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國崛起1900》第573節 合作的原因
楊潮跟漢森的會談很愉快。

 雙方都對雙邊貿易和投資的歡迎,楊潮歡迎瑞典企業來中國投資,漢森也歡迎中國資本到瑞典投資,雙方很快達成了一些意向,瑞典在中國投資生產高端精密機械製品,和一座電焊機械工廠,中國在瑞典投資一座大型造船廠和汽車工廠。

 之後楊潮對瑞典社民黨的執政表達了極為樂觀的態度,從瑞典的社會形態和歷史出發,認為瑞典人作為北歐海盜的後代,始終擁有比較強的軍事文化,這種軍事文化給瑞典人民帶去了極高的組織能力。

 同時瑞典堅持自由貿易,讓瑞典的經濟效率始終很高,不至於僵化。

 再有瑞典的資源豐富,擁有歐洲最為豐富的優良鐵礦資源,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了一整套機械加工技術和產業,比如電焊技術其實就是瑞典人發明的,他們率先在造船業應用了電焊技術。

 瑞典工人的組織程度高,早在1880年代,就已經建立全國性的工人組織。同時雇主也在1902年左右,組建了全國性的雇主組織,全民高度的政治參與度,各個階層都有自己的組織,於是談判能力強,保護自己的能力也強,有助於瑞典各階層的正確博弈,不至於出現兵戎相見的場面。

 楊潮高度讚揚了瑞典人的溫和態度,又感歎了蘇俄已經出現的各種嚴酷情況,比如史達林對布哈林、托妞等派別的大清洗政策,對富農階層的暴力消滅政策,對資本階層的清除,並且預言了他們的政治形態會繼續嚴酷下去。

 但並沒有一味的批評,而是站在理性的態度上,對其進行了分析。並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尋求例證。

 楊潮告訴漢森,中國擁有悠久的改朝換代歷史,往往是保留了前代社會精英的變革,就越是溫和。以殘暴著稱的秦代,其實遠沒有後世某些朝代殘酷,秦始皇終其一生沒有發動政治清算,也沒大殺功臣。唐代雖然是鮮卑出身的李家掌權。卻能用博大的胸懷接納其他民族的精英,最後得到了全民的擁戴,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崇高。宋代趙氏杯酒釋兵權,社會始終保持了溫和的特性。

 反觀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大漢朝,在建國初期政治形態極其嚴酷。劉邦幾乎將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殺了個遍。反抗元朝統治建立的明朝,先後殺掉的功臣和其家族超過百萬人。

 究其原因,是因為漢、明兩代是將整個社會制度大亂重新建立,等於是在無序狀態下重建秩序,因此要經歷很長的陣痛;而唐代是前代貴族建立,宋代趙氏家族也是幾代官宦人家,他們都擁有傳統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秩序傳承。

 動物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非洲草原上的狼群、獅群等群體性動物,其實並不嗜殺,等捕獵到滿足生存的食物後。他們並不會盲目的屠殺,因為在草原自然狀態下生存的野獸雖有新老獸王的交替,但生活習性卻始終保留了下來;而澳洲的野狗在白人農場主大量介入後,突然變得殘忍好殺,有時候會將整群整群的羊鑰匙。而在澳洲土人時代,澳洲野狗也只是捕殺滿足生存的食物,動物學家研究發現,是因為白人農場主用毒,毒死了很多狗群首領,導致了野狗狗群失去了秩序的傳承。就好像人類社會擁有豐富生活經歷的老人階層的缺失,過於年輕化後就顯得盲目和激進。

 連狗都如此,更何況人,蘇俄清算了沙皇時代的官員、貴族、資本家、地主甚至富農。社會的整個精英階層被消滅,執政者完全沒有經驗,難免會犯各種錯誤。

 這就是整個社會階層年輕、激進和毫無經驗,但卻自以為自己成熟、穩重和懂的真理,於是做事情為所欲為,不知進退。不顧後果,如同失去了首領領導的澳洲狗群一般。

 楊潮的旁征博引,跟漢森聊的很投機,雖然漢森最後也不是完全認同楊潮的理論,作為一個工人黨派的領袖,他本人對蘇俄還是有一種崇高的敬重感的,畢竟現在瑞典模式才剛剛開始,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他們正在走上一條獨特的道路,因此對自己的前路還沒有概念,反而對蘇俄能夠讓工人當家的成果感到歡欣鼓舞。

 漢森本人,出身於小店員,可以說是十分純粹的無產jie級雇工,本人也沒有受到過系統教育,僅僅是基礎教育水平,可是瑞典社會沒有蘇俄那麽固化,接近西歐工業中心,又堅持自由經濟,工業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都相當高,漢森通過努力,參與創建青年聯盟,擔任報紙主編,一步一步奠定他的社會階層。

 當漢森開始執政的時候,他已經是社會的中高層了,因此他的世界觀比較溫和,當28年他們競選失敗之後,漢森決定改革,提出要建立人民的黨,建立人民之家,表示“如果瑞典社會要成為他的公民的好家庭,就必須廢除jie級差別,發展社會照顧,實行經濟平等,以及經濟和社會的min主…”,通過提高社會福利政策,和開始講究和解、合作的方略,他們贏得了農民的支持,跟農民結盟,並且得到資產jie級的理解,於是32年,當經濟危機深重之後,他們大獲全勝,終於贏得了執政的地位。

