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國崛起1900》第546節 大危機
美國股市上發生的情況,很快就傳遍了全世界,但經濟是一條長長的鏈條,傳導需要時間,所以歐洲股市雖然也受到影響波動了一下,但很快就穩定了。

 楊潮收到消息之後,心中歎了一口氣,有些可惜,但也有一種解脫的感覺,因為該來的總算來了。

 中國10月大選結束之後,楊潮就開始密切關注美國的動態,讓他意外的是,10月底,美國股市竟然沒有崩潰,作為一個經濟專業的專業人士,29大危機那是記得清清楚楚,因為那是逢考必考的題目。

 他清晰的記得10月24日是股災開始的時候,但那一天極為平靜,之後竟然平靜了兩個月,一直到12月25日,聖誕節這一天,才由冷清的百貨業引發了美國的股市崩盤,讓楊潮頗為意外。

 對於為什麽會推遲了兩個月時間,楊潮思索了一下,認為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美國因為跟中國對峙了一段時間,那段時間美國將一筆資金投入了軍事之中,因此抽調了市場中的一些資金,讓經濟泡沫積累速度慢了一些;第二個則是美聯儲主席傑明·斯特朗沒有像歷史中那樣,死於肺結核。

 傑明·斯特朗在後世的經濟學家口中,被稱為是一個有可能讓美國避免這場股市大災難的人。

 本傑明·斯特朗生於紐約一個新英格蘭血統的家庭,18歲加入傑瑟普-帕頓銀行,之後在華爾街平步青雲,稱為圈中頗有名氣的業內人,與摩根等銀行巨頭都保持了良好的私人關系,比如他妻子自殺之後,摩根銀行的合夥人亨利·戴維森就收養了他的孩子。

 本傑明個人能力很強,但婚姻卻很失敗,第一個妻子自殺,第二個妻子也跟他離婚。大概跟本傑明將太多的精力投入工作有關。努力的工作,讓他的職位越升越高,做過摩根家族控制的信孚銀行主席。最後被摩根等人勸說,去做了剛剛成立的美聯儲第一任主席。否則他就會成為摩根銀行的合夥人,成為美國銀行界金字塔尖的人物之一。

 作為一個專業的金融專家,本傑明很敏銳的察覺到了美國金融投機的危險,從1928年開始,他就果斷采取行動。在1928年,他3次提高貼現率,將貼現率推高到5%的高位,希望能收緊資金,製止投機。

 但是沒人在乎美聯儲的高息,銀行從美聯儲以5%的利率借錢,然後以12%的利率貸給配資炒股公司,配資炒股公司再以20%的利率貸給股民。

 然後本傑明有通過其他政策,縮減貨幣供應,繼續收緊資金。收到的效果卻並不理想,美聯儲的政策沒有影響到華爾街,反而影響到了實體經濟,收緊資金之後,最先卻資金的不是銀行業的中心,近水樓台先得月的華爾街,而是金融系統之外的其他行業,讓實體經濟顯著地減速。

 對於華爾街來說,他們依然自顧自的膨脹著。因為美聯儲縮減了資金投入,可是大通銀行這樣的巨頭。卻持續的向市場投入資金,這個銀行是洛克菲勒財團控制的,實力雄厚,在這個時代甚至比剛剛誕生沒有多少年的美聯儲更加強大。所以華爾街依然瘋狂。

 原本的歷史上。29年初,本傑明死於肺結核後的手術。可是這個時代他想死都沒有那麽容易,因為楊潮把鏈霉素賣的到處都是,肺結核已經是一種可以輕松治愈的疾病了。本傑明沒死,證明了一個道理,在瘋狂的賭徒面前。誰也無法拯救美國,因為誰都無法消除人內心的貪yu。

 但本傑明的政策還是有一些效果的,起碼讓華爾街的瘋狂程度有所減弱,讓投入其中的資金速度有所降低。

 因此經濟崩潰,遲滯了2個月。

 但該來的還是來了,而且還是熟悉的味道,崩潰依然瘋狂。

 金融市場能推動繁榮,能擴大繁榮的程度,但同時也能推動危機,能擴大危機的深度。

 華爾街很快就一片哀鴻遍野,但巨頭們並沒有放棄,摩根和洛克菲勒經過商談,決定共同出資2000萬美元進行救市。

 只是杯水車薪,紐約股票交易所一開盤就股價狂跌。因為很多股民配資炒股,股價下跌使被質押的股票貶值,就要不斷向配資公司追加保證金,股民沒有閑余資金,只有甩賣股票交保證金,引發惡性了循環:股票貶值―補充保證金―甩賣股票―股票貶值。

 空頭們像蒼蠅聞到血腥一樣出來砸盤,也使用保證金制度大量賣空,賣掉數以十倍他們手裡並沒有持有的股票,將股票價格打壓的跳崖般下跌,到中午市值蒸發了95億美元,摩根等人投入市場那2000萬連個水花都沒有泛起。

