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布衣青雲》第57章 罷相
  兼四鎮之節度,王忠嗣。

  大唐沒有人否認王忠嗣的功績,沒有人質疑他的能力。

  他父親乃是大唐有名的猛將王海濱,英年早逝,戰死沙場,留下遺孤王訓。

  王訓時年九歲,唐玄宗因憐惜其父的忠誠,將王訓接到皇宮,並認王訓為乾兒子,賜名“忠嗣”。

  留於深宮之中,養於婦人之手,並沒有使王忠嗣淹沒在“爾虞我詐”之中。

  身上流淌著猛將的血脈,使他在宮中變得寡言少語,但為人非常勇猛剛毅,時任忠王的李亨都樂意結交少年時的王忠嗣。

  他在宮中因而習得更多兵書,富有用兵的謀略,唐玄宗每一次與他問對,皆對答如流。

  每次答完,唐玄宗都會稱讚:“爾後必為良將。”

  可見唐玄宗對王忠嗣的器重。

  王忠嗣十八歲便入軍為將,勇冠三軍,常出奇兵,深入敵後,身先士卒,以勇猛自負,時人比之“關張”。

  漢之後稱勇者,首推關張。可見時人對王忠嗣勇猛的認可。

  此時的王忠嗣,已經過了青年時的勇猛階段。他更傾向一個統帥,他治軍嚴謹,賞罰分明,愛兵如子,善於計謀,不輕易發動戰爭,戰之必勝,勝之士兵必有賞,所以士兵皆樂意效死。

  破契丹、奚聯軍,收降契丹三十六部,獻上《平戎十八策》。後突厥雖然是被回紇滅亡,但和王忠嗣的運作脫不了乾系。

  如果說唐初的戰神為李靖,那在這盛唐時代,戰神便是王忠嗣。

  身經百戰,每戰必勝,他已經具備了戰神的條件。

  渴望邊功,渴望能開疆擴土,邁步漢武帝的唐玄宗敢將近二十七萬精銳兵馬交付給王忠嗣,除了對王忠嗣的信任,必有原因。

  他對正值壯年的王忠嗣充滿信心,唐玄宗希望掌握一個幅員更加遼闊大唐帝國。

  他希望有朝一日,隔著數百年時空,揮手向漢武帝致敬。

  食肆中的青年徐徐的講解王忠嗣的傳奇一生。

  除了吃飯的聲音,就剩下青年繪聲繪色的說話聲。

  許多人聽過多次,但依舊百聽不厭。

  高辰也用心傾聽,握緊拳頭,熱血沸騰。

  如果說李潭建議他從軍,只是讓他產生從軍的想法。

  王難得因邊功而受寵富貴,讓他對唐玄宗喜歡邊功而感歎。

  那麽唐人對王忠嗣的崇拜,王忠嗣一人佩戴四種將印的權勢,和隨時都有可能入朝拜相的趨勢。

  令高辰堅定了念想。

  高辰雖然在啃著餅,但是靈魂已經陷入混沌之中。

  他原本不知東南西北,看不清任何方向。

  西面的迷霧頓時散去,一條大路出現在高辰視野之中。

  這條路看不到盡頭,仿佛一望無際。

  路明確了,高辰低頭一看,卻是滿地荊棘……

  高辰無畏這一切,軍功入相,已成高辰的信念。

  封狼居胥,開疆萬裡。這也是男兒最大的榮耀。

  ……

  王難得遊行長安,是很風光。殊不知此時朝廷發生了驚天大事。

  眾所周知,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工於權計。

  他有兩條得力的鷹犬,作為他的爪牙。使他如虎添翼。

  其中一個苛酷猛厲、心狠手辣,一個詭譎陰險,殘酷無情。

  一個人喜歡擋在李林甫面前,豎起大鉗子。一個喜歡悄無聲息的支起陰險的大網。

  鉗子不能夾斷的人,

說明太剛,需要大網來捕。  大網網不住的人,說明太柔,鉗子派上用場。

  大網和鉗子配合,一個捕,一個殺,天衣無縫。

  拿鉗子的人為羅希奭,支大網的人叫做吉溫。二人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酷吏。

  時人稱“羅鉗吉網”!

  李適之拜相之後,處處找李林甫不自在,認為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任盛世宰相,如光鮮豔麗的蜀錦,染上汙墨。

  他與名士大臣相談,總會提及“弄獐宰相”任命的人都是“伏獵侍郎”,使世人嘲笑,來諷刺李林甫。

  太常少卿薑度的妻子生了一個兒子,薑度是李林甫的舅子,李林甫當然要慶賀。他手書一張,送往薑度府邸。

  李林甫當時已經拜相,權勢很大,薑度收到李林甫的賀書之後,自然要在賓客面前炫耀一番,互相傳看。可開頭的那一句“聞有弄獐之慶”,令賓客捧腹大笑。

  《詩經》曰:“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人們用弄璋之喜來慶賀主人家生子。“獐”乃野獸,豈不可笑?

  李林甫曾引薦素無學識的蕭炅任戶部侍郎,他在署中讀文書之時,將“伏臘”讀成“伏獵”。伏臘是指十二月的一種祭祀名稱,“伏臘”為何意?故被嘲諷為伏獵侍郎。

  李林甫睚眥必報,自然不會讓李適之笑太久,一個陷阱被他悄無聲息的設計好。

  去年,李林甫故意和李適之搭訕,主動恭維了李適之幾句之後,就壓低嗓門說道:“華山有金礦,采之可以富國,主上未之知。”

  這時,由於唐玄宗賞賜無度,國庫空虛,唐玄宗甚為焦慮。

  李適之細細一合計,這種事情於公於私都是好事,他也想到李林甫沒安好心,但是思來想去也想不出所以說來,歸於李林甫說漏了嘴。

  次日李適之就在朝堂上稟告唐玄宗,想要邀功。唐玄宗聽後非常高興,金子正好彌補國庫空虛。

  可這時李適之卻不緊不慢的說道:“臣知之久矣。然華山陛下本命, 王氣所在,不可穿鑿,臣故不敢上言。”

  唐玄宗因此認為李林甫關心自己,李適之不擇手段,唐玄宗開始疏遠李適之。對李適之一落千丈。

  李適之張口結舌,只能吃這個悶虧。

  此時,羅鉗吉網上場!

  他們借助跟蹤打探,發現李亨與韋堅、皇甫惟明遊會,於是網羅大案!

  李亨是太子,韋堅是外戚(妹為太子妃),皇甫惟明是大將。

  這是一扇風,就能起火的關系。

  唐玄宗目睹“神龍政變”,看著他祖母武則天被逼下皇位。

  又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扶其父唐睿宗李旦重坐皇位。

  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和一眾黨羽,徹底結束了牝雞司晨的時代。

  一個靠政變登上皇位的皇帝,為了提防政變,在開元末期毫不猶豫的殺了自己三個兒子,一個女婿。

  政變、篡位,這兩個詞直接竄到唐玄宗腦海。

  在這一刻,他不會分青紅皂白,直接以“乾進不己”的罪名將貶韋堅為縉雲太守,貶皇甫惟明為播川太守。

  在盛唐時期,一個郡之守,翻不起任何風浪。

  而韋堅和李適之關系極為親密,可以說二人是一個黨派的一二把手。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李適之怎能獨善其身?

  羅鉗吉網離他越來越近,他終於明白,自己非李林甫對手,迫不得已之下,只能辭去相位。

  就在高辰入長安之時,唐玄宗解除李適之宰相職務,將其罷為太子少保。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