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抱著極度憤懣的心情出了會議室,然後馬不停蹄地搭乘飛機趕往前線協調作戰,目前戰爭事態的演變對他打擊很大:
一是因為曼施坦因在今天白天突然發起的總攻突破了他的預計,不但讓他形成了戰略誤判,而且讓他在會上當場出了很大的醜,特別是他剛說完“快的話下周一、慢的話月底”這句話時來這麽一下,那情況要多諷刺就有多諷刺,隻感覺冷不防被人狠狠扇了一個耳光,臉上火辣辣的疼。雖然最高統帥部大多數人都欣賞他對戰局的判斷能力,也認可了他的判斷,但曼施坦因這出其不意的行為讓他感覺很難堪。
二是因為外高加索戰事的不順讓他十分擔心。雖然斯大林同志這次並未遷怒任何人,甚至對高加索方面軍司令員秋列涅夫和已殉國的梅佐夫中將的態度都還算得上溫和,哪怕聽到巴庫守軍投降消息後的怒火也隻持續了一下子,並未有交代內務部深究到底的意圖,但朱可夫仍覺得心情很不好受——雖然外高加索戰役不是他直接指揮的,再加土耳其的突然進攻大大惡化了局勢,但總參謀部負有統禦全局的責任,他覺得自己應該提早預料到這些,提早做好應對準備。
三是為外高加索的局面感到難過,格魯吉亞是斯大林同志的家鄉,年輕時斯大林在格魯吉亞特別是第比利斯一帶參加過過多次革命活動,對該地區具有深厚的感情,雖然斯大林同志看上去比俄羅斯人還俄羅斯人,對格魯吉亞的丟失也沒有特別想要追究手下責任的意思,但朱可夫仍為格魯吉亞的淪陷而感到不安。
最後是為今後的戰局感到揪心:紅軍丟掉了西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地區,丟掉了頓涅茨克盆地中的大型煤礦和巴庫的油田,經濟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哪怕在遠東或者其他地方進行補充生產也無濟於事。雖然這幾個月戰場局勢看上去還比較穩定,但朱可夫很清楚,這是假象與幻覺,實際上紅軍的持續戰鬥能力一直在持續下降,特別是在今年夏秋之交的藍色行動中為應付德軍進攻與穿插而迫不得已大量強製征兵後,軍隊實力已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無論兵員素質、指揮能力、裝備水平還是後勤補給全面落後於德軍。
朱可夫特意研究了前線發來的戰報,特別從這次近衛重型坦克第11旅的戰況他就能看出很多問題來:被紅軍上下寄予厚望的KV-3坦克並不是虎式坦克的對手,哪怕剔除空襲影響,在面對面裝甲戰中,KV-3的戰場幸存時間隻比T-34/76要好一點,與虎式的交換比依然高達5:1甚至6:1,這是非常令人難以接受的結果。紅軍總參謀部預計德國現在有1000-1500輛虎式(實際上哪怕把突擊虎和出口的虎式全算上,德軍總體擁有量也未超過700輛),而紅軍重型坦克只有400-500輛,其中大部分還是已過時的KV-1和KV-2系列,性能和機械水平很不穩定KV-3居然還算的上是新坦克。
伏羅希洛夫已指示技術專家們在KV-3基礎上研發新坦克,同時還給這個裝備取了新編號——IS-1,在堅持開發重型坦克的同時,紅軍還啟動了針對T-34坦克的全面升級計劃,但與4號坦克迅速升級到H型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為T-34/76換裝85mm口徑火炮的T-34/85方案遲遲不能落地,實施當中又發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讓朱可夫焦慮汪峰。現在前線坦克不佔優勢、飛機不佔優勢、後勤保障也不佔優勢,唯一佔優勢的大概只有部隊數量與規模了——可惜德國人打起來根本不認這個道理,照樣打得大批紅軍雪崩般潰退。
更要命的是,三條接受盟國外援支持的道路來源一口被斷絕了2條,目前只有從遠東還能順利輸入物資,但日本人會不會掐掉這條路線現在還是未知數,而且就算日本繼續執行不干涉的方針,要將物資快速運抵前線,中間的損耗數目與耽擱時間依然高得驚人,而且運抵的物資根本就不夠前線需求或後方生產需要。
是華西列夫斯基卻比他冷靜與沉穩得多,他的觀點是:“我們都判斷出曼施坦因要發起進攻,甚至也看到他的進攻路線與我們設想的基本一直,唯一猜錯的或許是總攻時間和方式, 但除了一開始突然打擊造成的困撓外,這種舉動並不能改變整體的戰局推演和力量對比,可德國人為什麽要打這種仗呢?”
在總參謀部準備的預案裡,他們對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路線是有預判的,希望能夠將德軍引誘到斯大林格勒附近去,利用城市防線拖住德軍,然後通過兩翼迂回包抄殲滅突入的部隊,並最終獲得勝利。
現在曼施坦因正一步步按照這個想法來,華西列夫斯基反而要犯嘀咕,事情真的這麽容易麽?如果德國人這麽容易上當的話,為什麽這一年半來紅軍一直都在潰退呢?哪怕在1-2月份雙方彼此都未開展大的戰事這樣的時期,紅軍的表現也很笨拙:紅軍幾個方面軍曾考慮利用冬季發起過猛攻,結果在德軍堅固的防線和機動防禦措施面前撞得頭破血流,前線報告上來的傷亡、傷病乃至逃亡和投降總人數超過了30萬,而他們估計對面的德軍傷亡甚至不超過5萬,加上更好的運輸、醫療和交通條件,德國傷兵將來重返戰場的比例將超過60%——這是個很可怕的數字。
華西列夫斯基的擔憂和善意的提醒朱可夫暫時聽不進去,他現在滿腦子都是穩固陣腳、逐步後退,然後依托有利地形擋住敵人並對其進行全面反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