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國崛起1900》第679節 重工業基地
山東人口已經到了七千萬,成為僅次於四川的第二大人口大省,而且工業發展比較早,人均收入頗高,城市化程度也最高,已經到了35%,經濟危機之前,城市化速率很高,要不是這次大危機恐怕都快到一半了。

 巨大的城市人口,這本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東北輕工業品的最重要的市場,渤海隧道通車之後,東北到山東距離縮減一千多公裡,這對於單價本就不高的東北農產品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東北正要對渤海隧道極為重視,奉天、吉林、黑龍江以及烏東和黑北五省省長全都到位。

 但不僅僅如此,另一個原因,就是東北經濟實在是不景氣。

 東北是第二大重工業基地,但是跟山東的重工業相比,卻顯得粗放了一些,他們規模龐大的鋼鐵工業,可是主要以生鐵和粗鋼為主,不像山東早就轉向造船用鋼和特種鋼鐵了。

 這種粗放式的重工業,在繁榮時期,效益還算豐厚,一旦遭遇經濟危機,抗風險能力太差,經濟危機一爆發,幾乎所有的鋼廠都開始虧損,接著就是減產和破產。

 由於經濟不景氣,導致東三省的幾個省長統統換了一茬,但誰上台接手的都是一個燙手山芋,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見到總統米青和總理楊潮之後,東三省官員一個勁的哭訴,顯然這才是他們的目的。

 而他們哭訴的也十分有道理,因為全國各地都得打了國家項目的支持,唯獨東北沒什麽動靜,就算改造舊城項目,東北得到的照顧也最少,因為發展的晚,反而方便統一規劃,加上東北富庶,所以東北的城市基礎設施本就比較好。

 而國家投資興建大西南水電項目,一舉就能讓西南三省成為電力工業重地,在江西修建粵贛運河,大運河改造工程更是能惠及從山東以南直到長江的整個江蘇,以及大半個浙江,從蘇北徐州到長江這一段,改造完成後,直接可以通行2000噸級船舶,輕松組編一萬噸的駁船沒有問題,等於是給江蘇在修建一條縱觀鐵路,還是最高標準的鐵路,而對於浙江則讓寧波海港跟運河相連,江海互動前景廣闊。

 其實東北的自然條件,地理條件都很好,自然資源豐富,耕地面積廣大,土地肥沃,同時還有渤海灣、日本海的漫長海岸線,還有沙俄時代遺留下來的工業基礎,當年楊潮除了建設山東外,東北是第二個建設的地區。

 但是劣勢很也明顯,海岸線漫長,但是每年有半年日本海方向的港口是冰封的,別說廟街的港口,就是海參崴冰封時間也長達半年。而且孤懸關外,自身幾乎就是一個封閉的經濟系統,無法跟內地聯動,發展後勁乏力。

 所以東北正要想得到更大的支持,希望國家能給他們投建大型項目。

 國家的大項目可不是胡亂砸錢,那是楊潮設計的國家整體效率提高的大局,大西南是人家有那個條件,江西水系跟廣東水系在分水嶺只有十幾公裡距離,這些都是自然條件,是老天爺給的,東北可羨慕不來。再說,東北的水運其實並不落後,他們不需要修建什麽運河,從康熙那會兒,遼河就是黃金水道,直接從營口能逆流而上到達吉林。選擇則有600公裡可通輪船的水道,通過渾河和太子河,奉天、本溪、鐵嶺、撫順和遼陽城市帶都能通過輪船直達海口,河海聯運極為通暢。

 另外黑龍江、烏蘇裡江的通航條件也都比較優良,只有冰封是無法解決的,因此水運也不是東北正要爭取的,他們爭取的是類似山西那種火電項目。他們認為東北煤礦資源豐富,也有條件發展火電。至於水電,東北雖然有遼河等大型河流,可是水電開發條件卻不好,第一是平原落差太小,無法攔河建壩,第二是每年都有封凍季節,對電力供應要求穩定的特點不符合,所以東北水利建設最合理的是防洪和灌溉,沒有發展水電的條件。

 東北的煤炭資源倒是可以建設火電,可問題是買給誰?距離上距離關內太遠,不如山西位於中部,方便向周邊省份送電。因此東北火電應該立足自給自足,就像他們的地理位置一樣,自成一體。

 “東北人口現在還不到1億吧?”

 楊潮歎道。

 東北人口高峰期已經超過了1億,可是大都是移民,經濟危機爆發後,大量移民都遷回老家去了。

 “東北目前的經濟,除了奉天周邊的重工業地帶外,其他城市主要以輕工業,尤其是食品工業為主,我沒說錯吧?”

