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這種動議本身就很不正常,甚至有些破天荒,因為日軍傳統是不重視後勤,海軍稍微強一點,但也就比陸軍好一些而已。這種不重視不但體現在從未就大范圍征戰中的後勤與補給擬定方案,甚至成熟的護航與運輸體系也不健全,連能操辦整體護航的人才也不存在——只有被人看不起或打入冷宮的軍官才去幹後器。
聯合艦隊出征歐美如果沒有德意的鼎力支援和堀悌吉的高瞻遠矚,作戰效果至少要打一半折扣,再加上德國對後勤重視的態度——總參謀部二把手不是分管作戰的副總參謀長,而是分管軍需的副總參謀長(第一軍需總監),甚至東線軍需總監還委派了元首的心腹副官施蒙特,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對聯合艦隊上下深有觸動,同時也把這種想法帶回了國。
現在不但重視後勤與運輸,還提出要加強反潛、防空、護航、通訊、調度與一體,基本以前不敢想的設想都提了出來——隱隱約約也有契合堀悌吉改革思路的用意。雖然有些保守派不以為然,但形勢比人強,事態擺在這裡由不得眾人不重視——運輸船經常裝載了從歐洲過來的工業品和武器裝備,沉沒一艘還了得?
從堀悌吉以下,對護航都高度重視,整個遠征中圓滿完成護航任務的栗田健男中將在報功名單中排名很靠前,大概也就僅次於塚原、角田等主要作戰將領,這番舉動更讓人刮目相看,甚至連栗田本人都深感意外。堀悌吉還親自找他談話,表示將推動成立南洋護航作戰司令部,希望把他空、潛、航、電等一攤子事全管起來,分管從歐洲到遠東的整條航路,這可是了不起的重用,甚至比出任艦隊司令更重要一些。雖然能不能成立這樣的司令部,能不能推動體制改革不是堀悌吉說了算,但對長官盲信不已的栗田健男滿口答應,他認為長官一定有辦法。
現在一口氣提出要建設48艘護衛航母也迅速獲得了共識,區別在於怎麽建,用什麽建。
就在會議還在討論用什麽民用船隻改建護衛航母時,伏見宮博恭王已借口身體不適提前退席了。今天的場景使他完全明白自己失去了會議控制的主導權,堀悌吉和山本五十六兩人聯手,一唱一和將航空派的影響力發揮到了最大——實際上在失去聯合艦隊支持後,艦隊派根本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誰也沒想到,艦隊派居然會在造艦計劃上如此一敗塗地,不要說主力艦沒有艦隊派的份,連輕型軍艦、輔助軍艦都開始向航空派傾斜。
通觀《丸新計劃實施綱要》,艦隊派就差被貼個“過時”標簽而退出歷史舞台:
1、主力艦隻建航母,航空派佔據絕對主導地位;
2、強調勻出一部分造艦預算給航空預算,航空派完全得利;
3、輕型軍艦強調防空和反潛,摒棄一貫堅持的重雷裝,結果還是航空派佔大頭;
4、確定了大力建設潛艇並發展破交,艦隊派可從來不重視潛艇作用;
5、大力建設標準型護衛航母。陸海軍達成共識,用特TL型萬噸級戰時標準油輪為基礎進行改造,級別改稱特級護衛航母,標準排水量在1萬噸以上,擁有132米長的甲板,功率準備提升到9000馬力,最大航速18.5節,可在甲板上搭載9架飛機。
自繳獲美軍的快速油輪並從歐洲拿到好幾艘2萬噸級的高速油輪後,聯合艦隊上下便對國內那些速度慢、載重小的油輪看不上了,認為都可以將其拿來進行改造。不過日本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特TL型萬噸級戰時標準油輪與美國差距太大,
不可能獲得類似博格級的戰鬥力,更不可能有卡薩布蘭卡級的能力,因此賦予其的戰鬥使命主要是反潛,其次是運輸。同樣是萬噸級護航航母,博格級載機量達到28架,特型護衛航母只有10架,只有對手三分之一,但因日本本土十分依賴南洋原油供應,騰出來的空間就用於運送油料,每艘特型航母可額外輸送8000-9000噸燃料。根據新的戰術研討方針,大鷹、衝鷹這樣速度快、能力強的護航航母將成為護衛航母隊伍的核心,稱護航領艦,而特型護衛航母將與其形成高低搭配。
這次聯合艦隊歸來,船政本部還歡天喜地準備測繪仿造美軍快速油輪新建自己的大型油輪——隨著機械化裝備和海軍艦艇的增多,日本國內對婆羅洲石油需求愈加迫切,除從德國引入煤炭液化專利技術、提升液化油水平外,盡一切可能在挖掘南方石油產量,大型油輪非建不可,有現成模板可以參照,何樂而不為?
