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帝國爭霸》第二百二十二章 心腹大患
在23日夜間,帝國空軍發動了首輪進攻。

 當時,丁鎮南正在返回卡拉港的途中。因為需要繞行避開梵羅國本土,航程增加了數千千米,所以飛行時間延長到了近6個小時。跟以往一樣,丁鎮南上飛機之後就睡覺,充分利用了飛行時間。

 首輪空中打擊,分多個波次進行。

 參戰的作戰飛機多達數百架,也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投入戰鬥。

 最先到達,並且負責開路的,並不是在波沙灣戰爭當中大殺四方的隱身攻擊機,而是戰略轟炸機。

 顯然,這體現出了帝國空軍的戰術靈活性。

 關鍵就是,在擴大打擊范圍之前,必須乾掉攔路虎,也就是部署在特裡凡,得到嚴密保護的遠程警戒雷達。

 要說的話,這部由紐蘭共和國生產的遠程警戒雷達,一直都是帝國空軍的心腹大患。

 不說別的,超過600千米的探測距離就足夠覆蓋整個斯蘭島。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的作戰飛機只要升空,還沒爬升到巡航飛行高度,就會被這部雷達發現。

 雖然帝國空軍針鋒相對的部署了干擾設備,還專門加強了電子戰能力,但是只要那部雷達雷達仍然在工作,帝國空軍在斯蘭這邊的部署與活動就沒秘密可言,更別說大規模的兵力調動。

 顯然,就是那部雷達發現了飛往科倫城的民航客機,然後判斷出帝國空軍正在進行戰略空運。

 按理,這類高風險突擊行動,更適合動用“攻-11A”這類隱身攻擊機。

 在波沙灣戰爭當中,帝國空軍就動用“攻-11A”摧毀了伊軍的指揮中心與通信結點,讓伊軍全面癱瘓,作戰部隊都只能各自為陣。在隨後的戰鬥中,幾乎所有高風險任務都是由隱身攻擊機執行。

 要說的話,“攻-11A”是帝國空軍手裡唯一能夠突破現有防空系統的打擊力量。

 只是,“攻-11A”主要針對的其實是戰術與戰役級別的防空系統,在戰區與戰略級別的防空系統面前,反到沒什麽優勢可言。

 這裡面的關鍵,其實就是“攻-11A”實現雷達隱身的基本原理。

 雖然帝國空軍宣稱“攻-11A”能實現完全隱身,但是實際上,只是在幾個主要方向,把反射的特定波長電磁波的強度降低到極低,讓防空雷達無法從背景輻射中,辨別出攻擊機反射的信號。

 降低反射的電磁信號的強度,就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吸收電磁波,二是改變電磁波反射方向。

 前者,主要靠吸收電磁波的特殊塗料。

 後者,則是在氣動外形上下功夫。

 因為任何一種特殊塗料多只針對部分波長的電磁波,外形隱身同樣與波長有關,所以這也直接決定了,“攻-11A”只能在少數的雷達面前實現隱身。做為戰術攻擊機,肯定主要針對工作在厘米與毫米波段的火控雷達,對分米波段,以及波長更長的警戒雷達,隱身效果也就不會好到哪裡去。

 此外還有,在幾個特定的方向上,“攻-11A”的RCS值不但沒有減弱,反而超過了常規作戰飛機。

 正是如此,“攻-11A”的作戰使用受到了嚴格限制。

 對付遠程防空警戒雷達就不是“攻-11A”的強項,要不然的話,丁鎮南也不會安排武裝直升機對付伊軍的遠程警戒雷達,讓陸軍航空兵打響波沙灣戰爭的第一槍,卻沒動用隱身攻擊機。

 這次的情況也一樣。

 就算遠程警戒雷達受工作波長的影響,哪怕探測到了隱身攻擊機,也未必能夠獲得準確數據,比如飛行速度與飛行高度,無法直接引導防空戰鬥機前去攔截,不過可以及時的發出防空警報,讓承擔要地防空的野戰防空部隊能部署到位,而且采取有效的戰術,就能夠對隱身攻擊機構成威脅。

 其實,在帝國空軍組織的對抗演習中,野戰防空部隊早已經證明,提高防空系統的戰場機動性能,特別是火控雷達的戰術靈活性,能夠把攔截隱身攻擊機的作戰效率提高數倍,大幅度削弱隱身攻擊機的突防能力。

