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魏武神》第九百七十八章沒實力可以忍現在忍個屁
第978章沒實力可以忍現在忍個屁

 冉明一聽這話,頓時明白了謝道韞的計策。大將統兵在外,都會留下家眷在鄴城,其實也是充當質子的意思。哪怕籍羆父子在軍中,事實上籍破虜只是幼子,幼子在古代除非意外,否則根本沒有可能繼承爵位的機會。

 像許昇是許遠的嫡長子,目前為魏國太武殿站殿將軍。張石珍是石越的嫡次子,不過石越的嫡長子石貴在永興三年,石越投降冉閔的時候已經被劉顯殺了,所以目前石珍反而成了石越的繼承人。而張旭則是張溫的長子,謝艾目前沒有兒子,謝嘉則是謝艾的族侄,過繼給了謝艾,算是謝艾的養子。

 這樣也是一個表明態度的問題。自從陳勝喊出了王相將相寧有種呼?這句話,就給華夏民族注入了反抗和造反的基因,但凡擁兵者必成軍閥,部下凡勢大者必然克上,這種現狀無時不在,無地不有,到最後幾乎變成了整個中原的一種思維慣性!人人都認為,事情一定是這樣的,人人都認為,事情一定會這樣的。然後,因為人人都這樣想,事情就真的這樣了,曹操篡漢,司馬篡魏,朱溫敢於滅唐,石敬瑭喪心病狂到割地求援,趙匡胤敢黃袍加身。事實上都是如此。

 不管魏國這些大將本心如何,如今他們掌握著魏國幾乎八成的武裝力量,而且還是絕對的精銳力量,此時魏國在鄴城只有一萬余兵馬。在許多人看來,他們這四大方面軍大將就擁有了造反的能力,作為君王的冉明就要設法限制他們!至少,要未雨綢繆!

 而對許遠、謝艾、石越、張溫他們來說,現在又是他們最危險的時候,功高震主,權力逼天,有那個君王,會允許這樣的臣子存在?自古震主逼天之臣,有哪個有好下場的?他們就算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子孫後代考慮。他要為子孫考慮,他就得造反!

 可是現在呢,冉不僅不同意這些統兵大將的辭呈,不僅不同意,還要把他們的嫡子作為犒軍使送到軍前。也是向天下人表明冉明的氣度。

 任何權力都是必須加以限制的,這個冉明讚成,但在這條不出口的政綱中,透露出一種深深的恐懼。冉明自然而然地更想到:這種思想再發展下去,就不會是隻遏製已成氣候的武將——那是等到大火已成而救火;最保險的做法,莫過於“防微杜漸”,以體制的力量在源頭上掐滅危險的火花。

 強國源自強將,強將源自強兵,強兵源自強民,國強是長久之道的根本,在於弱民!在沒有外敵的情況下,民弱則君安矣。

 世界上沒有永遠存在的朝代。歷史上沒有永盛不衰的政權,漢朝宋朝都滅亡了,但分崩離析的漢朝末年,割據的軍閥只靠一隅之地就足以彈壓外族,而還處於一統的宋朝卻在外族凌辱中毫無還手之力!好吧,宋朝打不過兵強馬壯的遼國情有可原,可是居然連地方叛亂都無法壓製,就讓人無語了。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個州,包圍廣州城,屠殺百姓超過三十萬,整個西南地區集體糜爛,最後不得不從西北調狄青平叛。

 冉明從來沒有想過采取宋朝那種愚民弱民的政策維系王朝的長治久安,要想維系一個王朝穩定,首先可有良好的制度,徹底的執行力,更重要的是,要保證軍隊不能忘記戰爭。時常把軍隊拉出去打打仗。

 更重要的是要像後世美國一樣,給自己樹立一個敵人。哪怕蘇聯解體了,人家美國也沒有松懈,而是製造了*。事實上不是程志沮喪,如今的中國其實就像一個大胖子,不論能不能打,看上去挺嚇人。可是一旦真打起來,也就是一個空架子。

