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國崛起1900》第544節
米青贏了。

 這個結果不算意外,但是過程相當意外。

 這三個人誰贏誰輸,都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票數。

 米青竟然第一次投票就獲得了半數選票,得到了53%,雖然沒有得到絕對多數,跟潘訓進行了第二次決選,結果這次以65%的高票當選。

 中國慣例,勝選後有慶祝晚宴,各國公使,現任總統都會來祝賀。

 各界名流當然也會受邀,楊潮當然也算名流,他也參加了。

 楊潮看到各國公使雖然目的不同,利益不同,但一個個身材飛揚,相當的從容安逸。

 很顯然他們的日子過得不錯。

 英法德是最有理由跟中國保持友好關系的,英國和中國在廣東的合作,已經收到了巨大的利益。

 廣東在新安縣(深圳)、香山縣(中山)、番禺縣(南沙)、東莞縣(虎門),各修建了一座5萬噸級的超級大港,擴建了港九的維多利亞港,加上還有黃埔、佛山等一系列珠江水系的中小港口,廣東建設了一個龐大的港口群。

 這些基建項目,需要的資金極為龐大,總計加起來達到8000萬之巨,而其中英國人提供了5000萬資金,不是中國市場籌集不到這麽點資金,而是英國人通過各種手段給自己爭到的利益。

 有港口,當然要有造船廠,每一座港口都有一座大型造船廠,既建造各類船舶,也負責為過路商船提供維修服務。有造船廠,就要有鋼鐵廠,番禺開建了規模龐大的鋼鐵工業區,現在的規模已經達到了2000萬噸的產能。

 造船廠加鋼鐵廠項目,又是5000萬兩的投入,也都是英國人提供。

 不過英國人提供了資金,這些錢又大部分流回了英國,因為許多設備用的是英國設備。比如船用鋼材冶煉,就是全套的英國設備。港口的技術甚至管理人員,也都是英國人,全面引入了整套的英國港口管理運營方式。畢竟英國還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擁有的港口運營和建設經驗還是世界上最優秀的。

 但決定性的原因是,楊潮為了將英國拉到自己的馬車上,主動加緊跟英國的合作,才給了英國如此大的利益。廣東地方則為了發展廣東經濟。急於引入一批先進的大型項目,英國是最好的選擇。

 法國則在雲南和廣西得到了很大的利益,他們在廣西推動了桑蠶產業的發展,給這個落後地區直接帶來了一個支柱產業。廣西的氣候條件,確實十分適合桑蠶產業的發展。法國人在蠶種和高檔絲綢產業方面,依然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通過在廣西的擴張,跟廣西的合作,生產出了海量的生絲出口法國,維系了法國絲綢競爭力。而廣西這個相對地廣人稀的地方,地主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了桑樹這樣的經濟作物。開辦了規模化的現代化養蠶場。資本家則建立了為數眾多的繅絲廠等現代化工廠。這個項目對廣西的發展,在工農業兩方面都有重大意義。

 在雲南法國人則跟中國資本合資建立了銅礦冶煉,電線電纜生產工廠,在這個偏遠的地區,建立了技術前沿的電力產業。

 德國更不用說了,青島現在的情況,雖然比過去好了一些,但依然有180萬德國人,德國日漸繁榮的經濟,也不過讓20多萬人離開中國回國。因為德國人在青島已經安家立業,很多人將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鄉。

 相比英國在廣東隻集中在港口碼頭,造船、航運產業,法國在雲南圍繞銅礦進行拓展。在廣西圍繞桑蠶進行經營,德國在青島的利益是全方位的,輕重工業、商業運輸,整個經濟鏈中,都滲透了德國利益。

 這些人也分別跟楊潮寒暄了幾句,法國公使對在雲南建設水電廠十分感興趣。他表示一旦將雲南的水力開發出來,足以供應大半個東南地區的電力,足夠雲貴、兩廣四個省使用,甚至還有余力支撐四川省的消耗。

 英國人則希望跟中國在長江流域進行合作,相比廣東,歷史上英國就更重視長江流域,這裡是他們的勢力范圍,但現在當然不是了,英國很希望在這個地區再次得到壟斷性利益,他們有對於這個地區的知識儲備,一旦中國人允許,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迅速將過去失去的利益恢復過來。

 當然英國人認為,如果雙方合作,是很容易做到雙贏的。只是上海那裡不用想了,那裡現在是國際大都市,所有國家在那裡都可以尋求到自己的利益。英國人對漢口很感興趣,武漢長江大橋的修通,讓漢口的潛力大大激發,過去就是長江流域僅次於上海的大商埠,現在則更吸引人了。