 一台部署在飛行路線附近的火控雷達,就能夠讓“攻-11A”折戟沉沙。

 顯然,了解這套戰術的,不止是帝國空軍,還包括紐蘭空軍。

 原因就是,代號“夜鷹”的F-117A在數年前就已正式入列,紐蘭空軍也由此成為了第二支獲得隱身攻擊機的空中力量。通過F-117A隱身戰鬥機,紐蘭空軍肯定掌握了對付隱身攻擊機的戰術。

 這裡,涉及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特裡凡的那部遠程警戒雷達在3年前,也就是F-117A正式服役之後不久,進行了一次技術升級,而且由紐蘭空軍承擔全部工程,在完成之後沒有發布任何消息,甚至沒有讓梵羅空軍承擔相關費用。

 按照軍情局掌握的消息,此次改進與探測隱身目標有關。

 主要就是,這部雷達離帝國本土,以及主要的海外軍事基地最近,也就最有可能探測到帝國空軍的隱身攻擊機。

 換句話說,如果紐蘭空軍想要獲取“攻-11A”的第一手性能數據,就得充分利用部署在特裡凡的遠程警戒雷達。要不然,紐蘭空軍沒有任何理由自己掏腰包,為梵羅空軍升級並不算落後的雷達。

 此外還有,該雷達一直是由紐蘭空軍提供維護服務。

 關鍵還有,特裡凡有3座由紐蘭軍隊控制,或者是與梵羅軍隊共用的軍事基地,都有可能部署了野戰防空系統。

 正是如此,在首輪突擊行動當中,帝國空軍才沒出動隱身攻擊機。

 安排戰略轟炸機打頭陣,至少能夠保證作戰平台的安全。

 為了摧毀那座遠程警戒雷達,帝國空軍出動了一個大隊的20架“轟-9D”,用了240枚巡航導彈。

 當然,打擊目標還包括指揮中心,以及附近的幾處防空陣地。

 為了增強打擊效果,第二波突擊行動依然由轟炸機承擔,也使用巡航導彈,只不過重點轟炸空軍基地。

 此外,就是同步發起了奪取製空權的空中進攻行動。

 因為戰鬥已經打響,防空戰鬥機早已升空,所以帝國空軍也傾巢而出,只是製空戰鬥機就出動了100多架。

 在梵炎洋這邊,跟紐蘭空軍的第一場戰鬥就此打響。

 雖然在戰略層面上,在梵羅國部署作戰部隊基本上沒有實際意義,畢竟在後勤保障無從談起的情況下,駐外軍隊的作戰能力根本維持不了多久,但是出於政治的原因,在跟梵羅國結盟之後,紐蘭共和國就向梵羅國派駐了一支規模相當可觀,還頗具戰鬥力的部隊,而且以空軍為主。

 這支部隊的主力是紐蘭空軍的“遠征航空隊”。

 即便是在和平時期,遠征航空隊的作戰飛機都不少於200架,而且以最先進的戰術飛機為主。比如早在10多年前,在F-15A/B正式交付的第二年,就提供給遠征航空隊,高峰時期的裝備數量達到了180架,而且遠征航空隊還是第一支裝備F-16C/D的駐外部隊,優先權甚至超過了本土防空軍。

 當然,這麽安排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向梵羅國推銷先進戰鬥機。

 只是,在根本上還是為了強化與梵羅國的同盟關系,確保梵羅當局能夠秉承跟紐蘭共和國結盟的戰略方針。

 此外就是,抵消來自梁夏帝國的威脅。

 到了戰爭時期,那就更加不可小覷了。

 雖然出於各方面的原因,紐蘭駐軍大多部署在梵羅國的南部地區,但是在開戰之後,特別是在紐蘭共和國正式參戰之後,這些駐扎在梵羅國的作戰部隊,對戰局發展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帝國空軍之前一直沒有對梵羅國南部地區發起戰略轟炸,就與紐蘭航空兵有關。

 要說的話,紐蘭遠征航空隊一直是帝國空軍的心腹大患。

 在大戰爆發的時候,紐蘭遠征航空隊的兵力為:80架F-15C/D,120架F-16C/D,60架A-10,12架RF-4C,8架C-130,8架RC-135,4架E-3B,12架CH-47,20架MH-60與數十架各種類型的勤務飛機。

 這個規模,超過了絕大部分二流空軍!

