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逆水行周》第556章 鍛煉(續)
葉榆池畔葉榆城,西郭內市場裡熱鬧非凡,來自葉榆池周邊諸詔的商人聚集在葉榆,用各種特產換取中原商人手中的商品,然後銷往各地。

 中原的商品五花八門,有日用品,有奢侈品,每一樣都是諸詔需要的,而諸詔手中的金銀,也是中原商人青睞的等價物,所以葉榆邊市的貿易額逐年上漲,邊市規模越來越大。

 內城城牆上,許多身著戎服的年輕人靠著女牆,眺望市場裡的熱鬧景象,時不時低聲交談。

 他們是軍校“應屆畢業生”,到南中“實習”,隨軍輾轉於群山峻嶺之中,在河谷、密林深處和諸蠻交戰,風餐露宿,喂了大半年蚊子,如今已鍛煉出來,褪去了最初的青澀。

 昔日讓人聞之色變的煙瘴之地,讓人看見就頭痛的崇山峻嶺,對於現在的就軍校生而言,已經不是什麽禁忌之地。

 “那面旗幟..是‘浪穹詔’的旗幟吧,怪顯眼的,生怕別人看不到。”

 “哎喲,看不看得到,反正市場裡他家也有邸店,回頭客那麽多,還怕買賣做不成?”

 “我說,諸詔真的有商隊走陸路去天竺?據說這一路上都是崇山峻嶺、深山老林,運費怕是不低,這買賣不怕虧本的麽?南司的大海船直接走海路去天竺,可不比他們方便許多?”

 “我覺得吧,這一路上也有許多蠻部,興許諸詔的商隊是和沿途蠻部做買賣,不一定要把東西販到天竺去。”

 “你這說,好像也蠻有道理,不過聽說,從這兒往西南去數百裡可以抵達驃國北境,驃國南部靠海,南司的海船時常靠泊海港,和驃國做買賣,是不是真的?”

 “報紙上是這麽說的,想來應該不差吧...”

 “我還聽說,聽說南司在驃國開的海港是在一條大河入海口處,若乘船沿著那大河逆流而上,可走千余裡,然後轉陸路,向東北方向走陸路七八百裡,就能到葉榆。”

 “不用聽說,是真的,南司的探險隊就走過全程來到葉榆,如今這段陸路,由諸詔商隊承包,所以人家心急火燎的在葉榆進貨,貨進得少,就賺得少。”

 議論聲中,一名年輕軍校生看著前方市場陷入沉思,同學們見他沉默寡言,未參與討論,打趣道:“定方,莫不是打算做邊貿吧?”

 “嗯?邊貿?”蘇定方聞言一愣,隨後回過神來,眯起眼:“這種秘密都被你識破了,看來得滅口...”

 那人笑道:“別,這麽多人都識破了秘密,你可滅不了口!”

 “滅不了?一會我請大家吃辣椒面,辣到你們喉嚨冒火,連話都說不出來!”

 “呐,你說的,請客!辣椒面,人人有份!”

