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家庭,最忌頂梁柱倒下,一旦具有勞動力的兩個人倒下,無疑,家裡的勞作崩塌。
尤其是紀小鋒的家,爸爸紀大全木匠,家裡那點土地,雖然貧瘠,卻也少不得耕作。而且,一般常年耕作的又是田桂花一人。
只有平時春耕播種,紀大全會在家裡幫忙耕種,其余地裡苞谷的鋤草、松土、收割之類,都是田桂花。
再加上家裡的活兒,雖然平時紀小鋒也能夠幫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但事無巨細,很多事情,都還是落在田桂花肩上。
如今,田桂花不慎摔斷了手,紀大全腳上傷口感染發炎,同時倒下!
也就意味著,這個家想要正常運轉下去,全在於紀小鋒一個人了。
妹妹紀小嵐年僅六歲,也做不了什麽活兒。
“小鋒,你先別忙活了,圈裡的馬牛羊都還沒人去放,你先去忙活那些牲畜吧!”田桂花看著紀小鋒忙進忙出,將那些草藥搗碎,取了乾淨的布條,找了固定的幾塊薄木板,然後讓媽媽田桂花的手攤著,敷上藥,用布條纏繞包扎,又用薄木板固定。
一切包扎完畢,“媽,你好好休息,別擔心那些牲畜,人最重要,我一會讓胖虎幫忙放一下。”
安慰了媽媽田桂花,小嵐已經燒開了水,用臉盆端進來,“哥,水燒開了。”
“小嵐,你再取一些食鹽來。”家裡簡陋,沒有生理鹽水,隻好燒開水,放入食鹽。
小嵐取來食鹽,紀小鋒往開水裡撒入少許食鹽,攪拌之後,取了乾淨的棉花球,在紀大全腳上的傷口,輕輕地清洗傷口。
紀大全長歎了一聲,望著面前這一對兒女,一直沉默不語。
“爸,我先給你處理傷口,一會再調一些藥,敷上,休養幾日,慢慢就會痊愈的。”
“小鋒,都是爸不小心,這個家……”紀大全說著,話語都哽咽了。
紀小鋒知道爸爸紀大全的在深深地自責,“爸,事已至此,自責已經是於事無補。”
然後,他小心翼翼地給紀大全腳上的傷口清洗,將那些化膿的腐肉處理之後,又對紀小嵐說,“小嵐,你去把裝火油的小塑料瓶取來。”
火油,即煤油,主要是指一種化學物質,是輕質石油產品的一類。由天然石油或人造石油經分餾或裂化而得。
單稱“煤油”一般指照明煤油。又稱燈用煤油和燈油,在農村多稱“火油”,俗稱“洋油”,粵語也稱“火水”。
麒麟村,在還沒有通電的年代,火油那可是照明的必備品,每家每戶,用酒瓶子,或者其余一類小瓶子,盛裝一定量的火油,浸濕燈芯繩,燈芯繩再伸出用鐵器製作的“燈嘴”上,露出一小截,點燃就可以用做照明了。
這也就是簡易的“煤油燈”。
盡管在90年代初,水力發電,已經將電網牽到了麒麟村這山旮旯裡,但供電經常不穩定,有時下雨天電閃雷鳴,會斷電。
所以,每家每戶,仍舊備有煤油燈,也就還收藏有“火油”。
小嵐乖巧地打著下手,充當紀小鋒的助手,不一會兒,就將“火油”瓶取來。
經過清洗後的傷口,紀小鋒用棉花球,蘸了蘸火油,對紀大全說:“爸,火油對傷口很有療效,但我清洗了傷口,塗抹上去,會比較刺痛,你忍著點。”
紀大全“嗯”了一聲,為這個兒子學了醫術,懂得一些日常醫理,感到驕傲。
紀小鋒將蘸了火油的棉花球,
在紀大全腳上的傷口塗抹,紀大全感到傷口由火辣辣的,變得一陣清涼,盡管火油塗抹上去,是有些刺痛。 但相比於感染發炎那種火熱、脹痛感而言,塗抹火油,只會讓他感到輕松。
紀小鋒清洗之後,又徑直走到旁側,紀大全堆放木匠工具的地方,取來了紀大全做木匠常用的“墨鬥”。
墨鬥,是中國傳統木工行業中極為常見工具,由墨倉、線輪、墨線,包括線錐、墨簽四部分構成。
在農村,墨鬥通常被用於測量和房屋建造等方面。
通常,墨鬥用途有三個方面:
1.做長直線,在泥、石、瓦等行業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將濡墨後的墨線一端固定,拉出墨線牽直拉緊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彈下即可。
2.墨倉蓄墨,配合墨簽和拐尺用以畫短直線或者做記號;
3.畫豎直線,比如當鉛墜使用,所謂鉛墜,在釣魚竿中常見,就是釣魚將魚線扔進水裡,掉進水中,魚線下的釣陀。但墨鬥做鉛墜,通常是木匠或者泥瓦匠人,為垂直拉直線用的,墨鬥線的線錐固定一端,通過線可以確定豎直或者水平方向的直線。
紀小鋒從墨倉裡蘸出了一些濃黑的墨汁,滴在紀大全傷口上,“師父說過,一般刀斧傷感染, 先用火油清洗傷口,再用墨鬥裡的墨汁,即可痊愈。”
這些“土方法”斷然不會有醫術記載,全是薛榮華經過多年的行醫,將其傳給紀小鋒的。
實際上,在農村,仍有很多“土方子”,雖然沒有任何醫術典籍記載,但卻是行之有效,譬如,傷口清理,火油不失為一味良藥。
忙活完之後,紀小鋒走出了房屋,交代了小嵐,在家裡照料爸媽,他又得去忙活圈裡的牲畜,除了馬牛羊,還有豬、雞。
馬牛羊攆出圈後,趕到山腳去吃草,而圈裡的豬,需要下地裡,割豬草,像紀小鋒家,每一年玉米的產量,人吃都不夠,所以,喂豬多數是野菜,割那些供豬吃的野菜,割回來,用菜刀剁細。
說“剁”而不是“切”,因為豬草一般量比較大,地上放一塊枕木,手捏一大把,將豬草的一端放在枕木上,右手持刀,剁豬草,剁成一至三厘米,長的也有五厘米左右。
刀不停地剁,又不停地往枕木上送。不多一會兒,一背簍的豬草,就能夠剁細。
在這樣的年代,還沒有用機械切細豬草的。
這些切細的豬草,放到灶上,架起一口大鍋,放一定量的水,等水燒開後,將豬草丟進鍋裡,煮到豬草快熟,撒上一些玉米糠,攪拌均勻。
這就是農村最常見的豬食了。
等豬食煮熟,用木桶舀一半桶豬食,放一些水,攪拌好之後,端到豬圈裡,倒進豬食槽。
這些乖巧的豬,就會“哼哼……嚕嚕……”甩著尾巴,湊到豬食槽裡,津津有味地吃著豬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