 此時,冉明在發布犒賞大軍的四波使節之後,就開始布局,重新高調唱響了笈多帝國威脅論。各大報紙媒體都在鋪天蓋地的宣傳笈多帝國的國家強大,軍隊數量眾多。而且最重要的是,宣傳笈多帝國敵視魏國,肆意屠殺漢人,滅亡華夏文明之心不死。而且還提出一個非常驚人的消息,笈多帝國利用佛教在有意削弱華夏民族的力量

 報紙上對佛家的攻擊,佛家算是躺著也中槍。玄、儒、佛三家單純對於國家也說,作用都差不多,有一定穩定人心的作用,卻過猶不及。看看歷史,只要是佛教大興的時代,國家基本上都快滅亡了,人們在苦難中掙扎,不得不尋找一個心靈寄托,佛家的輪回轉世之說,比較迎合人們的需要,自然就可以大力發展了。

 可以在報紙上,佛家就被形容為笈多帝國對華夏民族的絕戶之計,只要人們信佛出家為僧,那就不能傳宗接代,這樣以來,華夏人口就會越來越少,直到滅亡。歷史上滿清對蒙古族就是采取這一招,結果倒好,整個蒙古族不足七十萬人口。要知道蒙古族鼎盛的時候光黃金家族就有一百多萬人。這麽多人口去哪兒,就是去當各和尚了。

 更別說佛教其實絕對不像他們渲染的那樣,只是一個教人向善的宗教,再好的經碰到歪和尚也得念歪了。佛教各大寺廟,在古代也是一個藏汙納垢的地方,販賣人口,放高利貸,肆意侵佔土地,而且佛教還有數量不少的僧兵。在後世所熟知的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被人們傳頌,事實上呢,這也不是那麽回事。隋末鄭國與唐朝大戰,當鄭國洛陽殘破,缺乏軍糧,百姓實在太窮,征不上來,結果鄭國向寺廟征糧,也就是少林反鄭救唐王。這其實並不是出於什麽公心,而是真正的利益衝突。

 原本道教也好,佛教也罷,事實上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以小恩小惠欺騙百姓,引導那些百姓破家支持他們,讓他們吃得油光滿面。所以,笈多帝國威脅論一出,佛家就被擺在明面上了。要說佛家得道高僧,確實道德高尚,行為樸素,但是大多數和尚都是一群寄生蟲,更別說那些寺廟在放高利貸的時候,逼死了不少人,逼得無數人家破人亡。那個時代高利貸利息都有高,陳郡謝氏對外放貸收三成年息算是最有良心的了。如果在後世不知道會被罵成什麽樣了、

 佛家一樁樁一件件罪證被擺出來的時候,讓人們對佛教大為改觀。為了打壓佛家,道教居然出奇的和儒家聯系在了一起,一起製造輿論,同時發難。

 特別是佛家有一些宗派,比如修練“歡喜禪”,所謂的歡喜禪是由印度密教發展而來。密教也稱坦多羅教,坦多羅tantra(密咒)的詞根tan的原義就是生殖、繁衍。它繼承了印度教中性力派(縱樂派)的思想和實踐。印度密教有這樣的傳說:崇尚婆羅門教的國王“毗那夜迦”殘忍成性,心性成魔,殺戮佛教徒,釋迦牟尼派觀世音去教化他。觀世音采取種種手段都無法降伏魔,怎麽辦呢?無奈,便化為美女和“毗那夜迦”發生肉體關系,在觀世音溫暖的懷抱裡,“毗那夜迦”頓時化解了一切惡,心中充滿愛,終於皈依佛教,成為佛壇上眾金剛的主尊。