 摩根、洛克菲勒是銀行家,也是慈善家,但不是亡命徒,看到已經不可遏止股票的崩盤後,他們不在幻想救市,而是明智的逃離這個市場,以免自己被卷入其中。巨頭的撤場,更是造成了崩潰的速度。

 美國股市已經沒救了,而傳導效應終於到達了歐洲。

 12月31日,聖誕節過後一個星期,星期二。

 德國經濟危機開始了。

 德國經濟危機不奇怪,不發生危機才奇怪。

 深陷美國股市之中的美國銀行業,開始從德國大量抽回資金自救。

 本來就靠著英美貸款,尤其是短期貸款來維持經濟發展的德國,他們的貸款—生產—還債,這個鏈條的第一環出了問題,接著生產就無法采購原料,繼而就無法償還債務,經濟危機從德國又傳導到了英國。但尚未傳導到經濟相對獨立的法國。

 連法國都沒有傳導到,就更不可能傳導到中國了,歐洲此時受到影響,主要是美國資金持續撤出歐洲引起的通貨緊縮。美國在德國有大量的投資和債務,抽走資金導致了德國經濟危機,德國經濟危機又影響到了償還英國債務。

 法國並沒有大量國外債務,沒有給德國貸款,因此受到的影響比較微弱。法國又始終是高關稅保護下的獨立市場,對外貿易主要是跟自己的殖民地之間進行,出口英美等國的,往往是一些時裝、香水等奢侈品,奢侈品的市場往往不太受經濟危機影響,因為富人總是能消費得起的。

 中國的情況跟法國類似,中國市場跟美國的距離比歐洲更遠,跟美國的聯系幾乎沒有,因此根本不會受到紐約交易所股市崩盤太大的影響。

 因此中國經濟不但沒有看到危機的苗頭,甚至依然在繁榮之中,畢竟中國跟美國相比,經濟發展程度還有差距,發展空間和潛力更大。

 米青政府甚至樂觀的在積極準備上台後的施政措施,打定主意要推動最低日薪立法。

 但她要上台還得等一個月以後,因為農歷新年是在來年1月29日。

 此時已經都了12月20日,中國人已經在忙碌的準備新年了,中國還沒有養成按揭貸款和借錢購物的習慣,所以他們都是在用自己的積蓄,攢了一年錢的百姓們充滿希望的綢白采辦年貨,想著過一個好年。

 中產階級籌劃著是不是用積蓄買一輛車風光的回家過年,還是把錢攢著,來年把家裡的房子修一修,甚至蓋一棟新房,或者修一修祖墳。

 這時候也是許多消費品工廠最忙碌的時候,紡織工廠、成衣廠、香皂、火柴等輕工業極為忙碌,而這些工業帶動著下遊的棉花、化纖、礦產都相當紅火,中國鐵路網上跑著一列列火車極為繁忙。

 一切的情形都沒有表明中國會出現一場工業危機,市場信心十足,經濟學家普遍諷刺美國的股市崩盤,反而樂觀的認為中國不會出現美國那樣的崩盤情況,因為中國的股票市場監管更嚴格,各項制度更保守,沒有美國人那麽瘋狂。

 同樣一批經濟學家,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可是大肆批評中國股票債券市場太過僵化,認為創新不夠,各種管制太過嚴格,限制了金融活力。果然專家是不可信的。

 楊潮甚至都有些受到市場的影響,他看到的所有經濟數據,都十分的健康。投資持續增加,企業利潤率十分平穩。

 楊潮感覺,中國這麽龐大的國家,是美國的5倍, 東部沿海地區工業發展非常迅速,可是中西部地區工業發展程度還很低,因此擁有比美國大得多的潛力,工業化程度也沒有美國高,這種增長的潛力,肯定能推動中國更長久的增長,就好像後世那種連續30年的高速增長也不是不能複製到這個時代。

 這種感覺讓楊潮警覺,心中反覆提醒自己不要盲目樂觀,上海地區已經出現了一些工業資本家將盈利投入到股票市場的情況,這是很明顯的經濟危機前兆。

 而且08年前誰能想到中國會經歷經濟危機,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在分析中國的高速增長,在盛讚中國的經濟奇跡,可是美國次貸危機一爆發,全世界瞬間就被拖累了進去,中國也不能免俗。

 後世控制力更強的中國政府都無法阻止經濟危機,憑什麽現在這個地方、中央互相製衡,各派政治勢力互相博弈的松散的憲政政府,能夠阻止中國陷入普遍的世界經濟危機之中呢?

 所以楊潮說服自己接受,經濟危機肯定會來,盡管沒人想讓他來,但他肯定會來,只是或遲或早而已,楊潮要做的,就是等它來,等問題發生,然後解決問題,僅此而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