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國崛起1900》第574節 給中國的池塘裡丟條鯰魚
推薦票今天不少啊,得加更四張。前兩張有些錯誤,大清洗應該還沒有開始,改了一下,大家有空回頭看看。

 ————————————

 “你深層思考過中國近代為什麽落後於西方嗎?”

 面對張念的疑問,楊潮反問了他一句。

 張念沉思了片刻:“主要是技術問題,西方發展出了一整套工業技術。”

 楊潮搖搖頭:“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為什麽西方人能發展出工業文明,而我國在宋代和明代兩次就在工業文明大門之外徘徊,卻始終踹不開這扇破門板。”

 東西方各種各樣的研究早在這個時代就已經很多了,英國人李約瑟著作的《中國科技史》收集了數千種中國古代科技發明,讓西方人發現,中國古代擁有的技術,竟然早就達到了英國工業革命前夕的技術水平,中國在宋代和明代擁有的龐大手工工場,絲毫不輸給英國的手工工場,可最終英國人將手工工場發展到了現代工廠階段,推動了工業革命,而中國人卻淪落了。

 有些人將其歸因於運氣,說中國一次被蒙古人打斷,一次被滿洲人打斷,是這些野蠻人摧毀了中國的資本萌芽,不然中國早就促成了工業革命。

 但這顯然很片面,蒙古人和滿洲人入侵之前,數百年宋明時代都沒能過渡到工業文明階段,絕不僅僅是遭遇入侵的原因,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的。

 楊潮也是這幾年才慢慢悟到其中的深刻原因,因為他突然發現,凡是堅持自由經濟的國家,不然面臨著強烈的競爭,這些國家不但沒有被競爭擊垮,相反卻發展的很不錯,好比荷蘭,好比瑞典和丹麥。

 在對比中國的情況,一切好像就明了了。那就是:

 中國缺少競爭!

 “歐洲古代往往有成百上千個各自為政的小國家,他們之間充滿了激烈的競爭,於是有大量的試錯和革新的機會。一個國家發明出某種優秀的東西,無論是技術還是制度。其他國家就會紛紛效仿。在相互競爭中,他們發現吸引人才和資本會讓他們變強,於是各國紛紛優待人才和資本,發展自由經濟;他們發現開展教育,有助於國力的提升。於是紛紛發展本國教育;其他各種技術,一旦出現,在激烈的競爭—淘汰機制下,各國都非常樂意采納。”

 楊潮先講了一下歐洲成功的因素。

 在對比中國:“反觀我國,過早的將權力集中了起來。權力集中是一種歷史大勢,就好比資本會集中一樣,任何事物,最後都往往走向趨同。天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這是天道,是自然之道。西方人稱為馬太效應。所以任何地區最後都會走向歸一,因為總有一個最有競爭力的國家會站出來統一其他國家。從經濟層面解釋,消滅競爭有助於減少浪費和消耗。歐洲人也多次臨近統一,羅馬時代是最成功的一次,接下來的法蘭克帝國時代,再到拿破侖時代,卻總是無法建設出中國式的大一統政治。因為歐洲人的組織能力,直到近代前都無法支撐他們組建起大一統的政權。”

 “我國古代經過激烈的春秋戰國百國爭霸競爭,為統一創造了良好的文化和知識積累,比如法家發揚了郡縣製。徹底將統一的制度固定下來,接下來一直傳承了兩千多年長盛不衰。這就是我們的問題,過早的完成了統一,過早的固化了社會。於是我們的社會就缺少競爭—淘汰機制。孟子說‘無內憂外患者,國恆亡’,不是沒有道理的。西方人如果一群競相爭逐的麋鹿,跑的最慢的就要被獅子吃掉。而中國卻是一頭大象,即便跑的再慢,只要自己不倒下。別人就很難撼動他。所以基本上沒有跟外部競爭,學習模仿外部的動機。於是故步自封,慢慢落後於時代。”

 張念聽完楊潮的分析點了點頭,楊潮的分析並不新穎,已經有很多社會學家提出過相似的觀點了。

 但他還是疑惑,這跟中國積極跟西方小國合作有什麽關系?

