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召喚之三國霸業》第六百一十五章 平靜的時間
時間飛快的進入了大漢國建安二年(公元197年)。

 自從興平二年(公元195年)下半年開始,河北因為黃河決堤導致冀州大部大水災,不得不再次進入休養生息的狀態,因而在整個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都沒有什麽大的行動。

 但是,在黃河以南地區的大漢國,卻是沒有平靜下來。

 袁紹在北疆軍退守河東之後,很快挑起了董卓舊部的內亂,並最終逐步打敗皇甫鴻、張濟和王方等董卓舊部,佔據了關中。

 不過,在袁紹打算進攻駐守潼關的張繡部的時候,卻是被張繡打敗。並且張繡趁著北疆軍退到黃河以北的時候,佔據了整個弘農郡。也進入了諸侯的舞台。

 盡管如此,袁紹依然佔據了司隸的右扶風、京兆尹、河內郡和河南尹,豫州的潁川郡和汝南郡,荊州的南陽郡,再加上當初因為幫助曹操而得到的陳國,袁紹的勢力膨脹了不少。

 而在青州,劉虞跟公孫瓚的矛盾逐步激化,最終爆發了戰爭,劉虞被公孫瓚打敗,不得不退到河北,也宣布了他退出諸侯的行列。而得到劉虞地盤的公孫瓚,如今已經佔據了除平原郡的黃河以北部分的青州全部,以及兗州東部的濟北國、東平國、魯國、泰山郡和東郡東部的黃河以南地區。

 曹操原本就佔據了兗州西部的陳留郡、濟陰郡、山陽郡、任城國和東郡西部的黃河以南地區,豫州的陳國、梁國和沛國,不過,當初為了攻打徐州,他不得不將陳國送給了袁紹,但卻得到了徐州的彭城國和下邳國。

 劉備這小子原本差一點就被曹操滅掉了,但是在北疆軍通過海路南下支援後,這小子出爾反爾,拒絕北上,再加上曹操當時的兵力有限,停止了前進的步伐,倒是讓劉備穩住了陣腳,保住了徐州北部的琅琊國和東海郡。

 袁術原本佔據了揚州江北的九江郡和廬江郡郡,後來又從劉備手裡搶走了廣陵郡。就在他打算攻打揚州刺史劉繇的時候,卻是遭遇了敗仗,其想將勢力發展到長江以南的想法落空了。

 不過,劉繇也沒有討到好處,因為他跟袁術糾纏著,卻是被孫堅抄了後路,不得不放棄了丹陽郡,退守豫章郡。

 而得到了丹陽郡的孫堅,加上原本就佔據的吳郡,卻是在江東逐步崛起。如今,他正在打算攻打打算攻打盤踞會稽郡的王朗。

 倒是佔據著荊州大部分地區的劉表以及盤踞益州大部分地區的劉璋比較安靜,各自固守自己的地盤,沒什麽動作。

 在河北,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面,雖然沒有什麽大的軍事行動,但是卻是因為這一年多的休養生息,真正的恢復了實力。

 而且,李翊對河北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當初,皇甫嵩、朱儁等人暗中授意皇甫嵩之子皇甫鴻聯合董卓舊部,在戰場上背叛北疆軍,企圖以此造成北疆軍的重創,動搖李翊在薊城朝廷的地位,讓士族門閥勢力翻盤,可惜行動失敗。雖然李翊在事後並沒有馬上找他們算帳,但他們自知李翊肯定不會就那樣放過他們,各自辭官歸隱。並且在年底的時候,相繼病逝。

 在兩人辭官歸隱之後,李翊也沒有窮追猛打,而且在兩人相繼病逝之後,李翊還大方的向天子上奏章,追贈皇甫嵩為驃騎將軍,追贈朱儁為車騎將軍。

 不但是朱儁和皇甫嵩相繼病逝,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之前因為萬年長公主劉靜的婚事而被罷官的張溫、王允、周忠等人也相繼病逝,士族勢力在河北遭受重創。

 隨著士族門閥的勢力遭受重創,以李翊及其麾下的文武所代表的新興勢力在薊城朝廷佔據了絕對優勢。

 面對這樣的情況,肯定是有人不滿的。這不滿了,自然要搞出來一些么蛾子才行。

 這不,諸侯的代表袁紹、曹操等人,就弄了這麽一出出來。

 建安二年正月二十七,河東太守王邑急報朝廷,叛逆袁紹意圖代漢篡立。

 ………………

 每逢亂世,必有讖緯出現,並或多或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秦始皇稱帝六年後,派出尋仙訪道的盧生帶回來一句讖語: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認為這個“胡”是匈奴人,於是讓大將蒙恬率軍北擊匈奴,並修築了萬裡長城,可他偏偏忘了,自己還有個叫胡亥的倒霉孩子。

