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帝國爭霸》第二百三十四章 突擊空運
  戰略空運,一直是帝隊的殺手鐧,而規模龐大的運輸機群更是帝國空軍的兩大戰略支柱之一。

  論地位跟價值,運輸航空兵其實超過了戰術航空兵。

  要說的話,正是因為擁有足夠多的運輸機,帝國陸軍才能夠左右開弓,在幾個主要戰場之間騰挪折衝。

  當然,這也是丁鎮南敢於臨時調整作戰計劃的底氣所在。

  沒有那幾十架“運-15a”,就算丁鎮南吃了豹子膽,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對作戰部署做出如此大的調整。

  別說深入敵後,以聯軍投入的後勤保障力量,即便在邊境附近,也不敢如此折騰。

  不過,到底要怎麽打這一仗,還需要跟劉尊山商量。

  沒等多久,劉尊山就回來了。

  “你也是,其實侯師長根本沒有別的意思,完全沒必要多此一舉。”

  “如此當然是再好不過。”丁鎮南很無語,劉尊山本來是這種直來直去的性格,也可以說是非常單純。

  “你真的沒開玩笑?”

  說出這句話的同時,劉尊山還指了下沙盤上的那個標識,表示說的是丁鎮南挑選的突擊目標。

  代奧格爾。

  一座人口不到2萬的小城鎮,不過戰略地位卻非常重要,往南100千米就是梵軍重兵把守的烏代布爾,東北大約150千米是阿傑梅爾,而第五陸戰師先頭部隊所在的巴爾梅爾在其西邊大約300千米之外。

  關鍵還有,代奧格爾在阿拉瓦利嶺正中間,西邊是梵羅沙漠,而東邊是馬爾瓦高原。

  部署在代奧格爾附近的遠程炮兵,能夠對方圓數十千米內的梵軍構成威脅,而且東邊的皮爾瓦拉就在炮火覆蓋范圍之內。理論上,在佔領代奧格爾之後,就能夠用炮火切斷齋普爾與烏代布爾的地面交通。如果在此部署一支突擊航空兵,還能夠對包括科塔在內的眾多軍事重鎮構成威脅。要是能夠把遠程火箭炮送過去,甚至能朝齋普爾開火,讓當地的中央軍嘗到苦頭。

  不過,代奧格爾的問題也很突出。

  首先就是,這座城鎮恰好就在一處山頂平原上,而且南北兩側的地勢都很平坦,東西則是跨越阿拉瓦利嶺的鐵路與公路。在城鎮的附近根本沒有可以據守的高地,反到是東西遠郊的坡地不適合修建野戰機場。

  從地形看,也就只能把機場修在近郊。

  這樣一來,不但得出兵佔領城鎮,還需要把防禦范圍擴大到遠郊,也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

  在理論上,防區的面積擴大1倍,需要的兵力就得增加3倍。

  如果以東西遠郊的坡地為主陣地,防區面積將超過100平方千米。哪怕采用依托據點的機動防禦戰術,至少都需要3個營的兵力,即在東邊與西邊各部署1個營,留1個營充當預備隊。

  這裡,還涉及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第五陸戰師的先頭部隊還在巴爾梅爾,跟代奧格爾的直線距離都高達300千米。受通用直升機的航程限制,突擊航空兵的作戰范圍一般都得限制在150千米以內,不然作戰效率將直線下降。

  可見,最好能夠在巴爾梅爾與代奧格爾之間建立一處中轉站。

  只是,在劉尊山提出來之後,立即就被丁鎮南否決掉了。

  理由也很簡單,這需要很多時間,而且會暴露作戰意圖,喪失戰役突然性,讓敵人提前做好防禦部署。

  其實,這也是在開始討論的時候,侯晨晟著重提到借用重型直升機的原因。

  帝國陸航與陸戰隊突擊航空兵的主力裝備,都是10噸級“直-15”通用直升機,在正常任務模式下的最大航程也就300千米出頭,運載能力很有限,比如只能以吊掛的方式運送大尺寸貨物。

  在作戰運用上,“直-15”主要運送兵員與彈藥物資。

  至於作戰裝備,得靠大型運輸直升機。

  正是因為“直-15”的運力不夠,所以帝國陸軍才投資研製與采購了尺寸更大,運輸能力更強的“直-18”重型直升機,“直-19”專用起重直升機,還一度打算采購由海軍投資研製的“直-17”重型直升機。

