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帝國爭霸》第二百二十三章 飛來橫禍
因為丁鎮南在飛行途中睡覺休息,所以到次日上午,在他回到前線司令部之後,才收到斯蘭駐軍司令部發來的戰報。

 總體而言,從23日夜間到24日凌晨的戰鬥充滿戲劇性。

 前面已經提到,紐蘭遠征航空隊出動的首批戰鬥機,是去攔截轟炸機,結果遇到了帝國空軍的護航戰鬥機。因為離己方的預警機太遠,沒及時發現迎面而來的護航戰鬥機,所有紐蘭遠征航空隊在首輪交戰中大敗虧輸,出動的幾十架重型戰鬥機幾乎全被擊落,還沒能完成截擊任務。

 不過,這只是開始。

 以當時的情況,紐蘭遠征航空隊的指揮官其實早就做好思想準備,沒指望在首輪交戰當中挫敗梁夏空軍的進攻行動。

 不管怎樣,梁夏空軍部署在斯蘭的作戰飛機是紐蘭遠征航空隊的數倍。

 就算不考慮部署在本土的轟炸機,只動用斯蘭這邊的戰術航空兵,梁夏空軍都能壓垮紐蘭遠征航空隊。

 為此,紐蘭遠征航空隊的指揮官部署了第二道空中防線。

 在F-15C/D機群後方,預警機的前方大約100千米,是由60架F-16C/D組成的製空戰鬥機編隊。

 此外,第二架E-3B也已升空,而且就在特裡凡西北。

 也就是說,在執行截擊任務的F-15C/D機群被擊潰之後,紐蘭遠征航空隊依然能夠組織數十架戰鬥機進行防空作戰。

 關鍵還有,這些F-16C/D都能夠使用中程空空導彈。

 雖然不是最新式的AIM-120A,但是AIM-7F“麻雀”導彈的射程也有幾十千米,至少不存在沒辦法還手的問題。

 有兩架E-3B提供支持,作戰效率肯定能得到保證。

 當然,帝國空軍的護航戰鬥機在加速前出之後,與己方預警機的距離擴大,所獲得的支持力度必然會減弱。

 這裡,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在與F-15C/D機群的戰鬥中,前出的“戰-11B”大多用光了中程導彈,超距空戰能力肯定是大不如前。

 那麽,在遭遇F-16C/D機群之後,很快就會進入到格鬥空戰階段。

 格鬥本身就是F-16C/D這類輕型戰鬥機的拿手好戲,而且在空戰狀態之下,第三代輕型戰鬥機的推重比並不比重型戰鬥機低,因此在傳統弱項,也就是能量機動方面,輕型戰鬥機也不吃虧。

 不管是帝國空軍的“戰-10”,還是紐蘭空軍的F-16,在設計階段就格外強調進行格鬥空戰的能力,F-16C/D還是第一種完全按照能量機動理論設計的輕型戰鬥機,某些方面的性能超過了“戰-10”。畢竟“戰-10”在設計階段考慮了多用途性能,也就得做出取舍,比如提高機體的結構強度。

 要說的話,F-16是格鬥空戰能力最強的第三代戰鬥機,而且以早期A型為最。

 道理也很簡單,F-16A是一種很單純的空優戰鬥機,根本沒有考慮多用途,而在後期的型號,也就是從C型開始才把對地打擊等任務需求添加進去,對機體進行加強,以適應新的作戰需求。

 結果就是,C型前幾個批次的空重比A型多了接近1噸,後續批次增加得更多。

 當然,適當減少內油與彈藥,C型的空戰性能依然十分突出。要到安裝了保型油箱的深度改進型,F-16的機動性能才會明顯下降。至少在大戰期間,F-16是格鬥性能最出色的戰鬥機之一。

 以當時的情況,突前的“戰-11B”機群很有可能遭到F-16C/D機群的迎頭痛擊。

 關鍵就是,帝國空軍的“指-8C”沒有跟上去。

 前面已經提到,為了對付突擊的F-15C/D,護航戰鬥機加速前出,隨後繼續向西北,也就是朝著特裡凡的方向飛行。就算兩架“指-8C”已經轉向跟進,可是速度太慢了,沒跟上戰鬥機的步伐。

 因為F-16C/D在空戰掛載狀態下,RCS值最大不超過10平方米,正面在3到5平方米之間,所以就算是理想狀態,“指-8C”對F-16/CD的探測距離也不會超過450千米,一般在400千米左右。

 當時,兩架“指-8C”距離最近的F-16C/D編隊都有500多千米。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指-8C”並沒有發現那些F-16C/D。

