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國崛起1900》第358節 離開
  朝鮮人後來的引資計劃就以留人為核心思想,做出了讓楊潮目瞪口呆的舉動,他們在中國引入了大批的技術人才,這些人在朝鮮辦廠,開拓工業,而朝鮮政府除了提供大量的各種支持外,竟然還動員了一大批愛國女青年,鼓勵這些女青年大規模的嫁給中國年輕技術人員,讓這些人走都走不了了。

  好吧,這也是東方國家的方法,為達目的不惜任何手段,政府深入乾預個人自由,連婚姻自由都干涉了。

  朝鮮之後是琉球,這麽個小國家,驅逐了日本移民之後,琉球人口還不到十萬。

  這麽點人口要發展起來還是很容易的,一兩個產業以琉球的地理位置,是十分適合發展海運貿易的,單單是仗著位於中日之間,為中日之間的海運提供服務,就足以養活這麽多人了,更何況還有美國到中國的航運,馬六甲到日本的航運,都可以在這裡轉口。

  所以楊潮給琉球的主意是建議他們發展轉口貿易,將那霸市定為,同時發展發展捕魚業,就足夠琉球發展了。

  “一定要走嗎?”

  “是急流勇退?”

  “是功成名就?”

  “你這是逃跑!”

  送走了琉球人,已經到小半夜,但是書房中還有人在等他,這個人見面就連番指責。

  她有指責的本錢,因為:“當了總統長脾氣了?”

  這人正是新任總統米青。

  她沒有回答,而是直接貼了上來,滾燙的嘴唇貼了上來,眼淚在楊潮和她之間流下。

  奧麗嘉很急切,每一個回家的人都很急切,她沒見父親,沒見姐妹的時間已經一年了。

  她是一個很戀家的人,她之所以在嫁給楊潮之前沒有確定下婚事,就是因為她不想嫁到外國去,她想嫁給一個俄國人。哪怕是一個普通的俄國人,她想留在俄國。

  可惜她最終還是嫁給了一個外國人。

  楊潮跟她成親之後,沙皇將其他女兒也都接走了,因為人言可畏。把幾個越來越大的女兒留在楊潮家裡不是什麽好事。

  奧麗嘉很急,所以要選擇最快的交通方式,只能坐飛艇。

  飛艇上除了他們兩口子,十六個機組成員,還有五十個警衛員。即便卸任了,國會也不敢說解除楊潮的警衛,當總統時候配屬的三千人依然長期保護楊潮,這五十人是其中最精銳的一批。

  一路上奧麗嘉都沒有跟楊潮說話,不是因為她生氣昨夜楊潮跟米青的纏綿而冷落了她,作為貴族女子,丈夫有情人這種事她還是能接受的,尤其是俄國人,對這種事更是習以為常,按照中國習俗。就是楊潮娶一大堆女人,她都沒辦法干涉。

  她之所以沒有跟楊潮說話,是因為她的心早就飛到了俄國,而楊潮也在睡覺。

  楊潮本打算坐火車的,他想從蒙古高原走一走,此時的蒙古高原已經不是過去的蒙古高原了,中國政府在蒙古大草原上推動農場化,鼓勵商人跟蒙古舊王公合資成立定居的牧場,也鼓勵牧民在合適的地方建立牧場。

  同時取消了王公貴族的特權,將過去那種幾乎農奴制度的草原制度改變。大批依附於王公的扎薩克牧民獲得了自己的牧場,養上一群牛羊馬匹,尤其是農商部引入免費送給他們的優質綿羊,讓蒙古牧民養羊不再是單純的為了吃。

  固定的農場。讓牛羊可以安全的過冬,不再像以前那樣冬天宰殺大量的牛羊,春天才繼續繁殖,讓蒙古人的財富可以積累起來,這種方式讓草原財富告訴增長,兩百萬牧民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當然讓他們生活能夠提高的不僅是制度的變化。交通的改善佔有很大的分量,大量的日用品通過鐵路送到蒙古草原上,草原上的羊毛、牛羊皮甚至肉食通過鐵路運到內地,交換成本的降低,至少佔據了他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半功勞。

  根據最新統計,蒙古去年的經濟水平至少提高了30%,經濟發展勢頭隻中國也是獨一無二。日漸增長的經濟和生活水平,讓這裡十分平靜,本來經過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蒙古人的政治訴求已經完全消失,早就依附於中央所以蒙古高原一片平靜。

  這點跟新疆還不太一樣,新疆始終有嚴重的民族問題,楊增新在哪裡玩著平衡手還算得力,換一個人去弄不好就大亂,可是即便有這個老官僚在哪裡,依然不可能平靜如水,尤其是俄國的革命,讓周邊都十分動蕩。所以發展條件跟蒙古差不多的新疆,就始終無法發展上去。

