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明略》第四百八十九章 引蛇出洞
話說仲逸的一番話,很快引起朱載垕重視,他的態度也漸漸明朗起來先來一個大勝仗,之後再做定奪。{ щww{suimеng][lā}

 事已至此,其他參與議事之人,無論內閣大臣,亦或都督府、戶部、兵部主官,也再無異議。

 開戰,首先要做好兩件事其一便是糧餉,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戶部表態再困難也要想辦法擠擠,度過眼下再說。

 不過話說回來,若戰事沒有久拖不決,調動兵力不多,消耗也不是很大,至少還在可承受范圍內。

 據此,更加說明一個道理百姓富足、國庫充盈,是多麽的重要。

 除此之外,還有將帥任命。連同兵力部署,這似乎比糧草更為緊迫,否則,大軍無法前行。

 據探查所報,韃靼不足三萬左右兵力,且從目前跡象來看,並未有全部投入的打算,據此,朝廷打算先派出兩萬左右的兵力。

 戰場之上,情形多變萬化,一旦雙方真正開戰,並不能排除韃靼部增兵的可能,而朝廷對此也有部署一旦韃靼軍增兵,北方的駐軍便可奉命增援。

 如此,便是朝廷部署的第二道兵力,也是主力所在,而第二道兵力的主將,才是關鍵的關鍵。

 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將在不在勇而在於謀,運用得當才是關鍵。

 至於將帥,眾人經過一番議論,覺得兩個人非常合適俞大猷、戚繼光。

 後來考慮到南方抗倭行事不可無主將,俞大猷年事已高,而戚繼光在隆慶元年已為神機營副將,目前,正在訓練從遼、薊一帶新募集的三萬步兵。

 最近,朝廷又從浙江募集三千士兵,也由戚繼光進行訓練,是皇帝朱載垕準許的。

 “從後軍都督府擇一將,作為北征先遣軍的主將,若戰事告捷最好,若需增兵,到時再任命戚繼光為主將,統一調度北方將士,如何?”。

 朱載垕向眾人說道“如此,即便韃靼再增兵馬,朝廷也可無憂也”。

 這個提議立刻得到眾人的附議有戚繼光作為後備的第二道主力,自然是最好不過了。

 北方駐軍本就由後軍都督府掌管,從後軍都督府擇一人為將,大家自然無話可說,況且一旦戰事失利,還有戚繼光可以依靠,故此,首站之將,也就少了不少壓力。

 盡管如此,後軍都督府,何人可作為主將呢?

 對此,眾人又是一陣議論紛紛。

 說實話,真正能征善戰的將帥,如同國寶一樣,少之又少,缺的太厲害了。

 這時,朱載垕的目光再次落到仲逸身上,那神情分明就是在說既然,你出了這個主意,就不妨將主將的人選,也一塊說了吧。

 很明顯,對其他參與議事大臣來說,久在朝中,他們早就懂得一個道理這是個得罪人的差事。

 主將人選,舉薦對便罷,一旦此人名不符其實,到時吃了敗仗,舉薦的人也跟著倒霉。

 反之,若是打了勝仗,其他將帥便會心生忌恨當初為什麽不舉薦我呢?現在功勞都給了別人,心裡能好受嗎?

 若是舉薦俞大猷、戚繼光這樣的良將,那眾人無法可說,可換做其他人,能有幾個有把握的?

 既然沒有把握,就乾脆不表態,這樣的差事,還是讓這位年輕的仲大人去做吧。

 在仲逸心裡,最佳人選也是戚繼光將軍,不過他已被定為後期戰事的真正主將,那麽,這兩萬先遣軍,就只能再選他人了。

 此事來的有些突然,連同今日北傳來議事,仲逸之前都是毫無準備的。

 不過,經過一番思量之後,他心裡還真想到一人。

 “萬歲,微臣倒是有個人選,或許正合適,此人之前也在後軍都督府,而且從軍多年,足以勝任這支兩萬之余兵力的主將”。

 眾目睽睽之下,仲逸一字一句道“此人,就是原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

 戎一昶?

 略頓片刻,眾人神色複雜不解戎一昶之前是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不假,但因為嚴磬之事,如今他已被降為正二品,這合適嗎?