 此外,“戰-11B”機群距離F-16C/D的距離也不是很近,超過了150千米。

 這意味著,“戰-11B”的火控雷達同樣無法探測到F-16C/D。

 必須得說,紐蘭遠征航空隊的戰術素養很不錯。

 為了避免提前暴露,這幾十架F-16C/D均采用雙機編隊,而且是密集隊形,長機在前面領飛,僚機在後方跟進,間隔距離只有幾十米,高度相差也只有數米,以最大限度的縮短敵機雷達的探測距離。

 對F-16C/D這類輕型戰鬥機,“戰-11B”的火控雷達也就120千米左右的探測距離。

 此外,E-3B早就發現了突擊的“戰-11B”機群,即E-3B對“戰-11B”的探測距離絕對不會低於400千米,在理想狀態下能超過500千米,而“戰-11B”與最近的那架E-3B的距離還不到300千米。

 更加要命的是,因為“指-8C”跟在後面,而且在前面的戰鬥中表現神勇,所以在擊潰F-15C/D機群之後,幾十架“戰-11B”全都關閉了火控雷達,準備在“指-8C”發現敵機後再使用雷達。

 顯然,這跟前面對付F-15C/D簡直如出一轍,只是交換了位置。

 當時,60架F-16C/D已經散開,準備圍殲快速突擊的“戰-11B”機群,而且在正面,也就是E-3B前方的才12架。

 這麽安排,跟AIM-7F“麻雀”導彈有關。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麻雀”導彈的性能太差,命中率極低,所以F-16C/D的飛行員更加願意使用AIM-9L“響尾蛇”格鬥導彈,也就得通過機動,佔據有利的位置,比如敵機後半球。

 AIM-9L是紐蘭空軍的第一種具備全向攻擊能力的格鬥導彈,理論上,能夠攻擊迎面而來的敵機。只是實際使用中,為了提高命中率,依然得盡量在敵機的後方,也就是紅外輻射最強烈的尾部發射導彈。

 為此,就只能從兩側繞過去。

 其實,隻留下少量戰鬥機在正面迎敵,讓更多的戰鬥機機動搶位,也正是大機群空戰的基本戰術。

 不出意外,“戰-11B”機群會被擊潰,40多架“戰-11B”很有可能會全軍覆沒。

 只是,還真的出了意外!

 這個意外來自梵羅空軍。

 按照斯蘭駐軍司令部發來的戰報,在擊潰F-15C/D機群之後大約15分鍾,梵羅空軍的戰鬥機群趕到。

 差不多100架F-4E重型戰鬥機!

 要命的是,這些戰鬥機分成了幾支大編隊,每支編隊的規模在20架左右,也就是一個大隊。

 結果就是,在500千米之外就被“指-8C”發現了。

 隨後,前出的“戰-11B”接到了“指-8C”的警告,啟動了火控雷達,在搜索梵羅戰鬥機的時候發現了離得更近的F-16C/D。更重要的是,前面那架“指-8C”及時的調整了雷達的工作模式,把雷達波束的掃描角度縮小了一半,等於把單位功率提高一倍,探測距離由此增加了幾十千米。

 正是如此,“指-8C”及時發現了那些從兩側包抄的F-16C/D。

 戰場局勢變得明朗,紐蘭遠征航空隊的優勢頓時就蕩然無存。

 當然,帝國空軍的前線指揮官也及時的調整了戰術,比如讓前出的“戰-11B”機群利用速度優勢,突擊紐蘭預警機。

 至於紐蘭預警機的方位,是由伴隨“指-8C”活動的大型電子偵察機提供。

 雖然隻測出了大致方向,沒有獲得準確的距離參數,但是F-16C/D都能從兩側包抄,足以證明E-3B離得不會太遠,肯定在“戰-11B”的作戰半徑之內,就算沒獲得距離參數,也沒多大的影響。

 隨著距離縮短,“戰-11B”的雷達就能發現E-3B。

 40多架“戰-11B”全速衝刺,絕不是鬧著玩的。

 哪怕這些戰鬥機就沒有剩下幾枚KK-12A,可是只要離得足夠近,就算使用機關炮,也能把預警機揍下來。真要是殺紅了眼,哪怕炮彈用光了,飛行員都有可能駕駛戰鬥機直接撞擊預警機。

 更加嚴重的是,在正面迎戰的F-16C/D只有12架!

