;二司為一部,千總一員,共八百八十九人;三千總為一中等規模的營,將官一員,中軍一員,共二千六百九十九人。

  以上僅僅是直接作戰人員,除此之外一營之中還有傳令兵、各種旗手、各種鼓樂手、各種工匠、醫護人員、獸醫、文職人員、勤務兵、炊事兵、親衛、各類偵騎等,共二百八十八人。如此,一個營便有二千九百八十七人,但這只是一個中營的編制,此外還有大營的編制。

  大營編制下,每個司麾下會多加一個局的編制,全營六個司共增加六個局的編制,也就是說大營比中營多出至少六百七十二人,大營共有三千六百余人。不過中營和大營只是基本編制,也有可能出現更大的編制。

  一軍基本由五個營組成,最多甚至可以達到十個營,再加上主將的麾下人員,一軍的人數絕對會超過一萬五千人,甚至達到三萬人左右。如此多的人數下,作戰指揮也將變得更加複雜,所以必須要以旗幟鼓樂傳達指揮命令。

  雖然隨著編制的擴大,指揮變得複雜起來,但戰鬥方法還是萬變不離其宗,戚帥既設定了鴛鴦陣作為基本陣形,也設定了相應的基本戰術。

  大多人隻知鴛鴦陣,隻知戚家刀,隻知狼筅以竹木之質立奇功;隻知戚帥在辛酉年的台州大捷中繳獲了倭刀和刀法,改進成了長刀刀法;隻知戚家軍在台州十三勝十三捷,殲滅倭寇五千五百余人,自身死亡不過二十人。

  蓋因這些事情或是容易理解,或是可以成為談資,所以被人熟知,至於更多的內容,了解了也沒啥大用,就很少有人關注了。以至於,某些關於戚帥的影視作品對戚家軍的戰鬥描寫也僅止於此,連基本戰術描寫都沒有,大軍團作戰的戰術和鎮守一方的戰略就更不要說了。

  估計那些編劇只是看了看戚帥兵書的目錄,甚至直接連看都沒看過。觀眾喜歡啥就寫啥唄!什麽臨陣斬子、懼內之類的,戚大將軍也是普通人嘛!大家看了哈哈一笑,喜聞樂見。

  如果嫌棄原版兵書是豎版,且沒有斷句,可以讀中華書局出版的《戚繼光研究叢書》,其中三本兵書寫得明明白白,不管斷句清晰,還對各處要點進行了注釋,讀一遍就能對戚帥的用兵方法和思想有所了解,只不過讀的人少罷了。還有一本同樣是中華書局出版的《紀效新書》,是對十四卷本《紀效新書》的大部分內容進行注解、翻譯,閱讀起來更加方便。

  基本戰術在十八卷本《紀效新書》之《卷八·操練營陣旗鼓篇》,“挨隊操演,自一隊起,至四隊畢”一段中有提及;十四卷本《紀效新書》之《卷七·營陣篇第七》之《分練解》也有提及。

  “大端以奇正論,不過一頭、兩翼、一尾。中軍為心,是謂‘握奇’,心運四肢。當敵者為頭迎鋒,尾即繼後,而折至與頭更番,間出不窮,兩翼隨之,自遠而近,迎合於前。

但遇敵處即為頭,為正兵;但在左右即為翼,為奇兵;但在後即為尾,為策應兵。其金鼓號令,雖操五人、十人,由一隊以至一營,由一營以至十萬,皆同。”  這段話中的“握奇”,按照《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言:“奇,余零也,因此音機。”說的是這裡的“奇”讀音同“機”,表示的是布陣之後,主將掌握的機動兵力,也表示主將臨敵應變的能力,戚帥的中軍便是起到如此作用。戚帥在浙江建立戚家軍,兵力在三千至四千左右,其中軍就有遊兵數百,作為機動兵力用來防備、設疑、補缺。

  這段話描述的基本戰術同時也是一個陣形,號為“一頭兩翼一尾陣”,鴛鴦陣、五行陣、三才陣都是由此延伸出來的。此陣的理論基礎是“奇正論”,最少也需要將兵力分為三部分,才能運用這個陣法,所以才有了三才陣,三才陣中的兩個小陣形各有三人,以及最少三隊為一旗的編制,但兵力更多後分為四部分或五部分運用更加合適。

  而一個局擁有三個旗,倒不是為了擺陣,而是因為明朝“祖製不可改”,戚帥無法更改罷了。明朝的衛所製分為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一個小旗為十一人,一個總旗五十六人,一個百戶一百一十二人。戚帥當初創立新軍“戚家軍”時,對軍隊編制略有改動,一個哨下有四個隊,軍中編制大多是四四編制,但後來的職務都是訓練原有的軍隊,就受到舊製的約束了。

  以一、二、三、四共四個隊布下一頭兩翼一尾陣,如果敵人從一隊方向攻來,正對敵人的一隊便是“頭部”正兵,左右兩側的二隊、三隊是“兩翼”奇兵,後方的四隊是“尾部”策應兵。