 華夏民族是一個崇尚貞潔的民族,講究從一而終,這個佛家密宗歡喜禪法簡直就是招開一場無遮攔的群P大會,那些整個好酒好菜吃著,身強力壯的僧人,自然深受那些深閨怨婦的喜愛,為此不少大戶人家的女眷都修練歡喜禪。可是這件事都是密而不宣的,那些大戶人家即使聽到了風聲,也會裝作不知道,沒有辦法,硬要臉面。這次道家聯合儒家向佛家發難,就是因為拿到了不少儒家門徒女眷參修歡喜禪的證據。對於任何一個男人來說,戴上綠帽子都是不堪忍受的奇恥大辱。但是以往佛家勢力大,除了個別超級門閥,一些中小人戶根本得罪不起。

 現在好了,人人喊打,這讓佛家損失慘重,大量寺廟被憤怒的人們砸毀,寺廟財產也被憤怒的百姓一搶而空,至於僧人不是打死就是逃亡了,政府倒是跟在後面收拾殘局,獲得大量寺廟熟田,良田。店鋪或其他產業。

 除了宣傳佛家對華夏民族的絕戶計,當然更直接指出這些佛家都是受笈多帝國指派的,這說起來絕對是無稽之談,要知道笈多帝國才成立不過五六十年,而佛教在中國已經有了三四百年的歷史,不過,這也沒有人去質疑。因為拿出來佛家的罪證太多了,讓人不得不深信不疑。

 當然,更多則是直指笈多帝國對華夏民族的侵略,要說南洋等地,特別是陸耶婆提的葉調國,這可是在東漢時期就和東漢王朝建立報朝貢體系,笈多帝國入侵葉調國,這就是侵犯了魏國屬國的利益,這就是打天朝上國的臉,朝廷裡的各級官員如何看不出冉明這是鐵了心的要收拾笈多帝國,所以從朝廷到地方,幾乎都在痛訴笈多帝國的暴行。

 一些被笈多帝國海軍攻劫掠過的商賈,和一些幸存者也開始在各個集會上撕開衣衫,向人們展示自己身上的傷口,痛訴笈多帝國的暴行。要知道此時魏國的海洋貿易已經形成真正的規模,通常都是有士族門閥出資入股,大、中、小商人和各大宗族參與,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現在魏國的財政收入海洋貿易佔了過半,大部分商業活動都是圍繞著海洋貿易展開的,此時魏國直接參與海洋貿易就多達一百多萬人口,佔了魏國總人口的一成多,如果算上其附屬行業,那麽從業人口接近了將近兩成。雖然大部分人都明白,笈多帝國此時暫時根本無力入侵南洋,甚至他們過不了滿刺加。

 只是商人早已對笈多帝國那上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以及三千多萬人口的龐大市場眼饞不已,一旦取得這麽一個龐大的傾銷市場,他們的收入將會成倍增加,所以商人和士族也參與到了鼓吹笈多帝國威脅論的活動中。

 其實國家和人一樣,一個國家的氣質如何和首任建國者是息息相關的,漢朝哪怕到了末年,軍閥混戰,但是那個時候無論是剛剛出道的孫堅父子,還是聲明狼藉的丁原、呂布,公孫讚,哪怕是董卓,事實上他們對異胡都是一個態度,不服就打,打服為止。魏國建立以來,軍人和百姓都不怕戰爭,雖然戰爭會有傷亡,可是百姓和軍人都能從戰爭中獲得利益,這樣的戰爭就師出有名,就是正義的。

 在後世某些大佬言辭鑿鑿,日本侵略中國,只是部分份子,與百姓無關。這樣的論調完全是狗屁不通,日本在中國戰場可以獲得軍功,他們都能通過戰爭升官發財,至於大財閥也通過生產物資,開拓中國市場獲得利益。哪怕是平民百姓也會跟著各大財閥之後喝湯。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是日本的國策,也是全國利益所在。也是因為這場侵略戰爭讓日本快速從經濟危機中出了出來。可是某些專家和政客,真是不知所謂。

