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隋末之天下》第58章 鷹揚府
  兩日後,李康和李峰一起回了義豐,算是結束了他的這次東都之行。

  回到家後,李康安分的在李家待了近一個月的時間,他這也是為參軍在做準備。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內,他先是和其父母大概的說了一下東都之行的經歷,接著拜訪了其他的一些族親,拿出自己在洛陽采購的一些奇異珍貴之物當做禮物分給了眾人。

  宗族是一個人最大的依靠,這一點李康清醒的知道,特別是現在這個極看中宗族血緣年代,和本家搞好關系是必須的,不然將來就沒有人會去幫助你。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之中,李康除了去做這些事情,也派人去將博陵郡的鷹揚府仔細的打探一下。

  隋王朝的軍製為府兵製,軍人被稱為“衛士”。開皇初,隋王朝沿襲北周舊製,在皇帝直接統轄下,全國府兵由12衛分領,設立12衛府。每衛府統1軍,置大將軍1人,將軍2人;下轄驃騎府、或車騎府,分置驃騎將軍、或車騎將軍;再下設大都督、帥都督、都督。

  煬帝即位後,又新增加了四個府,全國形成了四府、十二衛統領天下兵馬的制度。

  隋王朝是隋文帝楊堅接受北周的禪讓而來。北周也采用了府兵製,但制度還很不健全。等到楊堅建立隋朝後,為加強中央的掌控力,楊堅在代周前後曾下令將府兵將領賜胡姓的恢復本姓(北周以胡人為正統,許多漢人的重要權貴都被賜給了一個胡人姓氏),且軍人也不再隨從將領的姓氏。

  還有重新整理鄉兵,將私家部曲收編為國家軍隊,減弱地方豪強的力量。後來鄉兵也全部編入了府兵。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又頒布詔書,規定“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同編戶。軍府統領,宜依舊式。”(《北史·隋本紀》)軍戶編入民戶,改屬州縣管轄,不再存在。但軍人仍有軍籍——“軍名”,無論在軍、在役或在家,凡軍役范圍內的事宜,均屬軍府管理。軍人依均田令受田,免納租庸調,平日生產,每年有一定時間輪番宿衛,戰時出征,資裝自備。在鄉為農,在軍為兵,兵農合一。

  以上就是隋代府兵製的大致內容。

  煬帝即位後,改原先的驃騎府、車騎府為鷹揚府。驃騎將軍、車騎將軍改為鷹揚郎將,還有鷹揚副郎將,分別為正五品和從五品,並且取消了將軍、大都督、帥都督、都督等稱號。後來鷹揚副朗郎又改名為鷹擊郎將。

  十二衛中的每一個衛分別統領各地的不同的鷹揚府,其數目各不相同,而每一個鷹揚府的兵力也是不一,有多有少。

  經過仔細的打探,李康已經弄清了博陵郡鷹揚府的具體情況。

  朝廷在博陵郡隻設置了一個鷹揚府,其人數有一千三百余人。鷹揚郎將是由一個博陵郡的豪強周家的人擔任。周家是博陵郡內一個勢力很大的豪強,在這要說明豪強和世家還是有些區別的,就像李家和博陵崔家他們是世族,而那些本地豪強大多應該叫庶族,周家也就是一個庶族。

  士族和庶族是兩個不同的階層,士族是經過祖上許多代人積累而成的世家大族,是一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佔據了特殊地位的階層,特別以東晉最為強盛,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而庶族則不同,他們許多是中小地主,政治和文化地位較低,不像那些士族之人,從小接受極好的文化教育,長大了肯定有個官做。庶族的地位較低,朝廷的重要官職一般都是有士族之人擔任,

而庶族則是只能擔任一些低級官職。  在門閥制度之下,士族和庶族他們是對立的。

  當然,庶族也不是非常弱,他們還是有一定的權利和地位的。因為世家大族無法包攬整個封建王朝的政務,使作為統治階級一部分的庶族士人一直在龐大的政權系統中佔據著一席之地。

  不過一般庶族之人都是去擔任武職,那些文職還輪不到他們。這主要是因為世族鄙薄武事,以文雅自傲,認為“屈志戎旅”有損門第,所以他們不樂武事,隻願做文職官。因此,各地的武職大多是由一些本地豪強擔任。

