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魏武神》第九百零四章危難自有英才出
第904章危難自有英才出

 其實申鍾也不了解其中內情,只是隱隱約約有點風聞。這是其中涉及了冉閔的辛秘,魏國朝廷也皆閉口不談。冉閔與蘇林相識是在昌黎大戰後。當時石越北征燕國,結果被久攻不克,石虎退兵,這個時候少年出場的慕容恪率領燕軍兩千騎兵,追殺後趙軍千裡,斬首三萬余級,後趙軍諸軍皆潰敗,唯有冉閔部三千人獨全。冉閔也因此從遊擊將軍官升北中郎將。不過,冉閔在此戰中,雖然沒有受傷卻得了病,得遇火雲聖女,同時還有蘇林。因為冉閔所部雖然保全了三千人,不過行至中山時,全軍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當時中山豪強蘇林資助冉閔,讓冉閔渡過了難關。

 後來冉閔舉兵反趙,這個蘇林更是破家響應冉閔。不過隨後冉閔帝位漸穩,蘇林卻自動請辭。按說這極不正常。如果蘇林是和冉閔鬧了什麽矛盾,以冉閔的性子肯定會不會再重用蘇氏一系的人馬,可是冉閔不僅重用蘇林,還封蘇林為東武公。並且在中山駐住三萬余兵馬,朝廷未少其一絲補給。

 這是一個極為不正常的現象,當謝道韞無助的時候,董太后道:“先帝言蘇林可信!那蘇林就可信。”

 有蘇林這三萬余精銳兵馬,況且他距離鄴城只有六百余裡,即使步兵,六天之內可抵達鄴城城下。

 冉智出兵攻打鄴城,逼迫冉明調整戰略部署,晉國就可以出現柳暗花明。但是這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冉智可以打下鄴城,或是有直接威脅鄴城的能力。由於消息傳遞困難,魏國皇家特衛又展開了對晉國細作的清洗,這樣蕭樂子能得到的情報非常有限。

 不知道冉明會不會撤軍回援鄴城,可是調走多少部隊,蕭樂子都不知道,讓這他很難采取相應的策略。隨著冉明的三策政策頒布實施,晉朝士族門閥抵抗魏軍的勇氣一下子被抽光了。所謂的忠誠,那是因為背叛的籌碼不夠。晉朝或許能給不少好處,但是相利相較取其重,兩害兩較取其輕這是士族門閥生存的根本。在國家危難面前,可以舍棄下家,成全國家的人太少了。

 從京口到晉陵的無數抗魏義軍突然間消失了,石越沒有了後顧之憂,就對無錫展開了瘋狂的進攻。

 無錫根本不是什麽戰略要地,也沒有什麽特別險峻的關隘,這給魏軍火力打擊部隊發揮了舞台。石越軍中的火箭彈、弩炮、八牛弩以及燃燒彈,全部像不要錢一樣的向晉軍陣地上傾泄著怒火。

 晉朝的形勢非常緊張,這場阻擊戰是實力的對抗,蕭樂子雖然多謀,可是一時間也無計可施。在這個時候,其實蕭樂子也不是沒有辦法,不過這個辦法他說不出口。因為這必須讓司馬聃出面,只有他,這個晉朝皇帝才能激勵起萎靡不振的士氣。

 或許是心有靈犀,又或許是司馬聃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念頭,居然要親自上陣。武陵王司馬晞、寧州刺史、振武將軍周仲孫、衛將軍謝石、尚書令王述、散騎常侍、中書郎王坦之,吏部尚書韓康伯、五兵尚書陸納、度支尚書朱延之、著和郎吳隱之以及史官鄧粲等文武諸將皆沒有人出言反對。

 蕭樂子默默為司馬聃披甲執銳,等司馬聃全身戎裝來到大營時,虎賁校尉米利也作好了準備。虎賁軍八千余甲士早已準備完畢,就連虎賁軍的輔兵、夥夫、馬夫或者醫官、工匠也默默穿上了傷兵的甲胄,拿起了陣亡或中傷士兵的兵刃,全軍僅剩一萬一千三百余人,全部列陣而立。

