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國崛起1900》第213節 投資狂潮
  1913年上半年,在100億投資拉動下,超過300億規模的德國資本湧入山東、東三省地區,給山東的工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鋼鐵、建材、機器製造業得到了怎麽吃都吃不下的訂單。

  這兩年山東的水泥行業也發展起來了,雖然楊潮不是很喜歡,但是有人投資也不可能阻止,水泥行業,其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汙染還很高,但是投資小,見效快。

  很多懂技術的家夥,都開始涉足這個行業,稍微找個幾萬兩銀子,弄個小廠子運轉起來,很快就能收回投資,接著擴大規模,連年翻番的增長,現在已經生產的水泥廠多達三百家,但是新建的就有一千家,今年水泥生產量打到了一百萬噸,兩年後將達到一千萬噸。

  山東還是很有發展水泥行業的條件的,水泥的原料基本上就是石灰石、粘土、鐵礦粉,這些山東都不缺,發電廠、鋼廠燃燒的煤渣就是最好的原材料,還十分的便宜,因此作為中國現在的鋼鐵工業中心、發電量最大的省份,又常年瘋狂投資拉動發展,新建工廠不斷的增加,水泥行業的利潤刺激下,這樣發展也就不足為奇了。

  即便如此,每年依然要進口不少水泥,讓日本人分享了不少利益,因此楊潮雖然沒有鼓勵,但是也沒有限制,只是覺得目前的生產還太過粗放,太多小企業效益不高,打算等生產力差不多的時候,就鼓勵兼並重組,規模化經營。

  其實水泥行業不過是一個小插曲,像這樣野蠻生長的行業,山東還有很多。

  比如電力行業,不同的是,電力行業幾乎都是楊潮投建的。

  五年前楊潮就計劃修建電廠,當時的規劃是東營、煙台、青島這樣的工業中心地區,要修建15萬千瓦裝機容量的電廠。其他府城也要修建5萬千萬的發電廠,這些電廠基本上都完成了發電生產。這讓山東的裝機容量達到了驚人的90萬千瓦,只是即便是今年這些電廠依然遠超電力消耗,去年一年隻生產了16億度電。機組遠遠達不到飽和運轉。

  但是這個規模卻是十分驚人的,要知道這個時代,各國電力生產規模都不算大,各電力大國排名,美國247.52億度。德國74億度,英國24億度,意大利18億度,法國14.8億度,瑞典12億度,日本11.44億度,西班牙4.6億度。楊潮僅僅山東的電力就比法國還多,拍在意大利之後,位居第五名。不過中國其他地區的電力產量只有區區0.46億度,發展可謂極不平衡。

  盡管電廠發展速度超前。但是楊潮依然在建發電廠,這就是投資拉動。

  不過新建的發電廠,采用的技術已經不是這個時代的技術了,而是給西門子、美國通用下了研發5萬千瓦容量的機組,誰先研發出來,就讓誰建下一代電廠。此前楊潮的電廠,使用的機組五花八門,最小的5000千瓦,最大的1萬千瓦容量,相比後世動輒百萬的機組。實在是太落後了。

  現在山東電廠基本上都是西門子和通用建設的,他們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楊潮發去了訂單之後,兩家紛紛組織技術人員開始研發。都在爭搶下一代電廠訂單,他們不得不爭,因為楊潮現在明顯打算將山東模式搬到東北去,誰都知道東北比山東大的多,那意味著電廠也將更多,誰能研發出下一代機組。意味著誰將掌握先機。

  都不用楊潮要求,這兩家商業企業的研發團隊中,不約而同都雇傭了很多華人工程師,這將讓楊潮獲得最先進的電力設備,並且獲得最先進的研發經驗。

  發電機只是電力行業的基礎,這個時代正式電力大發展時期,不需要多麽強大的團隊,有時候只是一個人的靈感一現就能出現新的產品,比如收音機等,山東已經有創業團隊在搞收音機了,他們建立了一個廣播電台,目前已經銷售出了五百多台收音機。

  這也是一個留學生團隊搞的,他們早早就提交了計劃書,但是楊潮一直沒有批準,最後他們自己籌集了一萬兩銀子,手工加工收音機出售,這次楊潮給了一筆十萬兩的風險投資,讓他們建立規模化工廠,並且繼續研發新型收音機,但是經營管理楊潮不干涉。

