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國崛起1900》第154節 風必摧之
&&&&為什麽有人罵朝廷,不完全是因為朝廷在這次救災中不給力。▼●.ww. ◆

 &&&&原本的歷史上,是慈禧當政,說句良心話他們對救災還是很上心的,未必是出於關心民眾,而是害怕激起民變,但是清廷的組織力實在是太差勁了,四百萬人遭災而已,竟然都救不過來,最後餓死了二十多萬。

 &&&&現在有楊潮這幾年培養出來的鐵路公司、富強黨的組織能力,倒是救了過來,可那是楊潮救的,朝廷還是被人苛責,但僅是苛責也就罷了,畢竟楊潮也是代表朝廷的,因此也就是反朝廷的報紙牢騷。

 &&&&但是9月底的時候,清廷做了一件讓人很難接受的時候,“日本以水災來告,輸江、皖、浙、鄂諸省米糧六十萬石濟之”,這次中國遭災,日本人也沒有幸免,日本去年就生了大范圍的災害,去年清廷“頒帑十萬助賑日本災”,可是去年並沒有引起特別的反對,畢竟只是給錢,可今年卻直接給米,而且是抽調兩江地區的大米,而兩江正在遭災呢。

 &&&&此舉讓不停從國外采購糧食的楊潮都感到有些憤怒,中國的領袖們啊,什麽時候能真正的顧忌一下老百姓的生命,為了領袖的面子問題,一次一次的將百姓維系生命的糧食送給國外,哪怕是宣傳為為了還債,可是為了還債,把自己百姓餓死這種事,真的是一個“人”能做出來的嗎?

 &&&&如果不是靠著強權,這種無恥的政府,哪怕你宣傳的多麽好,也早該被老百姓推翻了,因為你剝奪了老百姓作為一個‘人’最起碼的生存權,你可以剝奪他們的政治權利,甚至剝奪他們的生育權利,但是你不能剝奪他們的生存權啊,當一個人的生存權被剝奪的時候,他拿起武器那就不是造反。◆ ◆那是有完全的合法性的。

 &&&&老百姓的心是雪亮的,所以報紙上謾罵、諷刺,一時間更是讓朝廷感到難以接受,尤其是康梁二人。他們才剛剛站到台面上,他們認為救濟日本,是展現國際形象的手段,可沒想到受到這麽大的苛難,而楊潮的風頭早就過了他們。威脅到了他們。

 &&&&於是他們做出了一個決定!

 &&&&十月,當災民數字上升到五百萬的時候,救災也到了尾聲。

 &&&&一個人一天的吃喝至少也得三十個銅錢,一千五百銅錢值一兩銀子,五百萬人一天就是十萬兩銀子,連續一個月下來,其實也不過三百萬兩而已。

 &&&&一個月三百萬兩銀子,朝廷也不是負擔不起,只是他們沒有楊潮這種組織和動員能力,於是當一切步入正軌之後。皇帝突然傳來了旨意:調楊潮入京升任協理大臣。

 &&&&很顯然康梁集團,乃至載灃本人,都感到把楊潮放在地方上實在不放心。 ◆

 &&&&而且康梁現在地位已經穩固,除了一個總理大臣張之洞壓著,可謂把持了大半朝政。

 &&&&雖然在尚書級別,只有康梁兩個人,但是卻安插了大量的侍郎級別的官員在六部中。

 &&&&另外,還拉攏大批心向維新的官員,不得不說當然他們維新失敗,可是收獲了號召力。登高一呼可謂應者群集。

 &&&&康梁能夠上台,本身就是楊潮帶來的影響,原本的歷史上,即使慈禧死了。他們依然流亡在外,載灃當了攝政王依然不用他們,那是因為慈禧雖然死了,但是卻在八國聯軍之後,依舊當政了將近十年,培植的黨羽無數。載灃也不敢啟用慈禧欽定的罪臣康梁。

 &&&&但是由於楊潮的原因,慈禧和光緒暴斃,載灃是在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妥協下上台的,根本就不用顧慮慈禧的問題,而且當初鼓動慈禧跟八國聯軍開戰的一大幫子八旗顯貴不是跟慈禧一起死了,就是在後來的清算中,在洋人的威逼下張之洞等人大刀闊斧的給拿下了。

 &&&&因此載灃不會對慈禧舊政有多少顧忌,反而屢屢憂心洋務派專權,而頑固派的思想,對載灃這樣的新一代八旗子弟來講,實在是接受不了,因此他還得啟用新派人物,康梁其實是他在洋務派之外,不得已的選擇。■.ww. ●

 &&&&有載灃在背後支持,當政這一年以來,康梁集團地位穩定下來,拉攏到了足夠的盟友,因此對楊潮的需求就不高了。

 &&&&以前讓楊潮留在山東,那是為了讓楊潮掌握軍隊,對抗洋務派的壓力,康梁還怕在他們地位沒有穩固之前,就被掌握軍權的洋務派給算計呢,這一年多來洋務派非常老實,一切爭鬥都是在合理的范圍內,洋務派的北洋大軍也都分散到了關外,直隸只有一鎮新軍,而朝廷手裡的八旗新軍卻有四鎮,怎麽看自己都佔優。

