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國崛起1900》第357節 給東方指路
  日本人十分謙卑,他們不但代表日本政府,而且代表天皇家族對楊潮表達友誼。

  日本人現在通過各種方式在宣揚對楊潮,對中國的感激,就好像他們後世宣揚跟美國人的密切關系一樣,被美國侵略也能被日本人宣揚成幫助他們開國。

  日本人是真敢這麽玩的,在自己國內宣揚一個把自己痛打一頓的國家的恩德,也只有日本人敢這麽玩。

  但是楊潮是不會受到迷惑的,他知道日本人之所以如此乖巧,那是因為橫須賀和佐世保有中國的海軍基地,東京還駐扎著十萬陸軍,一旦撤出在日本的軍事力量,誰知道日本人會怎麽宣傳,以日本人對他們政府的信任,對天皇的迷信,日本上層說什麽他們都會信的。

  不管怎麽說,楊潮還是很認可日本人的態度的,這是他們跟中國人最大的不同,他們很識相,而中國人不識相,哪怕明明已經比不上別人的時候,中國人還會死鴨子嘴硬,就是堅持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當然也有一部分卻完全認為外國的月亮圓,最保守和最洋奴的人在中國都能找到,畢竟國家太大了。

  而日本人上下一致都很識相,打不過別人的時候,他們就會想方設法的接受別人的準則。比如伊藤博文當年的那些可笑的事情,專門組建鹿鳴館,邀請歐洲人按照歐洲方式跳舞,強迫日本的貴婦們陪洋人跳舞,讓洋人看到日本‘文明開化’的態度,想以此來修改條約。

  換做李鴻章就絕對做不到這點,起碼李鴻章的小妾如果跟洋人肌膚相親,李鴻章會瘋掉的。

  不止是上層,下層也一樣,歐洲人到了東方,他們看到中國女人十分保守,跟歐洲男人說句話都會臉紅,躲著不見面。於是他們說中國女人保守,是不文明,可是到了日本,他們發現日本人比他們還要開放。日本女人連洗澡都是跟男人一起洗,歐洲人又說日本野蠻。

  面對歐洲人這種以自己的標準為最佳標準的評判,中國對此不屑一顧,洋人說中國人保守,中國人說洋人野蠻;而日本人接受了。他們也說看來自己是太野蠻了,怎麽能男女在一起洗澡呢,於是政府禁止了男女混浴。

  到了後世,歐美掀起了天體運動,認為衣服是對人性的束縛,男男女女流行到沙灘上不穿衣服,日本人也開始著手恢復傳統,這時候沒人說日本野蠻了。

  很顯然在文化標準問題上,日本人是沒有自己的東西的,也不堅持自己的東西。

  連文化都不堅持的民族。在其他問題上就更不會堅持了,極端的實用主義。

  日本人的乖順,也得到了楊潮和中國政府的獎賞,不斷的將戰爭訂單交給日本。

  得到了戰爭訂單後,雖然大部分利益都被中國的財團給拿走了,日本隻得到了加工費,可是這至少讓他們的企業恢復了產能,工人開始找到了工作,社會慢慢穩定下來。

  同時日本采取外匯管制,他們賺取到的中國銀兩變成儲備。穩定了日元匯率,經濟已經穩定下來,日本有良好的經濟基礎,雖然經濟規模比不上中國。但是明治維新三十多年打下的堅實基礎,是中國比不上的,他們有完備的教育體系,義務教育覆蓋到95%以上,在發達國家中這個數據都是很漂亮的。

  大量接受教育的國民,就是最好的優質勞動力。而且他們的教育也采取了實用主義,教育的中堅力量,不是大學,而是一大批工業學校,日本人很容易就能培養出合格的工人。

  因此投降後,日本不但很快的穩定經濟,半年時間就恢復到了戰前,而且在個別部門開始了告訴擴張,比如水泥工業,比如機器加工業。

  日本經濟的良好發展,當然少不了中國市場的開放,加入了東亞經濟互助同盟之後,中國隻對紡織業等輕工業進行了保護,對重工業反而沒有保護,雖然日本的紡織品無法進入中國市場,依然保持蕭條,可是他們的重化工業卻開始發展,這些重工業的利潤可比輕工業高的多,因此他們賺取的外匯還是很可觀的,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就更要“感激”中國了。