 此時的鄴城海西公府蕭樂子跪坐在司馬聃面前,滿臉惶恐之色。哪怕是司馬聃入鄴降魏,被魏國圈養起來,蕭樂子都沒有完全絕望,因為他知道他還有機會。

 這個機會不是別的,正是因為魏國內部。最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最容易攻克。其實魏國也是一樣的,如果外力,天下間已經沒有可以擊敗魏國百萬雄兵的力量了,桓溫死了,苻堅逃到了雍布拉康城堡。魏國外敵沒有了,最有可能引起內亂。要知道魏國四大方面軍級別的高級將領許遠、石越、張溫、謝艾其中這四人有兩個是降將出身,有兩個是冉閔的嫡系出身,偏偏沒有一個是冉明嫡系的將領。

 作為一個皇帝,軍隊是國之重器,冉明肯定不會把軍隊放在不放心的人手中。如今許遠掌握著安北軍,這是一支有前科的軍隊,曾有四個營的軍隊參與冉智之亂,而且其中牽扯到了籍羆的兒子,原本許遠是最會被冉明忌憚的一個人,只是如今安北軍經過了整頓,而且又建立了府兵,在蕭樂子看來,冉明這是在向安北軍軍中摻砂子,不過目前最危急的卻不是許遠,而是擁有滅國之功的石越。

 可是石越有意無意被冉明放在了蘇林之下,蘇林擁有冉明嫡系的北府七軍、討逆軍、鎮國軍和陌刀軍看著,石越自然不敢有任何異心。而張溫一支大軍卻遠在寧州境內,寧州產出甚少,非常依賴後方補給,一旦張溫有異心,只要冉明斷了張溫的補給,張溫所部就會潰散。可是鎮西軍卻不一樣,作為涼國曾經的大將軍,謝艾在秦涼之地的威望原本就非常高,現在幾乎以一已之力收復了巴蜀,乾掉了桓溫。

 雖然桓溫只是晉國的一個藩王,可是明眼人誰不知道,桓溫手中撐握的才晉朝最根本的力量,晉國超過七成的武裝力量都掌握在桓溫手中,這樣的狠人,偏偏在謝艾手中滅了。桓溫可不是無名角色,他可是當初以一已之力滅掉了成漢,雄霸著江州、荊州、梁州、益州四州之地,說是一個藩王,權力不見得比司馬聃這個皇帝小。

 要說石越擁有著功高蓋主的原罪,但是由於征南戰役打得很不成樣子,偏偏蘇林奇兵出臨海,給了晉國致命一擊,稀釋了石越的功勞。

 但是謝艾卻無比危險了,魏國四大方面軍原本安北軍最強, 鎮西軍次之。經過整頓和退役一部分將士,反而讓鎮西軍成了魏國最強的軍隊。在國內身居高位,又掌握著軍事大權的謝艾,卻是無比危險,尤其是成都大捷以後,現在謝艾的風頭,已經蓋過了其他三大大將軍,甚至超過了原安北大將軍籍羆。

 鄴城內隱隱有了謝艾功高太大必須控制的謠言,盡管從一開始蕭樂子都不敢異動,因為他知道自己和司馬聃是冉明的監管對象,如果異動,那就是取死之道。蕭樂子任由謠言蔓延,他就是看看魏國會不會發現內亂。一旦魏國內亂,特別是像謝艾這樣所戰罕見敗績的常勝將軍叛亂,對魏國將是最致命的。

 特別是有消息傳來,許遠、張溫、石越、謝艾等三十余名大將集體向冉明提交了辭呈,這個時候蕭樂子幾乎快要笑瘋了。自古以來,統兵大將哪怕不敢明著造反,但是絕對會采取逼迫的方式向皇帝施壓,最常見的就是那一條,用辭職去試探皇帝的態度。

 皇帝哪怕是再想除去這樣的將領,也不會直接同意,否則這些將領真的反了。和歷朝歷代的皇帝不同,冉明有講武堂的嫡系將領,現在又建立了魏國皇家軍事學院,可以批量生產將領,這樣的皇帝才不會被將領脅迫。他們這種試探絕對會激怒冉明,從而讓暗處的矛盾擺在明面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