 輔兵雖然有自己的建制,但是輔兵卻沒有製式兵刃和甲胄,這些輔兵雜役穿的甲胄不僅有晉軍傷兵的,也有從戰場上魏國陣亡士兵屍體上扯下來的,這樣以來,三千余輔兵、雜役的裝備就顯得零亂,五花八門,什麽樣式都有。

 “諸位將士,大晉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司馬聃提高了聲音:“大晉還有退路,還有寧州、廣州、交州三州之地。可是朕卻不想再跑了,朕意已決,死戰不退。無錫太湖湖畔,就是朕的埋骨之地。”

 米利突然示意一個心腹,那名心腹趕緊扯著嗓子大吼道:“誓死追隨陛下,死戰到底!”

 這人剛剛喊完,虎賁軍一萬一千三百將士也跟著大吼起來“誓死追隨陛下,死戰到底!”

 看到這一幕,哪怕司馬聃不是領兵大將,也知道軍心可用。

 司馬聃也慢慢成熟起來了,國事艱難,他的成熟速度還是非常快的。司馬聃雙臂張開,伸手往下一壓,虎賁軍全軍將士馬上就安靜了下來。

 司馬聃一指北方,大吼道:“那裡是什麽地方,那裡是我們大晉的故土,是生我等養活我等的地方,人離鄉賤、落葉歸根,要死朕就死在建康!”

 皇權在這個時代是非常神聖的,普通百姓基本上一輩子都不可能見過皇帝。對於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能和他們這些升鬥小民同生共死,對於這些普通百姓出身的士兵來說,這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這種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偏偏發生了。

 米利趁機大吼道:“跟北傖拚了!”

 “跟北傖拚了!”

 北傖就是北地的野蠻人,這是三吳士族對北方人的蔑稱,吳郡、吳興、吳會合稱三吳,是孫權吳國的故地,六十多年前大批北方晉人為避戰亂來到三吳之地定居,南渡人口前後近百萬,佔了江東人口的六分之一,江東人認為北方人南下,佔了他們的地盤,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所以很不滿。一般也是非常歧視性的語言,就好比後世上海話“小赤佬”一樣,這是一個汙蔑性的稱呼。

 司馬聃又壓了壓手,接著將士又立刻安靜下來,顯然這支軍馬紀律非常好。司馬聃道:“北人悍勇,你們敢不敢跟著一起去死!”

 “敢敢敢!”聲音響徹雲霄。

 就在司馬聃訓話完畢,米利又道:“今日一戰,事關我大晉國運,事關陛下安危,事關我虎賁軍的生死,本將願與諸君浴血奮戰,誰願與我同生共死?”

 “我!我!”除了那八千名甲士以外,三千多名輔兵也叫了起來,群情激奮,昂昂然不能自已。

 “屬下鬥膽,請命隨米將軍出戰!”就在這時,民夫陣中突然衝出來一個人,這個人莫約二三十歲,身材高大壯碩,絡腮胡須,顯得非常威武。他到了米利面前單膝下跪,行參見之禮。

 米利眉毛輕輕一挑,參見是軍禮,有著嚴格的標準和規范,一般的輔兵都做不好,就像後世解放軍的軍禮一樣,新兵敬禮的時候,總是沒有老兵那股的瀟灑勁,這個民夫的參見之禮卻乾淨利落,一看就不是普通的老百姓出身。

 米利道:“你叫什麽名字?”