 楊潮笑道:“跟這些效率很高的小國合作,其實就是給中國這座沉悶的池塘中放入一尾活潑的鯰魚,好讓整個池塘沸騰起來,充滿生機和活力。之所以跟這些小國,而不是跟英國、法國和德國這樣的大國全面合作,更是直接斷絕了跟美國的關系,原因很簡單,我們需要的是一尾鯰魚提高我們的經濟和社會活力,不是直接要一條鯊魚有可能咬我們一口。這些小國每每都有一些世界領先的產業,比如瑞典的金屬加工,丹麥的皮革製品,但他們絕對沒有能力跟中國全面競爭。所以引入他們,可以激活中國一些產業,卻不會對我們整體經濟刺激過大。如果跟德國玩全面競爭,怕是我們7,8成的工業就要面臨德國產品的衝擊。”

 張念點了點頭:“這麽說來英法德國目前希望獲得同樣的自由貿易地位,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楊潮笑了笑:“目前不可能,除非他們的國力能夠降低到不對中國構成威脅的程度,我從來不排斥跟歐洲合作。畢竟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最尖端的科技所需要的工業基礎支持越來越大,到最後有可能一項高端技術,需要進行全球合作,將各國的最優秀技術拿出來才能夠發展出來,到時候我們是繞不過跟西方合作的。”

 冷戰時期,蘇俄將7成的人口投入到了重工業生產中,導致輕工業和農業始終勞動力不足,在忍受人民生活水平大大低於西方的情況下,也只能勉強跟美國打成平手,就是因為美國人動用的是整個歐美的工業基礎,而蘇俄基本上只能靠自己。

 因此楊潮不排斥跟西方合作,只是這個合作的方式嗎?

 “必須以我為主!”

 楊潮對張念說道。

 “我國必須站在最高端,歐洲國家大多人口稀少,市場狹小,隨著工業化深入發展,英國、法國和德國這樣的歐洲大國,都越來越難以支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他們就越來越需要依靠一個超級經濟體,這個超級經濟體必然是世界經濟中心,站在世界經濟體的最高峰,整合其他經濟體。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這個中心位置,整合其他國家的工業基礎,跟他們合作,讓他們分享利益,但他們分享多少,我們必須有話語權。”

 張念點點頭:“只是這會給政府造成很大的困難啊。”

 張念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世界經濟危機發生後,許多國家開始保護主義,而中國卻堅持自由貿易,自然會讓國內一大批想要獨霸國內市場的工業巨頭敵視,他們公開指責政府的政策不是一天兩天了。

 以前經濟繁榮,還能說得過去,現在經濟危機,就讓貿易保護主義的論調很有市場了。

 楊潮歎道:“沒錯,越是危機的時候,就越是有壓力,可越是能夠頂住壓力,收獲就會越大,世界從來就是這麽公平,從來不會有白來的午餐,也從來不會有沒有報酬的承擔。”

 在整個世界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中國堅持自由經濟,也許這個時候,會損失一筆外匯儲備,會損失一筆黃金儲備,可卻能夠吸引到一群跟隨你的中小國家,這卻是一筆長期的財富。

 通過利益吸引這些國家加入,然後組建一個以我為主的經濟組織,慢慢擴大,最後擴展到全世界,那麽中國就能建立一套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體系了,就好像大英帝國建立的自由經濟體系,最後由美國繼承,統稱為英美體系。

 楊潮願意跟英國人合作,接過英國霸主手裡的權杖,可如果最後英國因為種族等狹隘的原因拒絕的話,楊潮需要有一個備份,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體系,就十分有必要了。

 “至於政府嗎?”

 楊潮歎了口氣,他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工業資本對政府政策的批判,只能寄希望於經濟會盡快恢復起來。

 “我國政府的情況,要比西方要好很多,我國長期的大一統,雖說犧牲了國家活力,造就了國民缺少競爭意識的性格,但卻培養出了極高的服從性。哪怕是那些工業巨頭,也只是在批評,還不敢采取行動。 即便他們有些怨言,也不會擾亂社會。政府現在通過無限制就業,給絕大多數弱勢群體提供了生計,那麽就沒有社會動亂的土壤。”

 張念卻道:“卑職的意思是,此時引入西方發達國家的競爭,給政府造成的壓力太大,是不是要緩一緩?”

 社會確實不會亂,但是此時此刻繼續堅持自由貿易,確實不是最好的時機。

 確實會讓政府面對更大的壓力,可是正是因為如此,才更應該堅持,因為此時的堅持,最能顯現中國政府的負責任態度,最能獲得西方國家的信任,讓他們產生依賴,如果放過這次機會,後世想達到這個效果,那就不是一個堅持自由貿易的問題了,想想後世的中國為了打入世界體系,所付出的代價就知道了。

 不過楊潮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政府確實很困難,但是關張念什麽事?

 這件事有問題!

 立刻瞪著張念:“你是在給誰做說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