  “如果好好經營,我認為日本是能成為世界第一流的發達國家的。現在你們沒有軍隊,政府財政壓力很小,正好可以投入經濟建設當中。你們的條件也很好,甚至比我國都要好。我相信在未來十年,日本的經濟水平就可以達到歐洲人的水平。你們對此也要有信心。”

  楊潮對日本駐華大使伊集院彥吉不吝讚美。

  而事實上,楊潮也是這麽設計的,日本人在解除了武裝後,一心搞經濟還是很有前途的,最關鍵的還是機會,戰爭是一個機會,戰後更是一個機會,就好像歷史上日本被美國解除武裝之後,他們進入了一個快速的發展時期,很短時間內就趕上了歐洲的經濟發展水平。

  現在依然如此,戰爭期間日本人肯定能獲得充足的外匯,為戰後經濟崛起打下堅固的基礎,戰後歐洲國家的重建依然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日本便宜的水泥會獲得一個更大的市場,一戰後一直到1929年,全世界都會經歷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客觀的經濟增長,接著這股東風,日本人完全有機會複製後世的經濟奇跡。

  “日本想要發展,還是離不開中國的支持,貴我兩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還得拜托貴國繼續支持日本。”

  伊集院彥吉十分謙卑的說道。

  楊潮擺擺手:“中國支持日本是處於大局觀,東方必須團結起來,才能共榮。而日本是亞洲不能忽視的國家,所以我們有意願支持日本恢復經濟,甚至願意支持日本恢復在世界上的地位。當然主要還是你們自己努力,靠別人幫助是永遠站不起來的。”

  這一點楊潮也不算客氣,中國的貸款幫助自然給日本戰後重建注入了第一股新鮮血液,可是之後的發展,還是日本人組織能力強,順服的日本國民在政府的領導下。忍饑挨餓重建國家,以東京為例,他們拆走了燒毀的廢墟,用鋼筋混凝土開始修建新式建築。重建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進一步推進了日本水泥工業的發展。

  重建同樣也提供了巨大的勞動力需求,給數十萬計的日本人提供了工作機會。把人組織起來,生產物質,這就是經濟發展的本質。這也是為什麽每次戰爭之後。經濟發展速度都會很快的原因。

  但是如果無法將國民組織起來,就會限於一次接一次的動蕩之中,這一點上日本人做的很好,哪怕在重建期間,他們的生活水平遠遠低於中國,甚至比朝鮮人還低,可是他們咬住牙關奮鬥,終於恢復了過來,半年之後,日本就能賺到充足的購買糧食的外匯。

  現在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已經全面超越了自由的朝鮮人。

  日本的發展勢頭。讓朝鮮感到十分緊迫,可是朝鮮的基礎比日本差太遠了。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雖然也建立了學校等一些現代機構,可是工業基礎太薄弱了,日本只是在朝鮮建立一些初級品加工廠,還有鐵路罷了,但是日本投降後,撤走了自己的技術人員,別說這些工廠了,朝鮮的鐵路幾乎都癱瘓了。因為朝鮮火車司機基本上都是日本人。

  現在朝鮮王國復國了,經過被日本人的折騰,朝鮮王室徹底失去了政治野心,反而促成了朝鮮的君主立憲。現在朝鮮的政治完全被金九這個強力人物控制,說是君主立憲,不如說是掛在君主名義下的權臣毒菜。

  就像楊潮當初設計的那樣,朝鮮du立之後,依然將日本視作最大的競爭對手,日本的發展態勢讓朝鮮人十分緊迫。可是他們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資源沒資源,而且跟外國關系也不好,因為時至今日,歐美也沒有認可朝鮮的國家地位,因為朝鮮不肯給歐美國家優惠的利益。