 秦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造反,兩人先是在鯉魚肚子裡塞了根布條,有字曰陳勝王”,然後吳廣半夜裡又裝狐妖在草叢裡大喊大叫,“大楚興,陳勝王”,結果這句話把大秦推翻了。

 漢高祖劉邦出身微寒,實在很難唬住人,於是炮製了一個芒碭山斬“白蛇”的驚天創舉,自此高祖威震天下,打下了一片萬裡江山。

 漢高祖自己是不是斬殺了“白蛇”,沒人知道,但漢高祖自己相信這些神秘的東西倒是真的。

 漢朝建立不久,一句宣告它滅亡的讖語登場了,“代漢者,當塗高也。”

 這句話出自《春秋讖》,這書是何人所作何時流傳於世已經不可考,這話在漢武帝時已經傳得沸沸揚揚。

 這讖語的意思是說本朝氣數已盡,要有新的王朝代替它。不過這個代替者“當塗高”卻很費解了。

 這是人名還是隱語?誰是“當塗高”?於是就有人費盡心思去猜測。

 漢武帝晚年乘舟北巡,在汾河上與群臣飲宴,作《秋風》辭,酒醉之後對群臣說:“漢有六七之厄,國祚將亡,宗室子孫中不知誰應此劫。”

 六七之厄,按當時的解釋就是皇統傳承四十二代之後,塗高者當代漢。

 大臣們安慰漢武帝道:“本朝應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孫孫萬世不絕。陛下不要聽信這種亡國之言。”

 漢武帝很感概,說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國祚延續千秋萬代的,我隻盼大漢社稷不要丟在朕父子手中即可。

 這句讖緯之言把孝武皇帝嚇住了,自此後此言銷聲匿跡。後來無論是王莽篡立、公孫述在巴蜀稱帝,還是光武皇帝中興,雖然都屢屢用讖緯之言證明自己乃是“真命天子”,但誰也沒有用到這句“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語。

 然而,事隔三百多年後,這句讖言終於再次在關中、中原等地流傳開來。很多今文經學大儒和研習讖緯之術的名家再次開始引經據典,予以解釋和猜測。

 其中說法最為廣泛的一種認為這個“塗高”是指一個姓氏,這個姓氏就是“袁”。

 袁家的祖宗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陳國的大夫轅濤塗,轅濤塗的名字中正好有個“塗”字。“塗高”即是指袁氏後代的高門之家,也就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

 這種解釋似乎又有點牽強,於是又有人搬出了“五德始終說”。

 “五德始終說”是戰國晚期齊國人鄒衍開創的。

 鄒衍是著名的陰陽家,他綜合前人關於陰陽五行的研究成果,以《尚書·洪范》為基礎編創了這套學說。他認為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相生相克,天下萬物都是出自他們克來生去的複雜關系。每個朝代的興替也是如此,是一種天人感應。

 有著規律可循的,這規律就是“五德五行”。

 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象每個人都有屬相一樣。一德克一德,所以一個朝代取代另一個朝代。五德之間的彼此克生,反映到王朝興替上來,就叫“五行相勝”。

 但每一個朝代的德又是怎麽定的呢?這要看上天降下什麽預兆祥瑞了。比如最早的黃帝,碰見過一條十余丈長,幾米粗的大蚯蚓,蚯蚓屬土,所以黃帝是土德。周朝的時候,周文王曾經看到很大一個火流星在宮殿上空盤旋一周, 變成無數的火鴉,因此周自然就是火德了。

 鄒衍這個五德始終說本來是為了勸說皇帝節儉,但被這群不學無術的人發揮之後,逐漸變質,什麽古怪的東西都冒了出來,好端端的一個五德學說被整得面目全非,後來乾脆成為算命風水的理論基礎,貽禍後世。

 秦王贏政相信陰陽五行和五德始終說。當年秦文公狩獵的時候,打到一條黑龍,黑色屬水,因此贏政認為大秦是水德,五色裡配合水德的顏色是黑色,於是秦王命令大家把衣服都染成黑的,全國上下是黑壓壓的一片。

 另外,嬴政還特意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炫耀自己應天受命。周是火德,水能滅火,水克火,那麽取代周朝的自然就是擁有水德的大秦國了。

 漢高祖出身寒門,大概常年征戰,不清楚這“五德始終說”對國祚的影響。他推翻大秦帝國後,做了一件貽笑大方的事。那就是宣布大漢一切承襲秦製,甚至連這個朝代的“德”也繼承了大秦國的“水德”,朝堂內外還是黑壓壓的一片。)。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