 楊潮又問道。

 東北的自然條件,農業發展條件太優良了,因此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這種條件太適合發展食品工業了。所以食品加工業極為發達,大連經濟危機之前有榨油廠100家,安東這方都有30家,資本額以千萬計算,每年東北豆油出口100萬噸。哈爾濱的麵粉廠有30多家,整個東北更是多達300家以上,東北麵粉供應了北方大城市三分之一人口的口糧。

 而且東北有利的一點是,不是某一個城市發達,而是整體發展都不錯。

 作為經濟中心的奉天,經濟體系比較完善,火柴、釀酒、食品、飲料、服裝、製革、機械、肥皂、蠟燭、印刷、煙草、建材、造紙、電力等工業都有。

 單像安東這種小城市甚至小縣城,都有自己專營的產業,比如安東有絲廠50多家,機器設備1萬多台。西豐縣這種縣城也有絲廠40多家,機器設備5000多台。蓋平、海城各有絲廠12家,機器9000台。營口的織布廠有近百家,還有織襪、織帶、毛巾等等工廠。

 以奉天為中心,發展出了不少專業分工的工業城市,比如哈爾濱的麵粉和榨油兩個產業佔哈爾濱工業總產值的80%;大連榨油業佔當地工業的90%;長春的麵粉工業佔總工業產值的75%;齊齊哈爾的釀酒業佔總工業產值的42%。

 可以說東北的輕重工業搭配均衡,工業化全面發展,工業格局相對健康。

 “現在消費市場已經開始恢復,我相信東北經濟很快就會恢復的。”

 楊潮對東北經濟發展抱有信心,因為消費市場不是在恢復,而是楊潮擔心的都在壓製,生怕引起通貨膨脹,在各種調控之下,依然在慢慢恢復,一年之內就能恢復到經濟危機之前的狀態,畢竟日薪不是白白提高的,那時候就是東北經濟發展的大風口。

 但是看到東北正要失望的神色,楊潮突然心中一動,美國政治是資本家和平民,是經濟勢力和政治勢力在相互博弈和妥協中發展前進,中國政治卻更多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如果地方不能從中央得到實惠的時候,很難說不會出現離心力,挑戰大一統原則,割據還不至於,但在各種政策上,消極抵製,甚至對抗,卻不是不可能。

 出於政治考慮,也不能在這個艱苦的時刻,中央忽視地方訴求。

 想到這裡,楊潮看了看米青。

 “大總統,您看是不是這樣,東北經濟確實遇到了暫時的困難。我們也不能袖手旁觀。中央免除東北工業企業三分之一稅收,用來鼓勵他們更新設備增強競爭力。”

 米青很聰明,立刻領會了楊潮的意思,點了點頭。

 “就這樣辦吧。”

 東北政要這才露出喜色。

 這些年隨著中央權力加強,主要是在潘遜手中將中央稅收比例提高到了跟地方對半的程度,過程充滿了博弈色彩,利用中西部貧窮省份的支持,在國會驚現的通過了這樣的稅收分配比例。

 說起來很怪,在平穩的社會,越是落後的地方,就越是支持中央增加權力,越是富裕的地方,越是希望中央少干涉,原因很簡單,窮地方更依賴中央的支持,如果沒有中央的財政傾斜,中西部地區有一大半省份現在都不可能完成義務教育。

 楊潮接著又道:“當然,你們也不能完全指望中央,你們地方政府也要拿出相應的減稅政策,我建議你們也免除三分之一的稅收。當然這些減免的稅收是作為專項資金的,必須讓企業拿出更新設備的票據來核實才能抵稅。如果東北工業都能更新了設備,目前的困局,自然迎刃而解。”

 楊潮的目的當然不止是經濟上的, 還有其他更深層次的考量,東北的工業體系很齊全,如果能將整體設備都更新一遍,競爭力就能提高一個層次,尤其是重工業整體實力的提升,那意味著綜合國力的強大。

 後世只看到納粹上台後德國經濟飛速發展,卻沒有考慮到這個發展的基礎在哪裡。

 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長達十年時間,最多只有三四年正常發展,那是在道威斯計劃的支持下的短期繁榮,很快就又遇到了經濟危機,經濟立刻就被打回了圓形。

 但是別人忽視了,正是這四年時間,讓德國重工業整體完成了設備更換,可以說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德國的機器設備相比英法更新,更有效率。

 納粹上台之後,德國才能順利的開始進行軍事準備,如果沒有道威斯計劃的普遍,德國工業設備普遍還是一站之前的水平,恐怕無論納粹多麽毒菜,也不可能調動起足夠的技術力量。

 如果在二戰之前,能讓東北工業整體完成設備更新,那對二戰之中發戰爭財也好,武力介入也好,都是一個堅強的支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