  因為太過昂貴,維護保養也比較麻煩,所以這3種重型直升機都非常金貴。

  比如,20噸級的“直-18”有十幾種型號,在十多年前就裝備帝國陸軍航空兵,產量到現在都沒超過1000架,而同時期的“直-15”的產量已經突破3000架,連“直-10”武裝直升機的產量都接近1000架。

  至於30噸級的“直-17”,更加是少得可憐,總共都還不到300架。

  這也無可厚非。

  “直-18”的價格是“直-15”的3倍,“直-17”的價格是“直-15”的5倍。“直-17”的最新改進型的出廠價格甚至超過了“戰-9b”,為全球最貴的直升機,就連財大氣粗的帝國海軍都消受不起。

  正是如此,不管是陸軍,還是陸戰隊,重型直升機都是統一部署,按任務調配。

  在陸戰隊,所有重型直升機都部署在登陸艦隊裡面,準確說是由艦隊管轄,平時進駐海軍航空站,戰時隨登陸艦隊與航母戰鬥群活動,有需要的時候分派給作戰部隊,並參與作戰行動。

  至於陸軍,管得反到沒有這麽嚴。

  通常,在主力師的突擊航空兵或者運輸航空旅裡面,都有一個裝備重型直升機的營,數量一般在架之間。在戰區直屬的航空旅裡面,一般有2個這樣的營,裝備的重型直升機總共不會少於50架。

  簡單的說,在一個戰區,至少有200架重型直升機。

  關鍵就是,戰區司令部可以根據情況,調配這些重型運輸航空營,比如集中部署到某一個方向上。

  當然,一般是分散部署。

  這次,跟第十七裝甲師來到巴鐵的就有2個重型運輸航空營,其中1個來自西部戰區直屬航空旅,總共有52架“直-18”。

  幾天之前,這些直升機就從基布要塞飛到瓜港。

  要說的話,在掛上副油箱與裝載內部油櫃之後,能轉場飛行數千千米,也就是重型直升機的一大優勢。

  “直-18”的轉場航程高達3500千米。

  在理論上,能夠從帝國本土直飛管島。

  此外,還能夠通過空中加油延長航程。只不過,一般不會這麽做,因為只能由專用的戰術加油機為直升機進行空中加油,而戰術加油機的航程本身就很有限,並不適合執行跨戰區加油任務。

  可問題是,52架根本就不夠用!

  按照劉尊山的分析,就算52架“直-18”全體出動,一次也就只能向300千米之外運送一個營的兵力。

  這些“直-18”不可能全都處於完好狀態,出動率肯定沒有100%。

  在波沙灣戰爭當中,“直-18”的出動率還不到80%,即便按80%計算,出動一次最多能夠投送一個沒有炮兵連的步兵營,而且只能送去一個基數的彈藥。就這點兵力,恐怕連佔領代奧格爾都辦不到。

  關鍵,還沒有考慮戰損。

  要是在突擊行動當中損失幾架直升機,那就更加麻煩了。

  其實,就算突擊行動取得了成功,局面也很不樂觀。

  300千米,實在太遠了。

  因為一個任務周期超過3個小時,所以就算“直-18”能以最高強度出動,一天也就只能飛3次。

  可惜的是,第十七裝甲師的“直-18”肯定無法達到最高出動強度。

  道理也很簡單,這2個營是從波沙灣那邊調過來的,之前一直在執行任務,大部分直升機的狀態都不是很理想,比如需要更換或者翻修發動機,還有幾架的機體在戰鬥中受損,得全面翻修。

  如果按照一天出動2個架次計算,在至關重要的72小時內,運輸量僅3000噸。

  嚴格說來,還不到3000噸。

  這個運量,在扣除了2個步兵營之後,只有幾百噸余量,而搭建一座能讓“運-15a”起降的野戰機場,僅工程裝備就多達800噸,此外還需要大約1200噸工程物資,運量缺口超過了1000噸。

  用通用直升機補上這個缺口?