 雖然戰鬥機的數量有所減少,尤其是F-15C/D這樣的重型製空戰鬥機,但是支援飛機的數量明顯增加,綜合作戰能力反到提高了不少。關鍵是,那幾十架攻擊機,擁有非常強悍的戰場支援能力。

 其實,在梵羅國正式參戰後,60架A-10就被派往西北地區,為進攻巴鐵的梵軍地面部隊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只不過,因為梵軍沒表現出強烈的進攻欲望,所以紐蘭航空隊也沒全力以赴。

 此外就是,紐蘭共和國很有可能在9月份,也就是正式參戰之前,利用提供人到主義援助的名義,向梵羅國輸送了一批作戰飛機,以及維持戰鬥力需要的零部件,提高了遠征航空隊的作戰能力。

 只是,具體有多少,就說不準了。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只是送到特裡凡的零部件,就能夠組裝數十架戰鬥機,不過大部分都儲存了起來。

 道理也很簡單,作戰飛機會受損,也就需要零部件進行維修。

 此外,還需要很多耗材。

 關鍵還有,因為飛行員數量有限,所以就算有更多的戰鬥機,也未必能夠派上用場,還不如儲存起來。

 要說的話,紐蘭遠征航空隊才是梵羅國南部地區的主要空中力量。

 在擬定計劃的時候,帝國空軍就把紐蘭遠征航空隊當成頭號勁敵,第一階段的作戰目的就是將其徹底消滅。

 當然,紐蘭遠征航空隊也是早有準備。

 紐蘭共和國已正式參戰,特裡凡離紐蘭本土十萬八千裡,就算是離得最近,由盟友控制的軍事基地都在數千千米外,紐蘭遠征航空對只能背水一戰,也只有拚死奮戰,才有一線的希望。

 23日夜間的這場戰鬥,就足以證明紐蘭遠征航空兵的鬥志。

 在來勢洶洶的帝國空軍面前,紐蘭遠征航空隊非但沒有退縮,還主動出擊,而且投入了主力部隊。

 按照科倫城發來的戰報,紐蘭遠征航空隊在當晚出動了數百架次。

 只是第一次交戰就出動了40多架F-15戰鬥機。

 所幸的是,帝國空軍投入的兵力更多。

 關鍵還有,帝國空軍打了一個時間差。

 前面已經提到,由轟炸機發起第一波攻擊,而且全部使用的空射巡航導彈。

 雖然打擊效果不算理想,主要是目標太過分散,根據後來的偵查報告,並沒達到徹底摧毀遠程防空警戒雷達的目的,但是這一波遠程攻擊,不但讓警戒雷達關機,還逼迫部署在附近的防空部隊全部進入戰鬥狀態。

 這就是說,梵羅空軍與紐蘭空軍的防空部隊全都暴露了。

 此後,就是第二波空中突擊,擔綱的仍然是轟炸機。

 從當時的交戰情況來看,紐蘭遠征航空隊出動的40多架F-15C/D戰鬥機,其實是被派去截擊轟炸機。

 為此,協同作戰的預警機並沒有前出,而是留在特裡凡附近。

 結果就是,在與帝國空軍出動的“戰-11B”機群遭遇的時候,F-15C/D機群與E-3B的距離超過了350千米。相對的,帝國空軍出動的“指-8C”僅滯後150千米,還有大型電子偵察機伴隨行動。

 這個態勢,足以決定空戰的勝負。

 等到E-3B探測到“戰-11B”機群的時候,一切都晚了,快速突擊的F-15C/D機群直接衝進“戰-11B”的伏擊圈。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就算紐蘭飛行員表現出驚人的鬥志,以及高超的戰術水準,依然沒辦法扭轉乾坤。

 最終,僅區區數架F-15C/D逃脫。

 雖然也在戰鬥中擊落了十多架“戰-11B”,但是與慘烈的損失比起來,取得的戰果根本不值一提。

 此外,交戰空域在公海上空,距離特裡凡超過300千米,距離科倫城不到200千米。

 這意味著,那些被擊落的紐蘭飛行員, 就算成功的跳傘逃生,也未必能在戰爭結束之前歸隊。

 關鍵還有,這場空戰打亂了紐蘭遠征航空隊的作戰部署。

 因為截擊行動遭受慘敗,再加上帝國空軍大兵壓境,所以紐蘭遠征航空隊在加強製空力量的同時,還得疏散與轉移支援飛機,不然在遭到轟炸之後,這些停在戰區機場的支援飛機都得完蛋。

 從指揮的層面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何況,還有梵羅空軍這個攪屎棍。

 在根本上,這仍然是指揮層面的問題。

 從波沙灣戰爭開始,此後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無一例外的證明,指揮系統的反應速度滯後是各國軍隊的通病,跨軍兵種協同作戰更是重災區,即便是帝國軍隊,也沒有徹底的解決指揮層面存在的問題。

 毫無疑問,紐蘭軍隊與梵羅軍對在聯合作戰方面存在的問題,肯定更加的嚴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