  他們只能依靠中國,他們沒有選擇。

  “你們的基礎太差,沒有任何工業積累,國家一貧如洗,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經濟,確實困難重重啊。”

  朝鮮這大半年以來,國家經濟也就是勉強達到日本佔領期間的水平,說句不好聽的,甲午戰爭時候朝鮮什麽樣,現在依然是什麽樣,幾乎沒有什麽發展。

  “都是日本人害的,日本搜刮了朝鮮二十年讓朝鮮一貧如洗。”

  朝鮮駐華大使李承挽憤憤說道,二十年的殖民統治,朝鮮人是不會忘卻的。

  不過日本也不是沒有付出代價,他們向朝鮮賠款4億兩白銀,這就是巨大的積累。

  只可惜日本人可以一邊支付巨額賠款,一邊還能發展經濟,朝鮮人卻拿著巨額賠款,一邊依然窮困潦倒。

  如果朝鮮棒子們能拿出後世韓國四小龍時代的精神來發展經濟,他們倒是還有一點希望,如果一味地這麽把自己的不行推托到日本身上,那是沒有希望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找借口沒有意義,就好像後世大陸把發展落後推到光頭哥把黃金弄到了台灣一樣,只是為無能找理由。

  “如果能找出一些優勢產業,重點打造成世界先進產業,還是能帶動朝鮮成為發達國家的。”

  楊潮給朝鮮人支招道。

  李承挽也不是傻子,他是受到良好教育的海歸。

  當即道:“朝鮮的優勢產業,無非高麗參而已,朝鮮要強大,必須要有自己的工業。”

  李承挽說完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楊潮,他拜見楊潮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貸款,要技術。

  楊潮笑道:“何止是高麗參,朝鮮北方的山林裡連綿的森林,這也是巨大的財富。所謂工業,可不是狹隘的紡織、機器,工業其實就是一種生產模式,用機器替代人來勞動,將生產效率大大提升,將產品規模大大增加。誰敢說木材加工業不是一種工業呢?至於貸款和技術,我無法幫到你們。但是你們可以招商引資啊,就像我們當初做的那樣。我們從德國,從美國引入了數百億的資本,才打造了一個可觀的工業生產體系。朝鮮如果想走捷徑,在沒有人才,沒有資本的情況下,那就只有打開國門,直接引入投資,這樣不但有了資本,有了技術,通過外資的渠道,還擁有了一個巨大的外部市場。”

  談話之間,楊潮就給朝鮮指了一條明路。

  李承挽若有所思,要是引入外資,除了在中國引資之外,似乎沒有第二個選擇,但是引入資本容易,如何讓這些資本為朝鮮所用,而不是賺了錢就跑,這是一個問題。

  “可是如果引入外資的話,一旦情況不利,這些外資還是要撤走的。俄國人陷入長期的動蕩,不就是因為外資大規模撤離嗎?”

  李承挽詢問道。

  楊潮笑道:“你多慮了。所謂資本,還是要依附人的。俄國人做不到的事情,不意味著朝鮮人做不到。你看看,德國人當年在中國投資那麽大,現在青島經濟不但沒有崩潰,反而在戰爭期間越發的發達,為什麽?因為德國資本走了,但是德國那些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可都沒走。留住人才是根本,俄國人之所以陷入動蕩,那是因為開礦的辦廠的外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也隨著資本一起撤走了。如果能留住人,哪怕資本撤走了,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保住產業,錢總是能花完的,但是生產能力一旦形成,就是永久性的創造財富的機制。”

  楊潮的話讓李承挽茅塞頓開,他一直奇怪為什麽青島的德國資本都變賣了,可是青島依然在發展,他歸結為上海金融市場提供了替代資本,可是俄國人當年為什麽不用這種方式,他就想不明白了。

  現在他們明白了,最關鍵的還是人。說到底,從美國回來的他,可不像冥冥中的對手金胖家族那樣漠視人,不像蘇聯人那樣太過於強調物質。

  至於留住人,李承挽心裡已經有了打算。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