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國崛起1900》第465節 遷都南京
如果說二戰前那一年最重要,甚至影響到二戰的發生,楊潮認為絕對是今年。

 今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德國經濟崩潰,道威斯計劃出台,同時將德日兩個戰爭策源地給逼到了戰爭的道路上。

 日本人計劃用30億美元進行重建只能是妄想,很快他們的計劃就破產了,東京都繼續戒嚴,禁止流民進入這座城市,不但是怕發生意外,還是防止霍亂的流行。

 大災之後有大疫,這是老祖宗總結出的道理,日本人也無法避免。

 這種病目前也沒有可靠的治療方式,中醫治療有刮痧、和中藥湯劑,西醫直接就是放血療法,殺死的人恐怕比治好的更多。

 日本人只能選擇中醫,一份份中藥訂單讓中國、朝鮮的藥材商對日本人的大災充滿了感激,甚至連法國人都分了一杯羹,在越南到處搜刮中藥材。

 日本人大批量的采購讓附子、人參,乾薑,甘草,白術等藥材價格大漲,因為這些藥材是治療霍亂的藥方中重要的藥材,尤其是附子被認為是“回陽救逆第一品”必不可少,而且只在中國的四川、湖南等地出產,一時間價格猛漲到了人參級別,而人參和白術則是比較稀少的藥材,本來價格就高,現在更是上漲了一半以上。

 算下來救治一個人至少得50美元以上,而日本患病的是以10萬計的,500萬美元的藥費就出去了。加上傷病員的醫療設施,隔離需要的額外人力資源,付出的成本更是數倍的提高。而這些比藥品更不能少,防止患病的人崩潰暴亂,對日本政府來說。甚至比救治他們都要緊。

 日本必須撥出1億美元用於對抗霍亂的專項資金,無形中又增加了重建費用。

 同時兩百多萬人的家園被毀,經濟拉遠斷絕,等於是兩百多萬張嘴,日本人要養活這些人,哪怕日本人吃的再少又得拿出額外的資金幫助他們。

 同時日本人還要面對工業中心被摧毀。可以預計的長達數年甚至十年以上的經濟蕭條,日本人的未來是迷茫的。

 所以盡管世界各國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國更是展現了一個負責人的大國的氣度,可是日本人的心理依然消沉,自殺率大幅提高。

 日本地震救援工作效率很高,最終沒有發生讓人擔心的動亂現象,說到底這是一個服從性驚人的民族,在政府盡力救援的情況下,日本民族耐心的等待著。哪怕不斷的有人因為疾病而死,他們也默默的忍受了。

 這更讓楊潮對日本這個民族充滿了忌憚,後世的美帝之所以始終在日本建立軍事基地,可不僅僅是針對中國的,中國也從來不反對美國在日本駐軍,倒是對美國在韓國駐軍頗有微詞,原因很簡單,就是防范這個民族重新站起來的。

 在日本人的忍耐下。救援工作有條不紊,在年底的時候。就給日本災民配齊了帳篷和應有的棉被等飽暖用品,楊潮帶領中國救災團隊在前方收獲了一片讚譽,上海和東營的紡織企業則賺的盆滿缽滿,兩百萬人的棉衣、棉被和帳篷,這是一個上億兩的大市場。

 朝鮮人通過賣木頭也賺了一大筆錢,建築、鐵路等等的需求。這同樣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朝鮮可以通過這一次機遇,大大提高他們的木材工業。

 這時候楊潮在報紙上大肆歌頌救災的成績,宣稱通過他們的努力,兩百多萬日本災民。將能過一個溫暖的冬季。

 同時楊潮也回國了,將救災工作轉交給了馬騰飛,他在這裡就是一個象征意義,賺夠形象分後就該撤場了,沒必要一直待在日本給日本人服務。

 年後中國首都就要搬遷到南京了,這種盛世楊潮自然是要捧場的。

 遷都南京,是楊潮五年以前提出的,經過米青四年執政,在社會上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到潘訓手裡時機已經成熟了。

 各路專家已經將各種利弊分析的清清楚楚,遷都南京的好處太多了,直接將首都搬遷到長江流域,將促進長江流域的經濟,同時首都在經濟重心位置,更有利於首都所需的各種物資供給,會大大降低不必要的消耗。

 還有認為南方的人口已經比北方多了很多,搬遷首都到這裡更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總之一句話,遷都南京好處多多。