 至於從兩側包抄的F-16C/D,就算彈藥很充足,加速性能非常的優秀,也未必能夠追上全速衝刺的“戰-11B”。

 結果顯而易見,靠前的那架E-3B在受到威脅之後,立即就轉向規避。

 只是,預警機的飛行速度還不到每小時900千米,而“戰-11B”在完成加速之後能夠超過2馬赫。

 至於正面迎戰的12架F-16C/D,就算用“麻雀”攔截,也無法擊落全部“戰-11B”。

 隨後,後方那架E-3B也不得不轉向規避。

 為了對付“戰-11B”,紐蘭預警機不得不給梵羅戰鬥機下達命令,讓那些笨重的二代機攔截“戰-11B”。

 簡單的說,場面頓時就全面失控。

 帝國空軍這邊,情況就不一樣了。

 雖然製空作戰的主力是“戰-11B”這類重型戰鬥機,但是受產能限制,並非所有部隊都能獲得重型戰鬥機。

 其實,在大戰爆發之後,帝國都沒有能夠解決“戰-11B”的產能瓶頸,或者說帝國空軍沒有提高“戰-11B”生產效率的動力。原因很簡單,在配置上全面升級的“戰-11C/D”已經完成設計,前者是保留了製空作戰能力的多用途重型戰鬥機,而後者是全面強化了製空作戰能力的空優戰鬥機,均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後者還配有綜合光電探測系統,製空作戰能力比“戰-11B”提高了數倍。在完成驗收測試之後,這兩種改進型“戰-11”就將投產,成為“戰-20A”正式服役之前的主力戰鬥機。

 按帝國空軍的規劃,還會以C/D的水準對前期型號進行改進。

 正是如此,戰術航空兵的很多前線作戰部隊裝備的是“戰-10B”。

 嚴格說來,“戰-10B”的空戰能力,特別是超視距空戰能力比“戰-11B”要強一些,主要是配備了無源相控陣雷達。

 雖然在解決了小型化的技術難題之後,帝國空軍沒再發展無源相控陣雷達,特別是戰鬥機的火控雷達,全都在向有源相控陣雷達看齊,而“戰-10B”也由此成為了帝國空軍唯一配備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戰鬥機,但是就性能而言,無源相控陣雷達不管是在探測距離,還是在多目標交戰能力上,肯定超過了傳統的多普勒雷達。

 要說的話,還是“戰-10B”稍微小了一點。

 因為是輕型戰鬥機,所以不管是機首雷達罩的尺寸,還是雷達的整備質量,都遠遠比不上重型戰鬥機,性能也就受到了限制。換成重型戰鬥機的話,只是擴大天線尺寸與增強發射功率就能大幅度提高雷達的性能。就拿“戰-11B”這個級別的戰鬥機來說,換上無源相控陣雷達,對RCS為5平方米的目標,最大探測距離能提高到400千米以上,跟蹤距離能達到150千米。

 當然,也就是得益於無源相控陣雷達,“戰-10B”才獲得了不亞於“戰-11B”的超視距空戰能力。

 與“戰-11B”相比,“戰-10B”的最大缺陷,其實是作戰半徑偏短。

 在掛上3具大型副油箱,采用2+4的空戰掛載,“戰-10B”的作戰半徑才1200千米,比沒有掛副油箱,而且多掛了2枚中程空空導彈的“戰-11B”短了300千米。如果把中程空空導彈增加2枚,作戰半徑將縮短到1000千米以內。只有掛3具副油箱與2枚格鬥導彈,作戰半徑才能達到1500千米。

 正是如此,空軍前線指揮官一般讓“戰-10B”執行戰區防空任務,用來保護機場等重要軍事基地。如果是執行進攻任務,“戰-10B”往往在重型戰鬥機後面,掩護預警機,以及充當預備隊。

 通常情況,空軍還會出動加油機,因此留在後方的“戰-10B”能夠較為方便的進行空中加油。

 這次也不例外。

 在“戰-11B”機群後方,就是分成了4個編隊的32架“戰-10B”,其中2個編隊負責掩護預警機與電子偵察機,另外2個編隊的位置稍微靠前,在此之前就已經開始加速,縮短與重型戰鬥機編隊的距離。

 按典型的空戰戰術,這2個編隊的16架“戰-10B”的主要任務就是為“戰-11B”提供掩護。

 因為相距太遠,所以E-3B並沒有發現這些“戰-10B”。

 等到距離縮短,兩架E-3B都已轉向規避,還在指揮引導梵羅戰鬥機,因此就算發現了“戰-10B”,也未必能夠及時警告己方戰鬥機,更不要說指揮已經亂成一團的F-16C/D前去迎戰。

 此外,這些“戰-10B”都是“滿血”狀態,全都掛了4枚KK-12A!

 對幾十架從兩側包抄的F-16C/D來說,這絕對不是好事。

 也就是遭到“戰-10B”攻擊,大部分F-16C/D沒有能夠完成夾擊“戰-11B”的任務,也就沒有能夠阻止“戰-11B”全速突擊。

 戰鬥進行到此,已經沒有多少懸念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