  執行飛行半徑為300千米的運輸任務,因為得在目的地補充燃油,所以“直-15”的單次運輸量不會超過1噸。

  此外,代奧格爾還是在山上,海拔高度超過了1000米。

  雖然“直-15”在設計的時候就針對高原環境做了優化,高原性能非常的強悍,其最新的改進型,即“直-15f”所配備的發動機,功率提高了30%,高原性能進一步加強,但是跟所有的直升機一樣,隨著飛行高度的提升,“直-15f”的各項性能會急劇降低,尤其是運載能力。

  考慮到出動率,還有消耗的燃油,動用“直-15”明顯得不償失。

  兩人討論半天,最後得出的結論,依然是重型直升機不夠用。

  為此,劉尊山提出了一個變通的辦法。

  前面幾輪突襲全部動用步兵,而且通過空降的方式進行,準確的說是傘降,重型直升機用來運送無法空投的工程裝備與物資。

  當然,肯定需要動用運輸機。

  只是,關鍵並不在這裡。

  陸戰隊不是空降兵!

  雖然陸戰隊的精銳,也就是幾支“海”開頭的特種部隊,全都能執行傘降任務,但是常規部隊並沒有進行傘降訓練,最多也就只能搭乘直升機進行機降作戰,而且肯定不可能安排特種部隊執行突擊任務。

  那麽,就得把這個重任交給其他部隊,比如第十七裝甲師編內的第177步兵旅。

  該旅的3個步兵營,全都接受過傘降作戰訓練,其前身就是空降部隊,現在是帝國陸軍僅有的幾支輕步兵部隊之一。

  顯然,就算劉尊山願意,也沒辦法說服侯晨晟。

  關鍵還有,空降部隊全都是貨真價實的輕步兵部隊,幾乎就沒有重型裝備可用,戰鬥力極為有限。

  其實,這也是帝國陸軍逐漸淘汰空降兵的關鍵原因。

  雖然帝國空軍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運力最強的運輸機隊,但是帝國陸軍始終都沒有裝備空降戰車。即便搞過幾次論證與評估,到最後還是無果而終,沒有一次進入到工程,甚至是理論驗證階段。

  道理也很簡單,空降戰車的性能太差,無法滿足陸軍的作戰需求。

  此外,空降兵主要用於進攻,而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帝國陸軍的主要使命,其實是戰略防禦。

  正是如此,就算帝國陸軍保留了這個兵種,也沒有投入多少資源。

  針對反裝甲作戰的需求,帝國陸軍寧願給空降兵配發各種單兵反坦克武器,也沒想過要采購裝甲平台。

  到波沙灣戰爭之後,隨著直升機的大規模應用,空降兵的地位更加是一落千丈。

  相對於傳統的空降作戰,由直升機承擔的空中突擊作戰,因為能向前線運送迫擊炮與輕型火炮等重型武器,所以擁有更高的作戰效率。結果是,帝國陸軍的幾支空降部隊全都改編成了空中突擊部隊。

  如果不是直升機的航程太短,帝國陸軍很可能會撤銷空降兵。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保留下來的3個空降旅全都改編成了步兵旅,成為了帝國陸軍僅有的3個輕裝步兵旅。

  顯然,對輕裝步兵的戰鬥力,不要抱太大希望。

  就拿第177步兵旅來說,該旅沒去波沙灣,是在大戰爆發後,準確說是決定派遣第十七裝甲師去巴鐵之後,才被派往卡拉港。等到第五陸戰隊到達,該旅北上去了蘇庫爾,負責擴建那邊的軍事基地。

  說得直接一點,第177步兵旅一直在打雜,就沒有做過正事。

  其實,在丁鎮南製訂的作戰計劃當中,第177步兵旅的任務,也是跟在大部隊後面,守衛後勤補給線。

  雖然會進行必要的加強,比如裝備一些裝甲車,以增強戰場機動能力,在遇到襲擊的時候也能夠從容應對,但是就整體部署而言,第177步兵旅依然是“雜牌部隊”,沒計劃讓其擔當主力。

  丁鎮南做這個安排,也跟第177步兵旅的官兵素質有關。

  該旅,一直是乙級部隊。

  雖然是少數幾支滿編的乙級步兵部隊之一,平時的在編官兵高達80%,但是該旅的戰備率一直都不高,基層官兵的能力更加堪憂,比如超過7成官兵的役齡不到2年,軍官的平均役齡也才4年。

  不要忘了,這可是空降部隊。

  一名合格的空降兵,只是基礎訓練就需要1年以上,獲得必要的戰鬥技能,至少還需要半年時間。

  也就是說,該旅的絕大部分官兵,特別是基層士兵,其實都是入伍不久的新兵。

  這樣的隊伍有多強的戰鬥力?

  當然,丁鎮南知道,劉尊嶺故意提到進行空降作戰,其實是讓他打消派第177步兵旅參戰的念頭。

  那麽,就得想辦法搞到更多的重型直升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