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唐公主的小駙馬》第21章 1段空想
  沈三問雖然對倭國近代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卻不會用什麽亡國滅種的辦法起去對付它,也沒有想過去坑害如今的倭國子民。若是有一天沈三問可以主導唐朝的政治,也不會有侵略之心。

  說到底,都只是一些最底層的被利用的機器。

  倭國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權力的野心和對財富的欲望,世世代代訓練著這些只知道屠殺與服從的機器,還形成了制度。教會了這些機器軍隊的軍禮、條例、服從,卻沒有教會他們,何為人,何為人性,何為種族敬畏。

  歐洲大陸上的文化,以及延伸而出的美洲大陸上的文化,遠遠不及這個小島國的血腥。

  沈三問更想從根源上化解這場災難。雖然他也記得馬克思所說的,如果有三倍的利潤,那麽許多人會拋棄一切道義與責任,投身獲取利益。但他願意一試,將中國優秀的思想文化傳遞到倭國,以及周邊與倭國思想水平差不多的新羅,若是未來真的走到哪一天,或許可以避免許多悲劇。

  他與崔神基、倭國使節仔細交流,了解到現在的倭國情況。

  倭國對大唐的學習分了三代人。

  第一代是天智天皇,學習大唐的政治制度,初步廢除了倭國的土地私有和奴隸制度,采用了封建土地制度,完成了奴隸製向封建制的轉化。

  第二代是天武天皇,學習大唐的皇權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封建土地制度。也正是這位天武天皇將倭國的大王稱呼改為天皇,確定了天皇中心主義統治秩序與嫡長子繼承製,並運用佔星祈福等手段,將天皇權力神化,增加了倭人對天皇的思想敬畏。

  第三代便是如今的持統天皇,這是倭國第一位自行行使皇權的女帝,與武皇差不多同時繼位。高宗時期,因為與新羅開戰,倭國為了新羅,與大唐斷交。而後新羅戰敗,倭國重新遣使遭到高宗的冷對。新帝繼位後,見武周成立,便又遣使來學習文化藝術。

  倭國模仿大唐,卻隻得到了皮毛,缺乏了對內裡的精神的感悟,對唐朝人的風骨,對壯士的尊重,對好漢的敬重,不濫殺無辜的道義,還有深深的民族自豪,一無所知。

  他們隻學到了尚武的精神,秩序的妙用,學到了大唐的軍隊訓練之法,服從的綱紀,並將它演變成對生命的毫無敬畏、對生命毫不憐惜的殘酷忍者訓練制度,並形成了畸形的武士道精神。

  這當是與倭人的學習方向有關。沿海的地理位置,缺少食物,災害頻發,讓這個國家的人更加珍惜生命,也更加努力抗爭。對於唐朝能改善他們生活的技巧知識趨之若鶩,卻對真正的文化精髓嗤之以鼻。

  活的足夠野蠻。

  可是這樣的倭國,憑什麽來學習大唐此時領先世界的科技技術?

  野人頭子帶領著一群無法教化的獸人並不可怕,可怕的他們個個拿著利器,血腥的對待同族、對待同類,離著人性的道路越走越遠。

   從接納第一批遣唐使開始便是錯了,一是教錯了方向,二是叫教錯了對象。當然,這並不能怪罪當時的人們,畢竟倭國遠在天邊,無從考證,唐朝人只是懷著傳播文化的喜悅以及對願來朝賀的友邦的愛護。

  不過,這些卻無從糾正了。

  至於,為何不願意武力對待這些人?

  曾經讀過這樣一段話,“地球不存在一種全能文化,中國在封閉的環境中埋頭耕作,自給自足,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對外遠征擄掠。

但是對內,卻需要對廣闊的黃河、長江流域進行統一治理,以免不同河段間在灌溉和防災上互戕。這種農耕生態沉澱成了一種文化心理,追求穩定、統一、保守、集權,即使擁有了鄭和這樣的航海技術,也無心海洋戰略。”  縱然唐太宗、高宗有著領先全球的軍隊,也沒有將四方打服,而是允許各族繁衍,尊大唐一聲君位。並非是因為追求穩定與保守,而是因為,彼時的中國,是最輝煌的時刻,也是民族認同感最強的時刻,不需要來進行這種消耗戰爭,欺負弱小來彰顯強大。

  就算高宗的開疆拓土,也更多的是與周邊國家的被動應戰,以及為歷史遺留問題討回一個公道。高麗擴張,隋煬帝三征高麗留下的累累白骨,吐蕃突厥扣關造成的家破人亡,一樁樁一件件,這個民族幾代人都未曾忘記。

  中國人,是不允許被欺辱,被踐踏的,所有的血債都會一一討回來,這就是這個民族古往今來給所有侵犯者的答卷。

  只是,這個民族卻有著仁義之心,從未有侵略想法。

  骨子裡,從春秋開始,便有對生命的敬畏,對同類的憐憫,對道義的堅守。

  這個民族,從來不缺願意為國家獻身的人,不缺為天下大義獻身的人。有忠君愛國者的士為知己者死,有團結和睦的愛護友邦之舉,有勤懇的鞠躬盡瘁,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仁慈,有依法斷案的公正,還有一諾千金的誠信。

  教化對於這個民族的影響深遠。

  長久的歷史發展形成的人性思想,也是這個民族能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性。

  所以,雖然發生過饑荒時易子而食的慘劇,發生過破城後屠城的慘劇,發生過軍紀不嚴的軍隊掠奪殘害百姓的慘劇,卻從未影響過這個民族的正確的觀念,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或許人們對許多歷史留名的人物有褒貶不同的評價,但對於造成上述慘劇的禍首,每一個明白事理的人都口誅筆伐,他們離心離德,當時受到冷遇,後來又遭到歷史的清洗。

  教化的確是有些作用,然而,沈三問不知道僅僅通過文化傳播,需要多久才能在其他國家建立真正的文化信仰,糾正許多不合理的制度。

  若是封建土地制度,在倭國執行的足夠順利,哪裡的百姓經濟足夠自給自足,改造倭國的社會輿論自然相對容易,若是百姓生存都成問題,談及人性,也十分可笑。

  而且,唐朝也有許多社會問題,自己居然憂心於他國的改造?

  還是改造唐朝也更加迫切一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