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國崛起1900》第88節 運營儀式
  第八十八節運營儀式  “詹兄,記者來了多少?”

  跟隨詹天佑一起來到福建會館。

  楊潮立刻問道。

  “來了一百二十三個人,天津的記者三十,上海的有八十二人,廣州的九個人,還有兩個香港來的。”

  詹天佑是工程師,數據上總是一絲不苟。

  “都安頓好了?住在哪裡?”

  “都在順德飯店。”

  記者們的食宿、路費楊潮全包了,而且還打算給沒人發個五十兩的紅包,大報記者給一百兩。

  不過詹天佑這些工程師就住不下了,只能委屈他們借住在福建會館中。

  “儀式籌辦的如何了?”

  “已經妥當。其實不必如此鋪張!”

  詹天佑對楊潮要大辦開工典禮一事,頗為想不通,為了這次開工典禮,就花去了二十多萬兩銀子,這完全沒有必要。

  楊潮笑道:“你不懂,這條路不是一般的鐵路。我早就說過,他是一條爭氣路。值此列強欺辱,國家淪喪之時,我中國人太需要提一口氣了。”

  “不過說到底,鐵路也是產業,日後的運營才是重點。你們應該能應付了吧。”

  對於這些表面工作,楊潮認為很重要,但是核心的實際卻更重要。

  詹天佑道:“大人放心,吾等已然辦妥,決不讓洋人看笑話。”

  其實六月份鐵路已經竣工,當時詹天佑將施工隊伍分為四隊同時施工,速度奇快,比膠濟鐵路更先到濟南,應該說是贏了德國人一籌,但是德國人十分不服氣,其他洋人也紛紛發表意見,質疑中國的鐵路質量,質疑中國人的運營能力,說就算修好了,也不會運營管理。

  法國人後來修正太鐵路,當收回所有貸款後,依然不肯還給中國,他們的理由就是,中國人管理不了。洋人的這種論調,就好像後世說中國人無法管理好香港一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種族主義偏見。

  不過中國的管理能力確實很弱,詹天佑他們這些人其實也沒有太多的運營經驗,修鐵路他們可以,但是運營管理上只能摸索著來了,於是從六月一直到現在,半年時間都在不斷的招募工人,培訓,試車,進行各種演習。

  現在詹天佑有信心讓這條鐵路良好的運營下去。

  十五日,順德飯店大廳之中,張燈結彩,掛著巨大的橫幅,上面寫著:恭賀煙濟鐵路順利開工運營,大吉大利!

  詹天佑等三十幾個工程師穿著長衫,掩飾不住一種喜悅,站在橫幅下面。

  他們對面則是一個個華洋記著,鎂光燈不斷的閃亮。

  “現在記者問答時間,各位請坐,有問題請舉手。”

  拍完照,楊潮招呼記著和工程師們坐下。

  剛說完話,就立刻有一個記著舉起手來。

  “我想請問楊大人,聽說在施工中死了很多人,都被就地邁進了鐵路路基中,有人傳言說每一根枕木下都躺著一個無辜的靈魂。”

  這是一個法國記著,還是一個女記者,用悲憫的口吻說著,似乎十分痛心。

  楊潮笑道:“這位美麗的小姐,這個問題本不用我來回答的,但是我還是要說,釋放出這樣傳言的人,肯定是別有用心。煙濟鐵路確實有傷亡,不過所有傷亡數字都有統計,我們也對不幸犧牲的工人家屬做了賠償。並且盡我們的一切努力,不讓死者家人生計無著。並且我們已經修造了紀念碑,就樹立在各個火車站,如果有興趣,你們可以去看看。

我要說的是,這條鐵路是中國人修的,中國的鐵路,我們不可能讓自己的工人屍骨不存。我們不會像某些國家那樣,對待為他們做出了貢獻的華工以卑劣的態度。”  很顯然楊潮在指桑罵槐呢,罵的是美國人,是排華最為嚴重,在中國還最裝模作樣的美國政府。美國的太平洋鐵路的枕木下,躺著無數中國華工的亡魂,他們流落他鄉,連屍體都不能歸葬祖墳。得到的,確實美國人的忘恩負義。

  女記者拿筆刷刷刷的寫著,不住的點頭。

  “下一個!”