 可漢森此時的立場,還沒有跟蘇俄站在對立面,就像英國工黨都認為他們跟蘇俄是一樣的組織,在工黨當政之後,英國才承認的蘇俄的合法地位,漢森也跟英國工黨一樣,認為蘇俄是領先的,是革命的,是進步的,直到蘇俄開始批評他們溫和的做法不革命的時候,他們才開始思考自己的道路,才開始真正的走上不同的道路。

 楊潮對這些東西其實不感冒,在他看來,無論什麽社會制度,其實最大的作用第一項永遠是穩定,更進一步則是提供社會服務,縱觀歷史,無論什麽社會,只要能維持30年的和平穩定。並且提供了全民教育這樣的社會服務,那麽30年足夠他們跟上世界平均水平。

 這一點其實中國人很早就做到了,而且是一次又一次的做到,所以歷史上往往有很多次盛世。每每都出現在一個朝代剛開始的時候,就是因為王朝新立,新的制度建立,保持了幾十年的穩定,於是自然而然的經濟繁榮。人口激增,成為盛世。

 但到了現代,中國古代統治模式,顯然已經跟不上工業化時代的要求,所以革新是必須的,至於革新成什麽樣,是學習日本還是學習美國還是學習英國還是學習德國還是學習蘇俄,在根本上其實沒什麽區別,只要解決了長期的和平穩定和工業化社會需要的受教育人口,那麽國家就能發展起來。改開就是最佳的案例,而始終無法完成義務教育的巴西和印度則是失敗的案例。

 現在的中國,已經解決了義務教育問題,而且已經堅持了十幾年,已經培養出了一代人,只要在堅持一二十年,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都是由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組成,那麽整個社會的競爭力將達到世界中級水平,精英肯定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這樣整個社會也就步入了世界一流。

 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來自內部,來自穩定。

 跟漢森友好交流之後,跟一起到來的丹麥代表也交流了一番,丹麥這個國家也跟瑞典一樣。工業化時期比較晚,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等到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化之後,他們才開始工業革命。倒不是說他們落後時代,技術是沒有國界的,英國人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早就傳入了丹麥,只是工業革命不是引入一兩種技術,而是社會經濟積累到一定程度而發生的劇烈的經濟變革,變革的唯一目的就是適應工業社會。

 一個時期,一個地區內,一般只有一個國家在進行工業革命,因為當這個國家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往往意味著該國競爭力最高,該國的生產力更強,在他們完成工業革命之前,其他國家不可能有機會,英國進行工業革命期間,導致西北歐地區英國的效率最高,人才、資本都湧向英國其他國家不可能有機會,連荷蘭這樣的資本富裕國家都不行,更何況丹麥。

 等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後,技術革命就開始向其他國家擴散,第一波是法國、德國這樣的大國,第二波才輪到丹麥、瑞典這些北歐國家。

 跟瑞典一樣,丹麥早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完成了義務教育制度,為工業革命的發生製造了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於是當工業革命到來之後,發展十分平穩、快速。

 而且這種自然而然發生的工業革命,往往是資本自動促進,因此工業化發展往往跟本國國情十分貼合,就像瑞典緊緊圍繞他們豐富的優質鐵礦資源,發展出了機械製造、造船業等產業,丹麥則根據他們良好的農業條件,工業革命集中在食品加工業和皮革製造業上面。

 丹麥地形平坦,降雨適中,因此農業發達,三分之二的農業產出用來出口,因此他們的工業就圍繞著食品加工業,是歐洲最主要的黃油(原料是牛油),豬肉,皮革,他們是歐洲最大的皮革加工中心,每年上千萬張皮革出口。

 就像鐵礦、機械製品和造船業就足以支撐瑞典這樣的小國完成工業化一樣,食品加工和皮革產業就足以支撐起丹麥的工業化。

 同樣這樣的小國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能依靠自己積累工業化資金,不可能依靠自己解決市場問題,所以往往都堅持自由貿易,所以對中國這樣有巨大市場的國家十分依賴,丹麥跟楊潮友好的交流一番後,非常歡迎中國跟丹麥貿易,歡迎中國到丹麥投資,尤其是提出了希望楊潮在丹麥開辦醫藥工業,他們認為丹麥豐富的糧食產出,正合適用來做以玉米等澱粉為原料的青霉素生產。

 楊潮滿口答應要在丹麥建設一座全歐洲最大的青霉素加工廠,用來生產滿足整個歐洲需求的青霉素,這是一個巨大的投資,至少在1000萬美元以上,因此丹麥政府十分欣喜。

 可是有人很不理解,楊潮似乎對北歐國家太過青睞,跟這些國家的合作,十分慷慨,似乎有某種喜好一樣,連張念這樣的親信都很難理解楊潮的所作所為,如果楊潮將合作的對象放在德國身上,他一點都不懷疑,可是跟瑞典、丹麥這種毫無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合作,對中國有什麽好處?

 不怪張念不理解,因為楊潮的理由,即便拿到後世,恐怕大半中國人都無法理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