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來說,元德太子楊昭的早逝,則給皇位繼承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自己既然已經決定要重用次子,則在今後的繼承人選擇中,齊王楊暕也將是候選人之一。
雖然按照古禮,宗法制明確規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嫡長子早逝則由嫡長孫為第一繼承人,但現實實情可不盡相同。自己今年將滿五十歲,往後的日子可以說是過一天少一天,大隋又處於如此風雨飄搖的時刻,對於繼承人的選擇,後續會有很多問題,可不完全是自己能夠左右的,早立太子並不符合實情。
齊王楊暕既然已經重新出山,且要跟隨自己征戰四方,難免要立很多戰功,收羅黨羽,樹立威望。屆時,到時候不管自己願不願意,楊暕都是有力的皇位角逐人之一。
如果自己在重拾河山、再造大隋的過程中不幸中道崩阻,則會引來一系列的問題和矛盾。在如此形勢下,齊王楊暕將很可能被文武推上皇位,而且,這對於當時的局勢來說,也會是最為正確的選擇。
在楊暕、楊倓、楊侗、楊侑四位候選人中,除了大興留守楊侑已經被李淵控制,形同傀儡外,其余三人中唯獨楊倓還沒有自己的勢力。太子之位的爭奪可不完全憑皇帝的喜好,特別是如今的大爭之世,充分給予了他們各自發揮的空間。
楊倓在自己確定楊暕跟隨王師北伐後,主動請纓留守江都,不可不稱讚其的臨機之智。因為楊倓已經準確的預見了今後的太子之位很可能由自己所掌握的勢力所決定。而且楊倓自幼學習儒素,不擅武技,論戰場上一爭長短,肯定是比不過楊暕的。
所以,其主動請纓留守江都,雖有為大隋效力的初衷,但也肯定少不了建立自己勢力,為以後爭奪太子之位時,增添分量的打算。
自古無情,沒過帝王家。
楊廣可以預見,今後圍繞著太子之位,楊暕、楊倓、楊侗三人,甚至還要加上幼子趙王楊杲,他們之間必會展開一場明爭暗鬥的殊死較量,朝中的大臣,甚至是后宮都可能自願、不自願的參與進來,形成一個個派系和利益。
屆時,群龍奪嫡,其殘酷程度,恐怕絲毫不會不亞於統一戰爭。這是一場來自皇家內部的爭權奪位,只要是參與了這場競爭的潛龍,結局都可能都不會太好。畢竟,一山不容二虎,決勝而出的龍皇即使不報復與其爭食的潛龍,也會將其壓製成走蛇的。
不過,楊廣並不打算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不光是自己的直系子孫,就算是五服之內皇室宗親,只要他有想法,有能力,自己就會給他相應的平台以發揮。楊廣就是要利用這樣的手段,用楊暕這個例子,來刺激皇室子弟的欲望,充分調動皇室子侄們的積極性,讓他們都來為大隋效力。
這樣的手段,雖然可能比較現實和殘酷。但既然身為皇室,享受了常人得不到的待遇和福利,自然也要有皇室的覺悟。群龍奪嫡的競爭手法可能很殘酷,但只有經過這樣殘酷的競爭,才能讓最有能力、最有本事、最優秀的人得到帝王之位,這樣才能保證繼承人的質量,有利於皇室和國家的長久發展。
如果一味的按照宗法制來,則難免會讓廢物坐上帝位,頭腦簡單而四肢發達的政權,會因此而引發諸多困難和矛盾。這樣,對皇室,對社稷,對天下也將是一場災難!
例如西晉武帝司馬炎,他雖然結束了天下的紛爭,完成了中華的統一,但卻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了糊塗。
司馬家的皇室宗親遍布天下,
且各自握有實權,可謂是真正的國中國。其洛陽的中央軍雖然足以同時應付三四個諸侯國的叛亂,但架不住司馬炎依照宗法制選了個弱智當皇帝,再加上皇后賈南風的亂政,這才掀起了八王之亂,葬送了剛開朝不久的西晉。 其實,楊廣這麽做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現在天下喪亂,各地方實力派或割地自立,或攻州陷地,大隋朝廷可控的地盤屈指可數,形勢可謂是十分的複雜和艱難。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況且,自己年紀大了,不可能面面俱到,應對來自多方的挑戰。
所以,只能把皇室子弟慢慢都放出去,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 直至他們能獨當一面,掌握一方實權。屆時,哪怕自己有個三長兩短,大隋的國祚還是有人繼承,哪怕是血流成河,打得昏天暗地,皇位也是在楊家流轉,不會落到異性手中。
如果委任大將留守而不用子侄,時間一長,則很可能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到時候,即使天下好不容易重新一統,也是藩鎮林立、割據自立的局面。
屆時,局面恐怕會如同晚唐一樣,各藩鎮和中央恐怕還要大打出手,百姓將時常處於戰火之中,國家將變得四分五裂,天下也將永無寧日!
如果是這樣,那還不如把鬥爭局面縮小的皇室一族。不過,這麽做也有很大的弊端和隱患,不僅會讓皇室內部明爭暗鬥,不利於團結,甚至會讓皇室子侄們把自己的利益,置於家族和大隋的利益之上。
雖然,楊廣已經依稀能夠看到年邁的自己痛失愛子、愛孫的情況發生,但楊廣不後悔自己這個決定。
如果命運注定悲慘,我願承受所有的痛苦!
這,就是楊廣此時的心境。
不過,楊廣心裡也有自己的算盤。打天下的時候,需要這些皇室子侄們人人都有盼頭,人人出力,這樣才能最大效應的發揮出力量。至於重拾河山、再造大隋之後,當然還是要選一個人品能力俱佳的人,來繼承皇位,甚至還能讓“替補”來為真正的繼承人開路,替他擋住所有的明槍暗箭。
只要楊廣的身體爭氣,在一定的時候,撥亂反正,將一個好好的、完整的、蒸蒸日上的大隋交到真正的繼承人手裡,則大隋可興,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