  楊潮想做火車,就是想看看蒙古的情況,他可是有心將這裡打造成世界畜牧業中心的。

  但是奧麗嘉堅持坐飛艇,他也只能放棄了,後來發現,放棄也是對的,因為他上了飛艇就困的不行了,根本就沒有精力去蒙古視察。

  飛艇飛在蒙古草原上,身後是廣袤的中國內地。

  楊潮這一走,給內地造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幾乎所有的報紙頭條都在報道楊潮去俄國的情況,雖然楊潮表態少則幾天就回來,可是大家都感覺到楊潮這一走不是那麽簡單的。

  他們想到了很多事情,比如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比如許由不肯接受禪讓,可能楊潮永遠也不會回來了。很多人覺得他們失去了很重要的東西,但又有些說不清楚。

  失去了一個可能做皇帝的人,失去了中國數千年的皇權傳統,楊潮這一走,讓最後一個可能複辟皇權的可能消失了。

  在大家眼中最堅定的反帝派,蔡鍔心中也是患得患失。

  楊潮離開後,他也辭職了,他悄然到了杭州,這裡有一座博物館,宋朝皇宮博物館,當地政府不惜巨資建立的,裡面陳列著一系列文物,四個武將、一座金棺,金棺中有一件玉溪複製品。有一本古本易經。

  四個武將除了嶽飛是確定無疑的外,其他三個武將還有爭議,有人說其他三個是韓世忠、吳玠和劉琦,有人說余階至少能佔據一個名額。還有人堅持宋末三傑之一的張世傑也得算一個,沒辦法北宋出相,南宋出將,南宋的名將數不勝數,余階抗擊蒙古。甚至導致了蒙古一個大汗死在四川,這是蒙古崛起過程中,最大的敗績,放眼全世界都沒有出現過,可是韓世忠吳玠那些人也都是力挽狂瀾的名將,名額只有四個,實在是說不好。

  對這些名將的爭議,蔡鍔是不感興趣的,他只知道這些人是跟嶽飛一樣的古之名將,所差的只是背上沒有刺上那幾個字而已。

  易經中夾著的那根樹枝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因為一個易字一個木字,不就是楊嗎?

  據此很多人提出楊潮當皇帝是天命所歸,要不是自己從始至終參與了開挖,蔡鍔一定懷疑這些都是楊潮弄的石人一隻眼,是楊潮為複辟做準備,可是他從始至終見證了挖掘過程,他對此深信不疑。

  他甚至都有些動搖,甚至都接受世界上是有天命這回事的,楊潮橫空出世,帶著中國獲得一個強國的地位。最關鍵是讓中國有了強國的國力,強國的底氣,然後是易經的楊字,傳國玉璽的出世。他真的要懷疑世界上有氣運這回事了。

  他也跟楊潮仔細談過這個問題,他甚至當面表達如果楊潮要當皇帝,他不反對。

  可是楊潮本人卻堅持否認,認為一切都只是巧合而已。

  楊潮不但否認自己有意當皇帝,還表示會依照國會決意,盡快推進正式選舉。然後他將交出權力,解甲歸田不問世事。

  楊潮的這種高風亮節,在報紙上引起巨大熱議,有的人歌頌,有的人抵觸,歌頌的人說著是中國不為名利所動的高潔品格,抵觸的人表示,這是沒有責任感的退縮,該帶領國家的時候退縮,算不上什麽高風亮節。

  這兩派人其實都是支持楊潮的,只是一派是怒其不爭罷了,楊潮不當皇帝不說,連總統都不想當,讓很多人鬱悶。

  蔡鍔對楊潮有自己的觀感,他已經不止是鬱悶了,他甚至感覺到一種內疚,他感覺要不是他這種人,不是他曾經反對過袁世凱當皇帝,不是他被所有人看做是堅定的皇權反對派,那麽楊潮也許不會顧忌, 也許真的會當一個好皇帝,有楊潮這種人當皇帝,中國至少能獲得三五十年的穩定發展吧,到時候國力會何等昌盛,國際地位會何等提高,也許真的有可能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等強國。

  其實蔡鍔只是反對袁世凱這種人,他認為袁世凱不會是一個明君,但是楊潮卻絕對有當明君的潛質,而他是反對皇權的標志,這讓他倍感壓力,報紙上對楊潮離國的惋惜,都是對他的譴責。

  之所以覺得可惜,其實還是蔡鍔對其他人沒有信心,他覺得除了楊潮,誰都搞不好中國的政治,他蔡鍔不行,他老師梁啟超也不行,嘴炮無敵的炮哥更不行,至於米青、李富安這些熱他也不看好,除了楊潮,還能有誰?

  蔡鍔不知道的是,他這種觀念還是太傳統了,讓最有能力的人領導國家,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政治。而除了當皇帝,誰能保證最有能力的人始終掌握權力。總統總是有一個限期的,楊潮哪怕繼續當總統,遲早還是要走的。

  越是抱著這種念頭,蔡鍔就越是覺得內疚,因為他始終覺得他負有責任。

  蔡鍔只是責任感太強烈了而已,而且他個人的精神也影響不到國家,可是千千萬萬人對楊潮離開抱有遺憾,對米青能力質疑的時候,就出問題了,最明顯的表現是上海股市十分不穩,劇烈的波動,竟然產生了一次小規模的金融危機,導致了十多家小銀行的破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