 眾所周知,當初在東南抗倭時,原兵部郎中嚴磬被倭賊亂刀砍死,臨死之前,他身上留有一份罪狀,說的是染指軍備之人,其中就有戎一昶的名字。

 後來朝廷核查,並未發現戎一昶確鑿證據,但畢竟此事牽扯到他,後來決定戎一昶由之前的從一品降為正二品,繼續留在軍中。

 眾人心中的疑慮,仲逸自然是知道的。

 “聖上,戎將軍雖然在嚴磬之事中有牽連,但也是經過朝廷查證的,查證的結果是他只是監管不嚴,並未深陷其中。都指揮使也是正二品,算起來,他作為主將,還是夠格的”。

 仲逸繼續說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若戎將軍此次能將功補過,反倒是一樁美事”。

 這話說的,該有多麽的勉強?

 “是是是,仲大人所言極是,如此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頓時,底下已有幾個附議的聲音。

 仲逸敏銳的察覺道讚同此事的,沒有徐階、高拱、張居正,只有戶部、兵部、都督府的幾位。

 這些人,就是漏網之魚。

 仲逸心中再清楚不過嚴磬之前投靠的是嚴氏,後來因為利益使然,嚴世蕃對他不予理睬,嚴磬便投靠了戎一昶。

 對兵器、戰馬等軍備動過手腳的,豈能少的了戎一昶?

 只是不知為何,在朝廷查處之時,戎一昶卻並未獲罪,最後隻落個監管不利的由頭,從一品降為正二品,不痛不癢的。

 足見此人能量之大,隱藏之深,人脈之廣。

 而再看看眼前讚同戎一昶為主將的人,便不難看出戎一昶的背後,還有不少人與他站在同一條船上。

 很明顯,這些人與戎一昶有所勾結,只是仲逸不說,他們也不說,能讓戎一昶為主將,一旦立功,他過去的劣跡將全部抹掉,沒準還能升個一級半級的。

 反之,即便打了敗仗,也由戚繼光來收拾殘局,他戎一昶至少也能落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結果。

 這如意算盤打得夠精,簡直是要起死回生。

 “既然大家均無異議,那就由戎一昶為北征主將,率兵兩萬,北禦韃靼”。

 朱載垕說道“此外,是不是還要斟酌幾個人選?”。

 唏噓,底下再次傳來一陣異動。

 頓時,仲逸真正來了精神這才是關鍵所在。

 你以為,這一仗,真能靠戎一昶嗎?

 錯啦……

 不用說,再斟酌的人選,還有副將、監軍等。

 對一般戰事而言,這些人選已不重要,甚至說不必拿到這裡來議,但之前在東南抗倭時,朱厚熜曾先後派出錦衣衛、英勇千戶所、監軍等各司其職。

 後來事實證明,這些人有用的,而且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軍中之事,還是要靠戰事來解決,而開戰之時,各種問題也就暴露出來。

 此次北征也不例外誰真正主戰,誰真正怯戰,軍備之事,情報之事,獎罰之事……

 單從戰事而言,如此多慮反而不好,但從帝王之術而言,朱載垕正好可借此機會考驗眾人。

 主將以外的人選,仲逸是不能再主動舉薦了,看看再說吧。

 看看就看看,對其他人而言,他們也不多言。

 這個道理很簡單像錦衣衛這樣的衙門,是可以隨便舉薦的嗎?至於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同樣負有特殊的使命,除了皇帝,誰可以決定?

