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國崛起1900》第359節 日薪2運動
  國內金融危機的情況通過無線電傳到楊潮這裡,楊潮極為重視。

  這次危機注定是擴大不起來的,但是這是一個苗頭,一個信號,表示中國經濟野蠻擴張似乎到了一個極限。

  戰爭財還在繼續發著,甚至隨著美國人加大了戰爭的投入,流入中國的硬通貨規模比過去更大了。

  去年一年流入中國的白銀超過三萬噸,黃金也有兩千噸,中華銀行的黃金儲備打到了6000噸,白銀儲備則打到了12萬噸,還有5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可以說美國人卷入戰爭代替了俄國人之後,又打倒了日本,作為唯一獨善其身的大國,中國獨享了戰爭財這個大蛋糕。

  可是巨大的外匯流入中國,不過是增強了中國貨幣的信用,中華銀行甚至都沒有多發多少貨幣,只是用新貨幣將過去的揚子銀行券替代了而已,總發行量不過200億而已,這讓貨幣杠杆降低到了1比8。

  可是商業銀行通過瘋狂的金融杠杆,將這筆貨幣發出去了5000億的貸款,光楊子銀行一家就貸出去1000億的商業貸款,光是利息收益每年就達到30億兩。

  這次金融危機給楊潮敲響了警鍾,明白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張到了一個極限,在擴張下去只會引發經濟崩潰。

  這次危機本身是因為楊潮離開後的信用危機引起,但是如果不是擴張過度,是不可能有危機的,因此楊潮立刻開始行動起來。

  解決這次危機很簡單,張家傲通過中華銀行,加印紙幣支持銀行系統,然後又拋售海量的債券,並且釋放一部分金銀儲備就解決了,可是隱患卻根本沒有解決。

  楊潮則暗中命令樣子銀行,讓楊子銀行開始收縮,開始減少放貸量。減少貸款數量,增加債券購入,將資金收攏起來,應付可能而來的經濟危機。

  戰爭期間。有大量的戰爭訂單的情況下,經濟危機不可能爆發,但是一旦歐洲戰爭結束,沒有了戰陣利潤的支持,重工業將會第一時間爆發危機。而輕工業目前擴張也到了極限,工廠設備基本飽和,戰爭結束後,重工業將迎來一次漫長的蕭條,蕭條時間可能會是輕工業機器的一輪替代周期,有可能會達到七八年之久。

  重工業企業在戰爭中都積累大量的利潤,這筆錢能不能讓他們撐過這個周期,真的很不好說,如果出現大規模的破產潮,一點都不奇怪。

  所以楊潮得儲備資金。趁著企業還能在市場上籌集到足夠資金的時候,將楊子銀行的先進抽調出來,當出現危機的時候,用來救濟這些企業。

  “老百姓還是太窮!”

  楊潮不由歎息到。

  輕工業生產的主要就是消費品,哪怕阻擋了日本的輕工業產品的競爭,歐洲也無暇向中國傾銷,獨佔中國市場的輕工業企業,經歷了一波將近十年的擴張,可依然到了極限,而他們的規模跟美國想必還差的很遠。連美國的三分之一都沒有達到。

  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五倍以上,這顯然是很不正常的現象。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中美之間巨大的平均資源佔有量,美國人均耕地面積,礦產。森林,都是中國平均的十倍以上,這是先天的劣勢,在如今都是是靠著挖資源發展經濟的時代,注定比不過美國人,不僅中國比不過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也都比不過美國人,美國的人的收入水平始終高過其他國家。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通過工業化,讓生產效率彌補資源的不足。

  這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

  但是其他影響老百姓收入的情況還是能解決的,比如分配的不均問題。

  戰爭期間,輕重工業的資本家都大發了一筆,但是財富過於集中到資本家手裡,美國在戰爭期間出現了兩萬多個百萬富翁,中國雖然沒有這麽大的規模,但是依然有近萬百萬級別的豪富出現,中產階級則超過百萬。

  但是相比五億的人口總數,這只是很小的比例,只能說是一部分人富了起來而已。

  巨額的戰爭紅利沒有轉移到普通百姓手裡,財富的集中自然是最有效率的,可那是在經濟穩定的時期,經濟穩定,可以讓集中的財富變成投資,擴張經濟規模,可是經濟危機的時候,這些財富卻會隨著貨幣貶值而縮水,造成財富的蒸發。

  與其讓財富蒸發,不如讓老百姓得利,從而擴大市場。

  相應的貨幣,必須對應相應的產品才不會貶值,因為貨幣只是財富的會計單位罷了。

  如何讓更多的人得利,首先是超過4億的農民,因為農產品的價格始終低廉,大量的進口糧食讓糧價高不起來,所以中國農民始終窮困,此前這甚至是楊潮有意為之的,他認為只有用工農業巨大的收入差距,才能讓戀家的農民離開土地,到工廠裡去做工人,才能推動工業化,推動城市化。