 德國人有興趣加深雙方的貿易,他們對中國跟荷蘭、丹麥、瑞典等歐洲小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十分感興趣,非常有意願加入其中,德國大使暢談了雙方的貿易前景,言語中對雙方無法做到自由貿易十分遺憾。

 楊潮跟這些人禮節性的寒暄著,或讚成,或婉拒他們的提議,心裡則頗為感慨。

 都到這時候了,這些人竟然還如此樂觀。

 尤其是德國人,他們恐怕不知道,他們很快就要陷入深淵之中了。

 這些人十分樂觀,在他們眼中,全世界充滿了機會,就等著他們去發掘,去取得。

 英國戰後很快就恢復了金本位,堅挺的英鎊讓英國經濟死氣沉沉,雖然維護了他們的國際地位,卻讓英國的工業徹底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死要面子硬撐英鎊含金量的代價是,英國本土經濟幾乎處於一種停滯狀態,會議到現在6年間,英國工業生產僅增長12%,而美國增長了80%以上,中國更瘋增長了120%。英國的煤炭、鋼鐵、紡織等傳統工業深陷困境,雖然汽車、電氣和化學工業發展比較迅速,但也比不上中美兩國。

 唯一保住優勢的是英國的貿易,大英帝國的貿易額依然是世界第一,戰後每年的貿易額都在90億美元以上,但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也下降了,從戰前的13%下降到了10%,因為工業品出口佔世界份額大幅下降,從26%下降到22%,同時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逆差常常達到4億英鎊。

 幸好英國擁有龐大的海外資產,他們每年匯回國內的利潤達到了5億英鎊,這才能夠衝抵收支差額,維護住英鎊的國際貨幣地位,但同時也證明英國經濟真的成了資本食利經濟。

 法國經濟雖然跟中美的大繁榮還沒法比,但是相比英國,法國的經濟表現就太好了,法國得到了德國80多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用來恢復了破壞的城市和基礎設施,還得到了德國的煤鋼產區阿爾薩斯和洛林,取得了對薩爾產煤區15年的代管權,奪取了德國在多哥、喀麥隆、敘利亞、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統治權。

 戰後通過會議,法國恢復了金本位,穩定了法郎匯率,實行貿易保護政策,法國工業和農業這幾年迅速發展。跟去工業化的英國相比,法國重工業發展尤為搶眼,生鐵產量從130多萬噸增長1000多萬噸,鋼產量從129萬噸增長到900多萬噸。汽車、電力、化學等新興工業發展更快,汽車產量從不到4萬輛增長到20多萬輛。

 跟英國堅持英鎊地位不同,法國貶值了法郎,低估的法朗讓法國出口猛增,出口額超過進口額5倍之多,進出口總額則從270億法郎增至1000億法郎。巨額貿易順差加上投資利潤回流,黃金大量流入法國。法國已經擁有了僅次於美國的黃金儲備。

 法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從5%提高到了8%,徹底甩開了一系列追趕者,確立了他們世界前四的工業強國地位,要知道歐戰期間,他們的電力一度甚至落後於日本,現在日本和意大利這樣的國家,已經遠遠被法國甩在後面。

 德國經濟雖然被巨額外債拖累,直到道威斯計劃發揮效應才恢復過來,但恢復過來的德國經濟立刻顯現了強勁的增長。最大的推動力是,道威斯計劃之後,源源不斷湧入德國的國際資本全都是英美資本,各自佔據了大概半數。

 外國投資總數高達320億金馬克,而支付的賠款才210億金馬克,得到了這些資本後,一個最重大的影響是,德國工業設備進行了普遍更新,得到了戰後最先進的機器設備,應用了最先進的生產工藝,立刻就讓德國的生產技術水平躍居世界前列。

 但是得到外國資本的,都是實力雄厚的德國壟斷工業集團,如蒂森、克虜伯、西門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這些工業巨頭,幾乎控制了國家經濟。

 不過這些德國人不在乎,他們更樂於談論他們再次超過了法國和英國,成為歐洲第一大工業強國。談論他們加入了國聯,而且成為跟法國、英國等強國一樣的行政院常任理事國,無論是事實上,還是名義上,德國都覺得自己已經恢復了國際強國的地位,因此阿道夫的支持率飛速下降,因為他的旗號總是重振德國額國際地位,讓德國再次成為世界強國,而德國人覺得自己已經是世界強國了,也就不太願意搭理阿道夫,更願意抓緊時間過小日子了。

 只是德國人的小日子過的並不算幸福,因為他們還是很窮,其實無論他們的經濟多好,只要他們一日沒有還清賠款,就一日不可能得到幸福,現在的繁榮更像是一刻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