 “屬下姓何,單名一個謙字!”何謙手中一舉手中的扁擔,微微一震,扁擔應聲而斷。何謙道:“屬下乃大集流民帥,自幼熟讀兵書戰策,弓馬嫻熟,屬下還有八百壯勇,願隨米將軍殺敵建功。”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正是如此,這個何謙在歷史上也不是默默無聞之輩,他是謝玄組建北府軍時的一軍之將,與劉牢之、諸葛侃、孫無忌等並列齊名。我們後世總以為北府軍是招募的北方流民,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北府軍謝玄招募的只是將,而不是兵。北府八將實際上都是活動於江淮以南擁有一定武裝力量的流民帥,納入北府系統後,只需授予軍號或刺史名義,或補充一定兵員,和裝備就能作戰。但這絕不是說就沒有招募兵丁。

 幾乎和歷史上一樣,何謙也進入了歷史的舞台。他比歷史上八年出仕,陰差陽錯,歷史上他上來就任正六品行軍司馬,可惜在這個錯亂的時空,他僅僅獲得了米利授授的夥頭軍軍候。

 隨著何謙所部也被臨時整編,米利所部共一萬兩千余人出無錫向惠山魏晉戰場前線開赴而去。

 此時惠山戰鬥局勢已經非常危急了,如果不是因為有著司馬晞暗中訓練的精銳充作軍隊骨乾,這些士兵恐怕已經潰敗了。司馬晞所部是從淮安之敗、揚州之敗一路逃亡而來的,這些士兵士氣早已降至冰點。魏軍每一次進攻,都是需要督戰隊拿著戰刀、弓箭硬逼著上陣的。效果可想而知。最可氣的是戰損比例居然快接近了督戰隊斬殺的人數,司馬晞作為東晉最知兵的王爺,此時有種想哭的衝動。他的部曲已經隱隱有了一種怨氣,甚至只要有一人敢出面鼓動,弄不好就會全軍嘩變。

 惠山晉軍大營前後布置了七道防線,最外圍的五道防線,事實上已經棄守。營壘之前的兩道內線,擁有著完整的拒馬、鹿柴和壕溝,一時間魏軍無法突破。當司馬聃率領著一萬兩千余虎賁軍趕緊戰場時,戰場上正在酣戰。

 惠山大營的布置,有點像後世《亮劍》裡的李家坡。晉軍左營主力背靠惠山,而前線第一道防線就建立在半山腰的一處大梯坡上。按照司馬晞的布置,第一道防線距離半山坡邊緣一百二十余步,山底下的魏軍看不到上面的情況,只要他們一露頭,就會遭遇到晉軍的瘋狂射擊,只是非常可惜,第一道防線被魏軍的弩炮打擊損失慘重,而且石越也是一個狠人,冒著已方將士被弩炮轟擊的威脅,居然派出勁卒抬著“百虎齊奔”火箭衝鋒,那些被弩炮轟得七昏八素,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晉軍看到魏軍出現,再想反擊時,他們迎接的卻是魏軍上百架“百虎齊奔”火箭,一百多具火箭發射架,在不足十息的時間內發射完畢,一萬多支火箭組成了張嚴密的死亡之網,把晉軍第一道防線內的三千多名士兵,幾乎射殺過半。

 余下皆潰,甚至連第二道防線也被潰敗的士兵衝散,魏軍趁勢發起進攻,結果奪取了第二道防線。石越命令部隊馬拉人扛,把重型的弩炮、八牛弩和火箭彈搬上了半山坡,魏軍建立的遠程打擊陣地,直接可以覆蓋晉軍三裡左右縱深的大部防線,這直接導致五道防線易手。

 隨著魏軍重型火力武器前移,此時魏軍的弩炮甚至可以夠到晉軍的大營壕溝了,這讓司馬晞非常無奈。司馬晞想組織部隊夜襲,想奪回半山坡的陣地,結果反而被早已有準備的魏軍殺得大敗,魏軍驅使著晉軍潰卒,差點就奪營成功,若非司馬晞下令無差別打擊,很可能連大營也丟了。