  可最大族群的人口始終窮困,只能讓市場規模受限,但楊潮不想改變工農業工資差的現狀,因為這也是市場的選擇,因為技術工人的缺乏,當中國還有大量德國和美國技術人員的時候,中國技術人員享受高薪是很合理的。

  那麽就只能改變農民的生產效率。

  生產糧食是低效的,但是經濟作物的利潤是不錯的,鼓勵農民大量該種經濟作物,江南百姓種桑養蠶,城郊農村種菜,人口多的地方養豬養鴨,搞副業。

  說白了就是提高土地產出的價值和產量,多養的雞鴨豬羊最終還是進入老百姓口中,提高了生活水平的同時,增加產品維持了貨幣對應的實物,也是維持貨幣價值,不讓財富蒸發的根本方法。

  但是農民生產出來更多的蠶絲、蔬菜和肉食,還得能賣出去才是有效的生產,無效的生產可不是財富,只是勞動力的浪費。

  那麽給增加的農產品提供市場,也是必要的,農村產品的最大市場當然是城市,是那一大批不生產農產品的城市居民。

  增加農村生產和增加城市收入是相輔相成的。

  這點靠銀行系統做不了,只能靠大批的雇主,靠大量的資本家主動提高工資來形成。

  楊潮自己當然要參與其間,他旗下的企業當然可以增加工資,但是只是增加他個人的威望,像福特那樣獲得個人榮譽,這就太浪費了。

  “就送總統一項政績吧!”

  楊潮很快就有了主意,立刻給米青發去了一封電報,告訴米青具體方法。

  米青很快以總統身份發出號召,號召中國雇主提高工人工資,她希望每一個雇主,最少給工人每天一兩銀子的工資。

  這可是巨大的提高,對那些技術站在高端的企業來說不算什麽,比如迪塞爾柴油機工廠的技術工人,他們的工資每月已經達到了50兩銀子,可是對那些工廠的勤雜工而言,就是巨大的提高了,因為他們的平均工資始終在10兩一下徘徊。

  米青可不僅僅是號召,他還通過國會授權,降低企業稅收,針對提高工資的企業進行減稅措施,凡是因為增加工資而提高的成本,政府替企業承擔一半。為此,發行了100億特別國債,發行債券是要國會同意的,對於這種為了減稅而發行的國債,那群資本家議員沒有道理反對。

  同時楊潮秘密電令臨時代替自己的富強黨理事長李思第,讓富強黨積極配合總統號召,富強黨成員的企業必須積極響應,告訴他們,富強黨的強國富民理念到了落實的時候了,強國已經基本完成,現在進入到富民階段。

  如果不配合的企業,則意味著不認同這個理念,意味著是黨內投機者,不是真正的信仰堅定者,立刻開出出黨。

  本來富強黨中的企業家多數還是有理想的,就算是一批投機分子,也是想靠著組織獲得發展的機會,因此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沒有人敢反對。

  富強黨成員的企業主要存在重工業,加工資對他們來說不是什麽太大的負擔,成本上漲不超過兩成。

  他們的數量也不算多, 富強黨中的企業家在一千人左右,只是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中的一小股而已,他們也只是起一個帶頭作用。

  富強黨真正的作用,是利用在前一段時間覆蓋全國的組織,展開積極的活動,在各地呼籲提高工資,此舉更是奠定了他們剛剛建立的為窮苦百姓說話的形象。

  同時其他響應者也不少,比如張謇這種老一代民族資本家,實業救國的倡導者,他們也不反對給工人提高工資,只要是經營過得去的,都很樂意響應總統號召,而且他們也只是負擔一半的成本罷了,另一半是通過減稅。

  從米青發出號召,不到一個月內,就有上百萬工人得到了工資增加,這個數量佔中國工人階級總數的十分之一。

  造成的影響,則影響到了一千萬工人階層,因為別的企業漲工資了,沒有漲工資的企業就要受到壓力,或者他們的工人辭職去追求更高的工資,或者跟雇主鬧,要求增加工資。

  工人工資的增長,帶來了消費能力的增加,當然也帶動了物價的增長,可物價增長又會引起市場擴大,物資產量的增加,給工人增加的工資,如同潑到地上的水一樣,一層層滲透下去,最終會讓整個國民都受益。

  歷史上將這次工資普漲運動,稱為日薪一兩運動,作為發起者,米青自然獲得了足夠的政績。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