  博陵郡的這個鷹揚府叫做廉台府,周家憑借著其在博陵郡內極強的勢力,將博陵郡鷹揚府的鷹揚郎將一職拿到了手中。而鷹擊郎將則是由博陵的另一個世家夏家之人擔任。

  整個鷹揚府除了兩位主將之外,還有司馬一人,校尉四人,兵、倉兩司。

  陪伴了家人足夠的時間後,李康覺得是時候去跟李均提出自己參軍的事情了。不過,李康知道怕是很不順利,李均答應的可能性為百分之一。

  不要多問為什麽,原因在那明擺著,李家屬於世家,世家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驕傲,對他們來說,當官很簡單,但做官當然要當文官,對於武官這樣的濁官,沒幾個人瞧得起它,雖不能說厭惡,但輕視是一定的。這種心態是世家的通病,十個人裡面有八個是這種想法。

  因此,李康已經準備好了長篇大論,到時和李均好好說教說教一番。只要能得到李均的支持,從軍後的一切就都好辦了。

  除此之外,李康要入伍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年齡問題。隋朝以二十一歲為丁,那時才能參軍,不過這對於李康來說自然不是什麽大麻煩,解決它不成問題。

  總的來說,只要過了李均這一關,一切就OK了。

  在準備好了後,李康在大業六年二月十一日找上了李均。

  “父親”李康喊到。

  聽到李康的聲音,正坐在院內閉著眼睛,享受婢女伺候的李均睜開眼,對著婢女揮了揮手,示意她們退下。

  “坐吧”李均指著他對面的位置說道。

  “謝父親”李康答謝一聲後,來到李均的對面的那個桌案旁席地而坐。

  “難得你這陣子沒有離開府裡,不錯。”李均看著李康眼裡帶著欣慰之色說道。

  “前番離家甚久,有勞父母大人掛念,使親人擔心,是孩兒的過錯。”李康回答道。

  “嗯,不過東都乃天下繁勝之地,此一行還是值得讚賞的,不知我兒可有何所得?”李均微笑著問道。

  李康想了一下後,說道“洛陽之地,聚天下之靈,地勢奇偉,龍氣匯聚,朝廷以洛陽為新都,確實乃不二之選。新都即成,天子召天下富庶之家居住洛陽,其後朝廷諸公共聚,使得洛陽城內繁華遠超前代,天下商賈雲集,名士匯聚。一國之都之大氣,自不必言論,臨其境自可知之。”

  頓了一下後,李康接著說道“孩兒此次洛陽之行,略有所得。其一:識東都知天下之廣闊,見高門知前路之遙遠。其二:孩兒此次洛陽之行結識了幾位青年才俊,從他們那裡受益匪淺,也使得孩兒更加視野開闊。如蒲山公李密,字法主,其人謀略過人,學識深厚,極善兵書。又如衛尉卿李淵之嫡長子李建成,也是談吐不凡,見識獨特。”

  對於李建成這個人,李康這次去洛陽確實見過他,不過並沒有談過話,只是一次和李密一起去參加一個宴會的時候,碰到過他,遠遠地聽過他和其他人的交談。 從他的話語中不難聽出,李建成確實是很有學識和見識。

  李均聽完李康的話後,撫著胡須大笑道“好!不枉離家半年之久,能以有此所得已然不錯。”

  “父親大人所說甚是,能以有這麽多的收獲確實令孩兒欣喜,東都實乃聚集天下之人傑,雖是短短暫住,可收獲依然驚人。”

  “嗯,好了,不說這些了,康兒呀,你今天來的正是時候,我有一件事要和你商量一下。”

  聽到李均的話,李康一愣,不知他要和自己說什麽事情,接著開口道“父親大人有事要找我?正好,我也有一件事情想要和您商量。”

  說完,李康看向李均,發現他這會兒臉上一直都是笑眯眯的,好像是有什麽大好事,心情不錯的樣子。聽到李康的話後,李均點點頭道“哦!你有何事?先說吧。”

  看李均心情不錯的樣子,李康也就壯著膽子開口了“父親,自當今天子繼位後,朝廷用兵不斷,接連取勝。還有,這幾年朝廷徭役頗重,使得大批百姓逃亡,天下盜匪從生,四海不寧,亂象已生。若長此以往,必將生亂。我河北之地,這幾年來徭役最重,可謂已經片地不寧,將來必首當其衝。”

  說到這,李康看向李均。李均見李康看來,點了點頭道“確實如此,大業年間以來,河北之徭役之數遠超其余各地,且徭役繁重無比,服役者死傷無數。為躲避朝廷的徭役,百姓流亡無數。為父身為本縣縣城,自知義豐之現狀。如今,本縣逃亡之百姓已有千人之多,周邊盜匪無數。”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