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明海圖志》第二百八十二章 獻俘的儀式
其余大臣退下後,吳宗達出班道:“聖上,吳麟征乃是禦史,糾察質詢乃是其本分,只因此趟大勝來之不易,將來廣布天下,若是有些許瑕疵核查不密,朝野有所非議便不好了。那沈世魁大勝後暴斃,的確有些突然,若建奴得知後,難免用來做些文章。吳麟征適才之問,也只是想查究明白而已,免得將來措手不及,有損聖德。”

吳宗達的話很有道理,崇禎微微皺眉,歎口氣道:“你們有所不知,這沈世魁的死因頗有些難堪,朕不想查乃是為了維護沈世魁啊。”

說罷崇禎命曹化淳將侯隆密報中專說沈世魁死因那一頁紙抽了出來,讓吳宗達、溫體仁等人傳閱。看完之後,吳宗達等人都是一陣默然。

文震孟則皺眉道:“想不到這沈世魁身為朝廷大將,死因居然如此不堪,難怪侯公公、鄭將軍他們都不敢言明。”溫體仁則道:“聖上這般斷處極為恰當,此戰沈世魁居功甚偉,功績不再鄭衝之下,若他死得這般難看,有損朝廷顏面,也有損沈世魁名聲。今後誰在言沈世魁死因,也一般發配遼東便是了。”

吳宗達沉吟片刻後,朝殿上垂手立於一旁的王達兒看了一眼後,問道:“王公公,你在皮島時,可知沈世魁真正死因?”

王達兒道:“沈將軍去世那晚,小人隨侯公公前去找沈將軍議事。”

吳宗達奇道:“何以深夜前去?”

王達兒道:“只因大捷之後,侯公公和鄭將軍認為建奴新敗,鐵山邑、義州、宣川等地防衛薄弱,正好可一鼓而下。而沈將軍不願再出兵攻打建奴,而是停下來忙著慶功。因此那晚侯公公忍不住,便命我和李喜兒捧了官符印信、監軍聖旨,連夜前去沈將軍大帳,想要催逼他出兵。不想到了那裡,便見得沈將軍內侄沈志祥哭天喊地的拉著個女子出帳來,要當場斬殺……”

王達兒便將那晚情形一五一十說了,最後道:“軍中十幾個大夫都驗看過,沈將軍死因乃是馬上風並無可疑。後來鄭將軍與其他大將都先擁戴侯公公暫攝兵權,小人出發回京時,侯公公與鄭將軍已經商議好,便接著要出兵收復鐵山邑、義州、宣川等地。”

聽到這裡,崇禎點頭道:“侯隆以監軍身份暫攝兵權,這些在奏表中也說過了,他們雖遠在遼東,但還是處斷得好的,沒有因為主將暴斃而亂了陣腳。此外,吳麟征去遼東也好,他看事情應該能更清楚些。”

有了崇禎這句話,侯隆暫代兵權之事也無人說什麽,而沈世魁死因前後情形,眾大臣聽王達兒詳說後,也找不到什麽破綻。而崇禎最後一句,也讓眾大臣心頭一凜,派個禦史前去遼東,看來崇禎是在提前部署一些事了啊。

商議罷,兵部尚書張鳳翼站出來奏報道:“三軍不可一日無帥,遼東皮島孤懸海外,朝中還是應該盡快派遣大將前去統領全局為好。侯公公雖然處事幹練,但兵略一道隻恐非其所長。建奴此趟大敗,開春後定然舉兵報復,東江鎮總兵人選當盡快定奪。”

張鳳翼這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前面扯什麽沈世魁死因都是瞎掰,真正的要點還是誰來當東江鎮總兵!

張鳳翼話才說完,鄒維璉當即上前道:“啟奏聖上,這趟鐵山大捷奏報中可見,擊敗建奴皆是因鄭衝領軍北上後,以新式火器突襲建奴,因此才得大勝。鄭衝率軍從福建出海後,先在江浙擊沉倭寇戰船六艘,斬獲數百首級,又在鐵山大捷中立下大功,可拔擢為東江鎮總兵。”

話音剛落,張鳳翼立刻道:“此言差矣,鄭衝年少,

雖立有功勞,但仍需歷練。況且其父鄭芝龍已經是東南水師提督、福建總兵,若他再做了東江鎮總兵,大明朝一南一北水師可皆是姓鄭了啊。”兩人在那裡爭執,溫體仁卻假作思索,眼觀鼻、鼻觀心的站在一旁默不作聲。吳宗達、文震孟也在苦苦思索,權衡利弊。

“張尚書此言也不妥當,大明將門之內,父子皆掌要職之人,大有人在,曹文詔、曹變蛟叔侄兩人,一為總兵,一為參將,鎮守陝西、漢中等地,堵截反賊,不也一般的忠於大明?前朝馬芳三代為將,父子兄弟先後殉國,偉矣哉!還有在撫順戰死的張承蔭與在薩爾滸戰死的杜松,皆是父子為將者。鄭氏能定東南,也定能鎮遼東!”鄒維璉也毫不退讓。

張鳳翼皺眉道:“鄒侍郎,大明將門雖比比皆是,但同時一門父子皆為總兵者,無此先例!”