 司馬聃看到的情況,其實是內線第六道防線的爭奪戰。

 戰爭都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像陷馬坑、平面拒馬槍這樣技術難度低的東西,晉軍也學會了,拿來對付魏軍。不過非常可惜,參與攻擊的是魏軍步兵,陷馬坑也好,平面拒馬也罷,使用的觀點就是一個,講究突然性。戰馬飛奔起來的速度驚人,想要停止下來根本不可能,可是人卻不同,步兵衝鋒的時候速度並不快,明有地上有坑,沒有人會傻得往裡踩。還有平面拒馬槍,由於人衝鋒的速度慢,形不成強大的慣性,輕輕用盾牌一擋,就可以避免被傷害。

 魏軍陣中的重斧手緩緩上前,用斧三下五除二的砍碎了支撐架,平面拒馬槍就算廢了。

 近戰搏殺,那是魏軍的強項,特別是三角陣形合擊之術的配合下,更是如虎添翼。可是在白刃交戰的過程中,後面的魏軍在將領的一聲令下,一隻響箭射住了陣角,一千五百余魏軍弩射手向支援戰場的晉軍拋射箭雨。

 所謂的射住陣角,是因為古代戰爭時,將領在射擊過程的指揮方位,古代戰爭中由於沒有鍾表,也沒有所謂幾點鍾方向,直接用響箭確定目標,然後其他士兵跟著射擊就行了。一千余氣勢洶洶想要支援戰場的晉軍被一輪箭雨射倒百余人,僅接近就是第二輪,第三輪。短短五輪箭雨過後,一千余晉軍援軍也只剩下一小半了。

 就在這時,正在交戰中的魏軍開始掩護著後退,新銳換下了疲憊之師,繼續戰鬥。司馬聃看著戰場,臉色有點變了,他盡管努力的向冉明學習,可是好多東西,他都學得不倫不類,這就是實在的差距。

 一千五百余魏軍士兵,壓製四千余人打。這個時候擔任戰場火力壓製的弩射手,收起弩機,拿著兵刃開始進入戰場。而同時在後方的一千五百余人則接替弓弩手的位置,繼續保持火力壓製。而本陣五百余名士兵,恐怕還是機動支援軍隊。

 魏國驍勇,甲堅兵利,當世勁敵。

 交戰僅僅持續了一刻鍾。全面落入下風的晉軍開始有了潰敗的跡象,後面的督戰隊已經殺了上百名潰敗的士兵。前鋒被魏軍已經突破,這是魏軍的常規戰法,先是突破,再是分割,分割之後,就是圍剿。可惜能讓魏軍圍剿的機會不多,通常情況下,只要完成分割戰術,晉軍就會崩潰了。

 司馬晞心疼的道:“撤下來吧,撤下來!”

 沒有辦法,這是實力上的差距,晉軍傷亡已經超過三成半, 按照以往的慣例,這已經是百戰精銳才能勉強維持不敗的局面了。由於戰場狹窄,魏國一個主力步兵營五千人馬根本無法施展開,但是晉軍佔據著主場地利優勢,倒是可以全面展開,在以多打少的情況下,仍快速戰敗,讓司馬晞沮喪之情勝與言表。

 司馬聃的旌旗之下,是米利的親衛護衛,這些成員都是虎賁軍中以一擋十的好手,身著重甲,保護著司馬聃。作為領軍將軍米利正欲親自率軍參戰。

 這個時候在後面跟著的何謙突然道:“將軍,讓屬下試試吧!”

 “如此也好!”米利沒有經過考慮就同意了何謙的請求。沒有辦法戰場的局面太糟糕了,第六道防線上的晉軍守軍已經搖搖欲墜,如果此時下令他們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會發現崩潰。

 何謙所部八百丁壯,除了何謙獲得一副劄甲之外,其他士兵皆不著甲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不過以槍兵居多,其次就是戈兵,刀盾牌手只有二百,弓箭甚至不足百張。這些都是非常廉價的裝備。

 何謙道:“兒郎們,機會來了,好好打,二爺我定有重賞。”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