 朱載垕自然看出眾人的心思,他簡單的停頓了一會兒,心中早已有數“副將,就由京衛指揮使司指揮使僉事林宗武擔任,連同之前的英勇千戶所全體將士,皆參與此次北征”。

 朱載垕說道“先皇曾說過英勇千戶所是軍中一柄利刃,只有真正的戰事才能打造出來,僅僅靠練兵是不行的,林宗武之前一直統領這個千戶所,此次北征,自然能派上用場”。

 其實,不用朱載垕補充這句,仲逸已幾乎可以斷定這是朱厚熜之前向朱載垕叮囑過的。

 怪不得朱載垕繼位後,將英勇千戶所歸於京衛指揮使司,除了拱衛京城外,關鍵時刻,還是會用到他們。

 而且,在關鍵時刻,師兄還可以統領這支人馬。

 經歷過多次生死考驗,英勇千戶所的忠勇已無須再疑,剩下的就是看怎麽用了。

 不過,仲逸據此也判斷英勇千戶所的人數,或許也就這一千多人了,如此既可行動迅捷,更便於調遣,執行特殊任務最合適不過。

 若是再多,該引起猜疑了。

 這個結果,還算圓滿。

 “至於監軍嘛,之前大多都是禦史或宦官擔任,此次,我們就破個例”。

 新君新氣象,朱載垕向仲逸笑道“監軍就是記錄戰事情況,督導獎罰、功過,就由你這個翰林院侍讀學士去吧”。

 還是那句話翰林院是皇帝幕僚之一,近水樓台先得月,這種可去可不去的差事,就看皇帝怎麽說了。

 越是如此,其他人越無話可說,畢竟,是皇帝身邊的人嘛。

 “此外,錦衣衛北鎮撫司也派一個百戶所隨行,多打探當地軍情、民情,以便用於戰事,此事不要公開,就此打住”。

 朱載垕笑道“順便,還可以保護仲學士的安全,翰林院的侍讀學士,兩次上戰場,誰說文人只能提筆了?”。

 哈哈哈……

 眾人一陣笑聲,是因為這件事兒終於敲定了。

 據此,眾人緩緩退去,按照皇帝的旨意部署安排。

 頓時,屋中只剩仲逸與朱載垕二人。

 “仲學士,此刻再無旁人,坐下說”。

 朱載垕也放松身姿,長長舒口氣,一臉的輕松。

 這場面,如同當初在裕王府,二人就隨意這麽說說、聊聊。有交情終究還是不一樣。

 常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是很有道理的。

 “此次北征,你雖是監軍,但可參與軍中議事,連同戎一昶、林宗武等,要周密部署戰事,爭取一個大勝仗,朕等著你們的捷報”。

 朱載垕平靜的說道“林宗武,你們應該不陌生,當初東南抗倭時,就曾一起共過事,至於戎一昶嘛,朕總歸還是有些不放心”。

 仲逸眉頭微微一皺,急忙起身而來,微微的說了一句“都是微臣草率,才舉薦了他,才令陛下為難……”。

 朱載垕搖搖頭“這個與你無關”。

 皇帝自然有皇帝的考慮,在他看來當初兵器、戰馬等軍備被人動了手腳,此事,還未結束,如此也好,若這個戎一昶真與此事有關,也好借此機會考驗一番,連同他身邊之人。

 不謀而合是有條件的在仲逸看來,這是將戎一昶誘出京城的絕佳機會。

 皆大歡喜的結果。

 看來,戎一昶此次是毫無意外的要做這個‘主將’了。

 當然,毫無意外,這將是他最後一次出現在軍中。

 “錦衣衛的人,你可差遣,但他們另有自己的差事,你也不必多問”。

 朱載垕如同囑咐家常一般,向仲逸一一安排“這是錦衣衛的特殊使命,想必就不用朕多說什麽了吧?”。

 仲逸重重點點頭“微臣明白,此次北征,定當小心行事、不負聖恩”。

 原本以為事情就此議定,仲逸正欲起身告辭,誰知這時朱載垕卻莫名其妙的說了一句“當然,難得去一次北方,又是韃靼出沒的地方,所到之處,要多走走、看看,如同當初在東南抗倭時,巧妙利用地形……。

 寥寥數語,看似平淡,而仲逸心中還是有個不小的波瀾。

 出了院子,他心事重重的向翰林院走去。

 “到處走走、看看?這不是朱厚熜當初說的‘逍遙王’嗎?”。

 仲逸細細琢磨著朱載垕方才的那番話,心裡犯了嘀咕難道,朱厚熜向朱載垕說過什麽?

 那麽,免死鐵券、無名無實的逍遙王呢?

 說到當初在東南抗倭的戰事,仲逸利用大水庫、東橋、鳳凰山、烏龍嶺的地形,成功殲敵數萬,此事,已過去有近半年的光景。

 此刻,朱載垕如此清晰的點到這件事,或是無心,也或另有深意。

 哎,懶得去琢磨,還是想想如何對付韃靼吧……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