  楊潮喊道。

  “一直有人說中國人解決不了管理鐵路的問題,我聽說你們的管理人員中基本沒有運營經驗。我不認為你們這是一個理智的態度,一個洋人管理人員都不聘請,我認為是不明智的。在科學面前,有時候無謂的自尊心,並不可取。”

  一個中年洋人記者問到。

  楊潮示意詹天佑解答。

  詹天佑點點頭:“本人是煙濟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本人負責建起這座鐵路,也將負責經營她,至於沒有管理經驗的說法,我承認我們的團隊此前沒有獨立負責過鐵路運營事務。但是我想說一句,我們也沒建鐵路,但我們建成了,我們沒有運營經驗,我們也一定能夠勝任管理經營工作。”

  詹天佑說的挺不錯,楊潮點了點頭:“下一個。”

  接下來一連幾人都是華人記者,他們更關心的鐵路修建的過程,遇到的困難等等。

  華人的提問就好回答多了,詹天佑他們專業的解答,也讓記者很滿意。

  “恭喜你們,你們創造了一個奇跡。”

  又一個洋人中年記者提問,他先是很禮貌的恭喜一番,接著就提出一個專業且尖銳的問題。

  “很抱歉,你們的鐵路一運營,就要面對著膠濟鐵路的競爭,對此我本人很難樂觀的看到這條鐵路的前途。而且我一直認為,這條鐵路本身就是多余的,山東不需要兩條鐵路。”

  這是一個德國記著,從青島來的,今天一早才到。

  看到詹天佑有些為難,其實詹天佑自己都對這個問題沒有信心,膠濟鐵路問題,確實是一個死結,德國人壟斷了沿途礦產,幾乎就壟斷了大宗貨物的運輸。

  看到詹天佑不知怎麽回答,楊潮笑著接了過來:“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我想德國人肯定不會這麽想。山東無論人口還是土地,跟德國人也差不了多少,德國的鐵路是歐洲第一,加起來超過一萬公裡。他們修了那麽多條鐵路,也不擔心經營問題,而整個山東目前才只有兩條鐵路,我認為這位先生的顧慮完全是多余的。我認為不但不用擔心鐵路經營的問題,反而要擔心鐵路的負載太重,我們都已經在規劃複線的建設問題了。”

  記者連忙快寫,同時搶問了一個問題:“修建複線,這是您的認真態度嗎?”

  “當然!”

  楊潮飛快的回答。

  然後道:“下一個。”

  記者提問雖然發生了一些不愉快,比如有些洋人記者不友好,很傲慢等等,但是提問結束之後辦的酒會上,楊潮還是很友好的跟他們聊天,最後這些記者對楊潮的評價是,跟一般中國人不同,十分自信,且樂觀。

  記者會後,還有大量的華洋商上門來恭賀,送禮就送了一萬多兩銀子。

  張謇結束之後,當天傍晚就趕回去了,而楊潮卻要在煙台多待一天,他要跟兩個客人會面。

  來自上海的大隆機器廠和發昌機器廠的東家,嚴裕棠和方舉讚二人。

  這兩人都沒有官方背景,是典型的民族資本家,在上海的紅海中殺出來的。

  嚴裕棠十九歲就去了上海,在洋行中做過事,後來在鐵廠當跑街,去年跟人合夥開了一家機器廠,專門維修紡織機。

  方舉讚的資歷比嚴裕棠老多了,1866年他就與人合夥在上海創辦了發昌機器廠,起先只是打鐵作坊,接一些外國人船塢的配件活,很快就開始使用機床,十年後就仿製了小火輪,並且開始仿製機床,但是這些業務都沒有開拓出來,主營依然是幫洋人修理輪船。

  楊潮找這兩人來,是希望他們能夠仿製紡織機、紡紗機等機器,表示他們仿製出多少,楊潮就要多少,張謇的紗廠需求無限,而且楊潮打算勸說張謇往上遊開拓, 紡紗跟織布結合起來經營。

  嚴裕棠的機器廠雖小,但是卻有修理紡織機的經驗,方舉讚雖然沒有生產過紡織機,但是卻擁有兩百多個技術工人,都是能夠熟練使用機床的技術工人,這是最寶貴的財富。

  楊潮相信,這個時代的機器並不複雜,只要有市場,他們還是能夠仿造出來的,畢竟二十多年前發昌機器廠就已經仿造過小火輪了,說明他們的技術能力是有的,只是產品質量比不過洋人而沒有市場罷了。

  楊潮打算給他們創在一個市場,把機器製造業培養起來,培養一大批技術工人出來。

  張謇經營輕工業是很成功的,但是一直購買洋機器,這沒有什麽意義,在楊潮看來,輕工業最大的貢獻,第一是解決就業問題,第二是積累工業化資本,第三正是給重工業提供一個市場。

  所以楊潮願意承擔發昌機器廠這樣的小工廠早期不夠優良的產品,給他們提供一個試錯的機會和成長的環境。

  跟兩人交談了半天時間,兩人都對楊潮的保證十分滿意,立刻簽訂合同。

  楊潮告訴他們,可以向他們提供優惠貸款,邀請他們到東營附近投建機器廠,專門製造紡織機、紡紗機,並且承諾,他們仿造出來的機器,只要不是比洋人機器差太遠,就全部收購,而且是按照洋人的價格收購。

  定下來這兩筆生意之後,楊潮第二天才返回東營,趕在紗廠開工儀式之前趕回去了。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