 背後自然有政治勢力的推動,南方人普遍歡迎都城南遷,這意味著南方地位的上升,也意味著幾千年北方左右南方的政治態勢的終結。

 潘訓選擇遷都,肯定也是出於政治考慮,第一明年就要大選,江南地區是最大的票倉,如果遷都南京,顯然原本的江南省,現在的安徽、江蘇和江西三省肯定會支持他,第二由於將載灃趕出了紫禁城,北京城幾十萬滿人後裔對他的印象很差,用直隸省來換江南的支持,這個買賣很劃算。

 更何況還有更多的南方省份會堅定的支持他,比如長江流域的四川、湖廣都是大票倉,遷都也是討好他們,有長江流域省份的支持,他基本上可以保證連任了。

 當然遷都動議是楊潮最初提出的,楊潮的考量就單純了一些,政治考量上也有,就是穩定南方,南方清末以來一直是中國動亂的源頭,代替了西北地區,因此遷都這裡是有必要的,但主要還是經濟考量。

 北京的環境承載力遠遠支撐不起一個幾億人的首都,後世為了北京的良好運行,修建了南水北調等多少大型工程,就這樣還無法解決北京的嚴重霧霾;環城路修了一環又一環,都比奧運多一環了,還是無法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選擇南京就容易多了,首先南京這座城市跟北京不一樣,他不是江蘇的經濟中心,人口天然不會增長到太恐怖的程度,有周邊的蘇州、無錫等經濟大城相競爭,還有上海這個經濟中心分擔,南京即便成了首都,也不可能吸引到太多人口。

 讓北京人民遠離霧霾,這就是一項功德無量的功績。

 過了年遷都工作開始了,沒有想象中那麽困難,一切工作都有條不紊。

 因為潘遜很早就開始運作了,在國會活動並且撥款修建南京總統府等政府設施,兩年的準備後,總統府、國會等設施都建造完成,去年也通過了國會批準,今年年初就進行搬遷工作。

 趁著老百姓過年,總統府的政府官員,先一步南遷到了南京。

 大量的文件,檔案,緊急轉移。

 但是其他部門大都還在北京,比如各種部委,外交機構等等。

 但是這些都擋不住潘訓進入總統府,還有國會的重新開張。

 總統和國會,就意味著國家。

 正月初十這一天,南京極為熱鬧,借了新年的勢頭,這個遷都在一片喜氣洋洋中進行。

 數以萬計的社會賢達,政治人物,齊聚南京,一時間南京的各大旅館、酒店一房難求,讓南京人提前感受到後世的北京生活。

 房價、物價開始狂飆,有經濟眼光的人早就買下了大量的固定資產,這次大賺了一筆,物價、房價飆升,也讓南京人民體驗了首都的氣息,但是此時讓南京人選,他們寧可忍受這些損失,也願意當一個首都人,全國所有的城市大概沒有會選擇否的。

 隨著南京正式成為首都,一系列發展改造計劃也啟動了,首先是南京的河港碼頭擴建,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進度也要加快,1917年楊潮競選臨時大總統時候承諾修建這座大橋,開始建造到如今已經過去了8年,眼見就要到尾聲了,潘訓要求這座大橋必須在大選年前建成,顯然又能給他加分不少。

 比南京長江大橋早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已經基本建成,進行了測試,還沒有正式通車,但是大量技術人員可以撤出來南京長江大橋進行工程攻關, 因此還是很有機會提前通車的。

 “遷都南京,對我國的未來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大。而且每年至少能降低1億兩的辦公經費,老百姓的錢,每一分都要用到老百姓身上!”

 大總統府禮堂中,潘訓站在前台,慷慨激昂的演講,他的聲音通過身前的話筒,經過四周懸掛的擴音喇叭傳到眾人耳中,如同就在耳邊回響一般,顯然這個禮堂經過巧妙的設計。

 潘訓的演講主題集中在削減經費上,這是他這幾年執政的主要理念。

 “這對於政府繼續削減債務是有巨大幫助的。過去兩年來,通過裁軍,裁撤冗員,我們削減了30億的債務。削減債務的同時,我們還修建了2萬所初等學堂,9千所高等學堂還有30所大學。”

 由於這些年頻繁的戰爭,國家債務規模已經到了300億兩,現在白銀價格高昂,1兩銀子比價美元1.33元,等於400億美元的債務,比美國的國債規模還要龐大。主要就是軍事開支,潘訓用兩年時間削減了30億兩的背後,則是裁撤了300萬大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