  迎敵之時,一隊正面出擊,兩翼的二隊、三隊負責側擊、包抄,四隊緊隨一隊出擊。一隊戰鬥一段時間後,四隊從一隊的空隙中間隊前出,接替一隊與敵人戰鬥;四隊戰鬥一段時間後,一隊間隊前出接替四隊戰鬥;如此輪流戰鬥。二隊三隊同樣前出,從側面攻擊敵人,最終形成夾擊包抄,正兵和奇兵合力將敵人或擊潰或殲滅。

  此陣出兵收兵皆有法度,方位隻分前後左右,不分東西南北,哪一面迎敵便自動成為頭部,左右兩側自動成為兩翼,後方部隊則成為尾部。如果從空中向下俯瞰,會發現這個陣型就像是一隻大鳥,面對敵人時,以堅固的喙和鋒利的雙爪交替攻擊,同時用有力雙翅拍擊敵人。

  這還是只是四個隊擺出的一頭兩翼一尾陣,如果是四個旗、一個司、一個部、一個營、一個軍的兵力,擺出此陣時還會安排伏兵,並且可以視情況設下前後四撥伏兵,分別埋伏在正兵前後二三百米外的兩側。這樣一來,正兵如果擊敗敵人,則前部伏兵出擊對敵人進行截擊,正兵加緊攻擊形成合圍;如果正兵被敵人擊退,則後部伏兵出擊分散敵人兵力,並使其遲疑,正兵反身攻擊,兩者合力挽回敗勢,即便會失敗也不會大敗;也可由正兵佯敗誘敵,引誘敵人深入,然後伏兵盡起、正兵回擊,將敵人一網打盡。

  而且,伏兵不光能在山地、林地、城郭等地形下使用,在無遮無掩的平原、曠野作戰時,如果己方兵力雄厚,同樣可以使用伏兵。只不過是把伏兵安排在本陣之內,前方正兵如果勝利則靜伏不動,如果前方正兵誘敵深入至此,伏兵則從兩側夾擊。

  大軍在行進中發現敵情後,還要一邊布陣一邊建立老營的。老營是前方作戰部隊的依仗,既可以作為機動部隊隨時準備支援前方作戰部隊,也可以在前方部隊戰敗時,成為其依仗。所謂老營不一定是建立一個臨時營盤,也可以佔據險要地形擺出陣形。

  前方部隊交戰失利撤退亦有法度,不允許隨意撤退。需要正兵與策應兵輪流撤退,比如策應兵後撤擺好陣形,在前方抵禦敵人的正兵才可以後退至策應兵身後;等正兵擺好陣形,在前方抵禦敵人的策應兵才可以後退至正兵身後。不論兵力多寡、分成幾部分,皆是如此輪流撤退,直到撤入老營。而老營和伏兵見到前方部隊失利後退,也要立刻出擊接應。

  連坐製是保證各部隊不會崩潰逃跑的依仗。

  一隊無令擅自全部後退,斬殺隊總;一旗無令擅自全部後退,斬殺旗總;一局無令擅自全部後退,斬殺百總;一司無令擅自全部後退,斬殺把總;一部無令擅自全部後退,斬殺千總。

  各級軍官擅自後退即死,即便部下都退走了,也會死戰到底。千總死戰致死則斬殺其麾下把總;把總死戰致死則斬殺其麾下百總;百總死戰致死則斬殺其麾下旗總, 旗總死戰致死則斬殺其麾下隊總,隊總死戰致死則斬殺其麾下所有隊員。

  而一伍之內有一人當先,其余四人不救導致其陣亡的,四人皆斬。伍中死一個士兵,又斬獲一顆敵人首級,則全隊免去連坐,斬獲兩個首級有賞。陣亡伍長、隊總、旗總、百戶、把總等軍官,要斬獲敵人同等級的首級才能免罪,如果已經殺盡敵人獲得全勝,或者陣亡部下斬首甚眾,則不用管所殺是否對等,全部免去連坐。

  如此層層疊疊的連坐製,使得所有官兵都必須遵守命令進攻或撤退,不得擅自行動,即便有人陣亡,敵人也必須傷亡更重。

  戰場之上除了失敗之外還有勝利,如果當場將敵人殲滅自然最好,如果未能殲滅則需要追擊。追出一裡後,聽到摔?響起,追擊部隊便收軍整隊,以防敵人走投無路拚死一戰,己方陣型散亂無法抵禦。整隊之後擂鼓繼續追擊,同時偵騎四出探查,防止敵人佯敗誘我軍入伏。追擊敵人也有沿途搜索,防止零散敵人藏身隱蔽處,然後伺機殺出。

  我軍追擊敵人,敵人或是沿途逐漸被蠶食,或是抱團尋找有利地形堅守,這時則要圍攻。圍攻的方法不可執著於一種方法,如果敵人大敗,敵少我眾,所包圍的地方或是山林、建築群,並且地勢狹窄,才可以四面合圍,必使敵人一個也無法逃脫。如果敵人士氣正盛,敵眾我寡,或者包圍的地方地形散闊,而我軍分兵不足以防守,必須放開一面作為敵人的逃生之路,我軍則分兵去包圍地點十裡之外,敵人必定會逃走的道路埋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