  像這種自己創業的例子不勝枚舉,當然還是以低級技術為主,比如有的技術工人不願意在工廠乾,出來自己買了些舊機床,開辦修造廠的,鑄鐵工廠的等等,但是規模普遍不大,靠接一些散活經營。

  但是在楊潮發出了號召富強黨成員投資創業後,一大批早就按捺不住的留洋人員行動起來了,這些人可跟那些學徒出身的技術人員不一樣,他們起點一開始就很高,除了有楊潮給的啟動資金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相當可怕的人脈。

  以富強黨組織為紐帶,山東大大小小近千家華洋工廠中,都有富強黨的成員,而且那些留洋的很多都在企業中擔任中層管理者,技術骨乾更是無數,因此富強黨成員創業的話,就很容易得到這些洋人工廠的同志幫助。

  如果是一個普通技術員,他只能買舊機床接零活,慢慢發展積累,就好像發昌機器廠當年一樣。

  但是一個富強黨成員創業,第一他們有詳細的創業計劃,也有比較國際的眼光,瞄準的都是國際新技術,或者國外有的,中國沒有的產品,因此往往都是填補空白性質的,意義上就不一樣。

  第二,創業方式更不一樣,超乎想象的人脈,讓他們可以得到已經形成體系的山東工業群體支持,比如一家新成立的縫紉機廠,他們山寨了美國產品,然後將零件拆散開來,稍微更改一下設計,就當成自己的產品,將圖紙分散給一些德國機器廠,讓他們幫忙加工零件,他們暫時隻負責組裝。

  如果是一般的技術工人那麽只能到一家家大公司找零活乾,就算他們也打算搞產品,讓那些大公司幫他們生產零件,在訂單稀少的情況下,人家根本就不接受,因為不劃算,而這些留學生則會得到同志和同學的幫助,等於直接就利用了整個山東的工業體系,可以直接就以較高的起點開始,如同當年西門子不建廠房就開始盈利的高明經營一樣。

  看到這些留學生如此聰明,楊潮還是很滿意的,至於他們山寨、抄襲,楊潮默認了,我天朝法律中可沒有專利法啊,而且他們不是也做了改進嗎,這是新一代產品!

  楊潮以前以自己的計劃來推動工業化,著力的都是大型、新型工業企業,但是只能涵蓋到大行業,像縫紉機這樣的單個產品,楊潮就顧及不到了,這些留學生加入創業後,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倒是填補了這些空白。

  在楊潮鼓勵下,幾個月時間內,就有上千份投資計劃被批準。

  以這種自主投資,外加楊潮引進的大型鋼鐵、重型機械等項目,山東的第三波投資熱潮掀起了,力度比以往更狂暴,這可是以100億馬克撬動的300億馬克的投資,超過兩千個大型項目,規模堪比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甚至還要更大,一旦全部投產之後,工業總規模將超過法國,甚至英國,僅次於美德兩國,位列世界第三。

  這個統計數據可不是楊潮提出的,而是李富安統計出來的,並且發布在了富強報上,這種數據化的東西,有明確的指向性,效果很好,一下子就讓對工業化熱情極高的富強黨人十分受鼓勵。

  想到這個主意的,可不是楊潮,楊潮沒有精力關心那些旁枝末節,是一個德國留學生提出的,這個留學生是學習數理統計的,而且他還對心理學感興趣,在德國選修了心理學,得到了數學和心理學雙學位。

  此人腦子也很零活,在德國的時候,他已經是支部書記了,回國之後加入了王求的宣傳部,是宣傳部的骨乾。

  王求忙著乾企業,無心黨務,倒是此人找到了施展所長的機會,他白天在煙台鋼鐵廠做會計,晚上就忙著做各種宣傳策劃。

  由於心理學的知識,他倒是摸索出來不少引導輿論的方式方法,比如他發現,當需要大規模宣傳某種觀點的時候,或者跟炮哥他們在報紙上論戰的時候,其實不需要花錢在所有的大報紙上買版面,只需要買其中三分之一的報紙,其他報紙一定會自己跟進報道,只要三分之一報紙,就能引導輿論。

  他的這個發現,讓宣傳部節省了七成的經費!

  所以在王求越來越荒廢黨務的時候,楊潮任命他作為宣傳部長了。

  不過王求倒也不是不務正業,因為王求的企業終於活了,而且茁壯成長起來,楊潮這次的工業計劃中,打算將他的企業列為行業龍頭企業,加以扶持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