聯合艦隊回國和丸新計劃帶來的另一個附屬效應是中斷了日本海軍的坦克建造計劃——沒錯!歷史上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日本帝國就這麽任性。現在有德國這條進口渠道,只要給錢,4號、虎式等高級貨都可以買到,差一點的3號、意大利坦克、法國坦克更是成堆,再加還在嘗試T-34國產化,無論陸海軍都對自己原先那些破家底看不上了。既然陸軍爽快地把航母交給了海軍,海軍也投桃報李,把自己建造的成品、半成品戰車一股腦兒塞給了陸軍——成品有個正式名稱叫特二式內火艇。
這種9噸多重的玩意其實比陸軍的某些破如95輕戰車什麽的還好上一點,不過陸軍現在眼界也高了,這些東西同樣看不上。但陸軍是苦慣了的,舍不得重新回爐當廢鋼鐵,腦子一轉後全部內銷轉出口,放在對華軍事輸出清單上。現在對華軍火輸出可是門大生意,法國迫擊炮、意大利的步兵炮、歐洲各國步槍、日造或意造坦克、飛機琳琅滿目、比比皆是,只要肯掏錢都好說,甚至用物資抵都行。上次陸軍直接在印度支那發賣的軍火全部進了國民政府地方實力派的手中,而下一步的輸出對象是控制黃河北部的中共武裝。
參謀本部做過統計,對華輸出的武器、彈藥和裝備折算之後大約可裝備20-25萬人,中共武裝比較窮,大約隻買了不到四分之一,其余全部被國民政府和各地方實力派買走,最近雙方劍拔弩張,再加從印度供應的美國軍火大幅減少,軍火行情看漲,中國派遣軍高層摩拳擦掌等在把生意做得更大一點。參謀本部對軍官職位調動是有明確標準的:凡腦袋不開竅的一律回國提升一級後轉入預備役;明裡暗裡抵製的發配去南洋守島;腦子靈活、方向轉得快、生意做得好送去印度立功。雖然有人借此攻擊石原莞爾弄權,但有東久邇宮稔彥王在,誰也動不了石原次長一根毫毛。再加上印度戰事推進順利,黃金成噸到手、大量新型重裝備到手,石原的聲望如日中天,中國派遣軍中級軍官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
當然有些好東西是舍不得輸出的,比如蘇聯的TT-33手槍這次拿到了幾千把,結果見識過的日軍軍官普遍認為比自己配備的南部手槍好,寧願換用蘇造手槍也不要南部,後來順從民意的陸軍省下令,允許軍官們自行主張替換與否,換下來的南部手槍全部低價傾銷給了暹羅、中國和印度國民政府。
在造船這件事上,艦隊派已完全失勢無可掙扎,最後總算在雷擊戰術上略微挽回了一點顏面:除潛艇外,根據日德間的合作協議,德國決定向日本贈送12艘S艇,同時也可出售給日方,費用從潛艇專項授信中走。為照顧艦隊派的面子,山本提出額外補充采購24艘S艇的要求,加上贈送的一共36艘,堀悌吉也順水推舟表示同意。
但有一線實戰經驗的軍官都清楚,S艇雖然作戰效能很好,但航程太短,遠洋伴隨出擊是不可能的,用於南洋各地守島和短促突擊倒是很好,與其說是雷擊戰的群狼戰術,倒不如說是個防禦尖兵,這對於胃口極大、一貫堅持進攻的艦隊派而言顯然連個安慰都算不上。
10月9日,在大政方針確定的前提下,艦政本部終於遞交了完整的《丸新計劃》,幾乎所有意見和建議都遵照了聯合艦隊的意思,唯一補充的是考慮到水機航母偏少,將1.7萬噸的神威號該建為新的水機母艦。
根據全新規劃,從昭和19年開始(1944年),所有從前造艦計劃除在船台上開工的以外一律廢止,全面執行新一輪以航母為核心的計劃,連同改建軍艦在內,5年內擬投入117億日元新建(改建、購買)189萬噸各類軍艦。
雖然艦隊派這一輪被打得慘敗,不過伏見宮博恭王很沉得住氣,過兩天就要召開人事討論、晉升和下一步作戰方向的高層會議,他還在琢磨製約堀悌吉的辦法,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對方居然在10月11日,直接以帷幄上奏權提交了改革建議書,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