見兩人爭執不休,崇禎臉色又沉了下來,起身重重哼了一聲道:“你們接著吵吧!”說罷拂袖而去。

崇禎轉下殿去,曹化淳墮在後面,朝溫體仁、吳宗達道:“二位閣老,總兵人選還是好生斟酌一下再議為好,當務之急,乃是獻俘太廟之事啊。”說罷曹化淳笑著便先行離去。

溫體仁和吳宗達恍然大悟,此等大勝之下,崇禎讓內閣、六部留下,乃是想商議如何風風光光的獻俘太廟,想不到卻因為東江鎮總兵的繼任人選之事爭執起來,說的話都沒到崇禎想的點上,崇禎豈有不怒之理?

當下溫體仁喝止張鳳翼和鄒維璉兩人,皺眉道:“誰人繼任東江鎮總兵,此事容後再議,此刻東江鎮暫由侯公公統領,皇上也很放心,你們爭個什麽?”

不想這一回張鳳翼和鄒維璉卻異口同聲道:“豈能內宦領軍?!”

吳宗達沉吟片刻後道:“成化年間有三寶太監下西洋,內宦領軍也並非沒有先例。東江鎮人選之事,咱們好生商議,當下先把押送俘虜軍馬好生接入京城來,把獻俘太廟的大事辦好。”

張鳳翼和鄒維璉也無可奈何,最後隻得應了。眾大臣隨後便離開皇極殿,溫體仁等人聚在內閣班房中,開始商議如何操辦獻俘太廟的大事。

兩天后,終於等來了俞碩明率領的押送俘虜隊伍,但到了京城後,俞碩明卻沒能直接進京,而是在京城外北大營暫且屯駐。原因很簡單,朝廷挑選了良辰吉日進行獻俘之禮,要做些準備。

於是俞碩明眾人等候了兩天,換了鮮亮鎧甲、旌旗、戰袍、戰馬等等,然後參加獻俘的將士們都有禮部專門派來官吏教導禮節。

大明的獻俘儀式是自有一套章程和文法的,宋朝滅亡多年後,明朝才推翻元朝,在沒有多少宋代獻俘儀式的場面考察的情況下,大明朝的文官們早就自己排練了一套禮法。大明朝的文官們無論是立規矩還是破壞規矩都是一等一的好手,而大明的皇帝也是如此,朱元璋立下的規矩,早已經改了許多。

到了第五天良辰吉日,俞碩明等將士們在崇禎禁宮十二衛儀仗引領之下,押著一輛輛新打造好的囚車,押送著戰俘、斬獲的首級、各種戰利品,披紅掛彩,昂首闊步走入了大明京城。

京城內早已經掃開積雪,道路上黃沙鋪道,兩邊民居張燈結彩,圍觀的百姓人山人海,便好似過年一般的熱鬧!俞碩明騎在馬上,受上萬軍民百姓歡呼,頓時有些飄飄然起來。

很快來到午門前,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隆重嚴肅,分班侍立,崇禎皇帝穿龍袍袞服,乘輿出內宮,起駕時,午門鳴鍾,到太和門時,鳴金鼓、奏鐃歌。

崇禎皇帝到午門前,沿著馬道,禦樓升座,在午門樓下,兵部官員率領將校,引戰俘下跪,而後兵部尚書報告獻俘,鼓樂大作,禮炮轟鳴,諸官肅立,慶賀勝利。

俞碩明事前已經反覆被教導過一切的流程,但此刻身處其間,還是恍如夢中一般。眼前是一片盛大的場面,旌旗飄揚人山人海就不說了,城上城下刀槍林立,頗有肅殺之感,遠望午門城樓,見有黃蓋於其上,崇禎已經駕臨午門樓上。

高階官員、王公勳貴隨同皇帝在城樓上, 低階文官武將則在城樓下分兩側侍立,陪同的還有大量盔甲明亮的士卒,好一派盛世帝國景象。

如今前面的程序都已經走完了,後面就是兵部和俞碩明要做的事情了,兵部尚書張鳳翼一聲令下,自有士卒將尚可喜等叛將及數百名建奴戰俘從囚車上解下來,然後押著他們列隊做好準備。

接著,張鳳翼引俞碩明以及一眾兵部官員一起往前走,走到一定的位置上,兩人一起停住了腳步,然後一起跪下。張鳳翼清了清嗓子,朗聲道:“臣!兵部尚書張鳳翼!奉旨獻俘!”

一聲高喝之後,立刻就有負責唱禮的士兵高聲唱禮“獻俘!”“獻俘!”“獻俘!”一路傳到午門樓底下,然後忽然鼓樂大作,禮炮齊鳴,諸臣肅立,以此慶祝來之不易的勝利。

炮聲停止之後,鼓樂聲也停止,俞碩明便聽到有聲音從午門城樓那邊傳來“行禮!”“行禮!”“行禮!”聲音由遠及近,由小變大,這就代表著接下來的流程要開始進行了。

俞碩明起身來,揮動手中令旗,帶領士兵們將戰俘們往前押送,一直到城門樓底下,一抬頭能夠看到上面的崇禎的時候,俞碩明令士兵讓俘虜跪下。這些俘虜自尚可喜以下數百人早已經餓得奄奄一息,毫無反抗,順從的跪下,不言不語。

然後俞碩明對城門樓上的皇帝行禮,高聲喝道:“臣鄭衝,奉旨北上遼東,所獲俘囚,謹獻闕下,請旨!臣俞碩明代奏!”俞碩明乃是代主將鄭衝獻俘,因此請旨時,按規矩以鄭衝口吻奏報。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