 &&&&而楊潮又跳的太歡,這一年多來,在山東又是引進外資,又是修鐵路,最關鍵是培植黨羽,救災中他們的富強黨上躥下跳,博取了大大的名聲。

 &&&&出於防范於未然也好,出於未雨綢繆也好,康梁和皇帝都覺得,把楊潮放在地方不妥,權力太大了。

 &&&&其實何止是楊潮,所有的地方督撫權力都太大了,一個個都擁有財權、政權甚至軍權,把這一個個督撫看成一個小國家都沒有不合適的。

 &&&&康梁集團進入朝堂之後,處於拉攏地方的目的,一開始還大大讓渡了稅收分配給地方,變相的增強了地方的財政力量,地方督撫比之前更強大。

 &&&&因此約束地方權力,將權力收歸朝廷,這一點上康梁集團跟皇族非常契合,康梁也已經開始在著手準備了,他們選擇的方式是立憲。 ●

 &&&&洋務派也折騰了幾年立憲,派出了考察人員,但是最終卻都跟皇族勢力無法達成一致,延宕至今,康梁集團上台後,他們也打著立憲的旗號,而且推翻了洋務派做的那些準備,因為那是洋務派的立憲,不是他們的政績。

 &&&&康梁重起爐灶另開張,也派出考察團隊,考察了一圈,上次載振他們做飛艇出去,就有這個使命,這些都是花架子,洋務派的憲法條紋都出來了,無非就是照抄日本憲法罷了。

 &&&&縱觀全球,也就是日本憲法皇帝權力最大,而且所有人都認為,中日同文同種,國情近似,最值得借鑒。

 &&&&但就是這個日本憲法,皇族也不是很滿意,康梁集團也因此產生了衝突。

 &&&&“要想立憲,需先改組內閣,為立憲做準備!”

 &&&&康梁集團最近在推動改組內閣事宜,顯然他們對權力被張之洞的洋務派瓜分,甚至隱隱比他們勢力更大,還是不滿意的,想通過改組內閣,將這些人排擠出去。

 &&&&朝儀好幾次,議會討論好多回,但是意見都很難統一,議會是空架子,其實就是地方督撫的傳聲筒。

 &&&&其實大家不同意的不是改組內閣,而是誰進入內閣,載灃跟康有為這個禮部尚書劃拉了一通,搞出了一個以皇族為主的內閣,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康有為、楊潮為協理大臣,下設外務部、學部、民政部、度支部、6軍部、海軍部、法部、農工商部、郵傳部、理藩部十部,以梁啟、世鐸、溥倫、載澤、載濤、載洵、紹昌、載振、盛宣懷、壽耆分任各部大臣。

 &&&&這份名單中有什麽問題?

 &&&&連皇族過多都不算問題,問題是沒有了張之洞的位置!

 &&&&張之洞去哪裡了?

 &&&&康有為正在力勸張之洞讓出內閣總理,他忽悠張之洞讓他去當議會議長,告訴張之洞,在國外議長可是除了君主、正副總理的第四把手。

 &&&&張之洞雖然沒有李鴻章那麽奸猾,沒有袁世凱那麽陰險,但是他可不是笨蛋,康保皇這一套豈能把他忽悠了,自己好好的內閣總理當著,重權在握,怎麽可能放棄。

 &&&&別說張之洞不答應,梁啟都不答應。

 &&&&梁啟雖然是康有為的得意弟子,但是卻有自己的主見,他在這個問題上跟康有為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梁啟堅持康有為曾經提到過的‘保中國不保大清’的思想,當年跟光緒玩就是要削弱皇族權力,讓四民平等,尤其要取消滿蒙特權,讓旗漢一體,可誰知道康有為去了一趟歐洲,回來後就成了堅定的皇權支持者。

 &&&&康有為考察了德法兩國政治歷史文化之後,寫了一篇《法國創興沿革》,認為法國與德國兩國之創同時,而強弱異形於後,這主要是看君權是否能夠集中而決定的, 康有為認為德國之所以打敗法國強大至此,乃是因為德國皇帝權力大,法國要麽沒有皇帝,要麽皇帝權力不夠。而在拿破侖時期,法國人可是把德國人揍的很慘。

 &&&&綜合歷史,康有為認定,皇權國家更能夠集中國力,會更加強大。

 &&&&所以康有為越支持皇權。

 &&&&這個內閣名單的擬定,梁啟之所以不滿,除了絕大多數都是皇族和宗室外,還有皇帝裁定名單的程序。

 &&&&梁啟以日本為例子,認為伊藤博文主持了憲政後,日本二十多年來就沒有出現過一個皇族成員進入內閣,梁啟認為讓皇族進入內閣不符合憲政精神,皇族應該避嫌才對。

 &&&&同時梁啟認為,皇帝也沒有權力裁定內閣,沒有能力任命和解散內閣,皇帝只是一個象征而已。

 &&&&顯然康梁在實君製和虛君製的原則性問題行,生了難以妥協的意見,誰也說不服誰,內部不和也是康梁憲法遲遲無法出台的原因之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