 嬉笑聲中,大家的議論焦點又轉到南中的山山水水,蘇定方繼續看著市場,思考著問題。

 蘇定方是軍校生,姓蘇名烈字定方,以字行於世,今年二十三歲,入學前就有領兵的經驗,因為當年父親作為郡守,時常帶兵圍剿強人、馬匪,他帶著部曲助戰,所以不是戰場新手。

 但是,考入軍校之後,他發現自己要學的軍事知識有很多,尤其火器這種新式兵器,是無法在以前的兵書裡找到作戰方法的。

 經過數年學習,臨近畢業之際,“應屆畢業生們”要隨軍進行實習,體驗實戰,實習地域要抽簽,蘇定方抽中了南中,於是在南中喂了大半年的蚊子。

 多虧有蚊香、各類防蟲藥膏和祛濕的大碗茶,蘇定方和同學們才在這煙瘴之地“幸存”下來。

 南中到處都是山、密林,作戰的戰法和平原地區截然不同,蘇定方和同學跟著官軍還有義兵(捕奴隊)輾轉各地,吃了許多苦,總算深刻體會到什麽是“山地戰”、“叢林戰”。

 一說到打仗,許多人腦海裡就浮現出千軍萬馬呼嘯而過的場景,但那是在平地多的中原,在這到處都是山的南中,大規模騎兵衝鋒根本就衝不起來。

 軍隊沿著山路前進,基本上都靠雙腿翻山越嶺,若是兵多,行動速度緩慢,隊形也施展不開,若是兵少了,前後左右都是山和密林,一不留神就會中埋伏,全軍覆沒。

 不適應的人,看著四周的山林,心中打鼓,很容易風聲鶴唳。

 所以,在這種地方打仗,靠的不是兵多,而是兵精。

 這就是軍校生們的感悟,所謂“山地戰”、“叢林戰”,確實和平原地區不同。

 但核心戰術思想都是一樣的:以少數精兵突擊,以動製靜,迂回包抄,直擊敵軍要害。

 這一核心思想,無論是平原上的騎兵對決,還是步兵翻山越嶺迂回包抄,都不會變。

 他們在學校時,學過當年官軍平定南中的戰例,當時,鄂國公史萬歲,率領區區數千戰兵,在南中的群山峻嶺間輕裝前進,風餐露宿、就食於敵,輾轉千裡,打得爨氏大軍首尾難顧。

 最後,硬是來個“黑虎掏心”,擊破爨氏首領所率軍隊,將其擒獲,隨後部眾一哄而散,南中平定。

 若是朝廷派出數萬大軍入南中,且不說要花多久才平定爨氏,就說軍需消耗、動員的隨軍青壯,恐怕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所以,鄂國公不愧為當世名將,無論麾下是騎兵還是步兵,無論戰場是草原、平原、丘陵還是崇山峻嶺,都能夠以少數精銳戰兵迂回包抄,直擊敵人要害,打勝仗。

 我,將來也要做到!

 蘇定方時常以鄂國公史萬歲的戰績來激勵自己,所以即便抽簽抽中南中也不氣餒,因為名將無論在哪種地形作戰,一樣能取勝。

 與此同時,要想成為名將,打仗還得多動腦子。

 軍校教員在進行戰例分析時,就向學生們分析過,為何鄂國公能以區區數千兵在南中輾轉千裡卻不失銳氣:隻是路過,而不是沿途攻城拔寨。

 南中爨氏實力雄厚,但各部之間矛盾頗多,面對外來之敵周軍,雖然心中警惕,卻未必願意全力以赴。

 道理很簡單,一旦某個部落和周軍拚得兩敗俱傷,那麽戰後自己就很容易被其他部落吞並,所以各部酋帥的態度實際分為兩面:

 明面上喊打喊殺,暗地裡卻是對周軍‘目送出境’,隻要周軍不進攻他們的寨子,他們就不會主動或者全力出擊。

 而周軍巧妙利用了這樣的心理,在南中地區轉戰千裡,基本上隻要沿途部族不攔路,也就不過多糾纏,除非為了補給,否則不會強攻什麽寨子。

 於是,鄂國公領著數千精銳,就在南中腹地轉來轉去未逢敵手,徑直往爨氏老巢而去,一戰破敵,生擒敵酋。

 一如數百精騎突入萬軍之中,避開大陣徑直往敵方中軍而去,在對方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就把敵軍主帥擊殺或者生擒。

 這樣的戰例,讓蘇定方每次琢磨都覺得熱血沸騰,他暗暗發誓,自己有朝一日,也要如同鄂國公一般,無論在什麽地形的戰場上都能打勝仗。

 打仗,必須動腦子,不能一味蠻乾,這就是蘇定方的心得,那麽,既然在南中“實習”,他就要認真觀察當地形勢,一旦將來自己有機會在南中作戰,那就用得上了。

 眼下,他就在琢磨葉榆池周邊地區的諸詔,亦或是“六詔”。

 葉榆池周邊,生活著許多蠻部,這些蠻部自稱“某某詔”,其中的“詔”,是蠻語“部族”的意思。

 弱肉強食, 是世間的生存法則,在這南中的崇山峻嶺之中,大小部落相互攻伐、兼並,諸詔也不例外,經過多年的腥風血雨,如今諸詔數量漸漸減少,形成幾個實力較強的“詔”。

 是為:蒙詔、越析詔、浪穹詔、賧詔、施浪詔、蒙舍詔這六詔。

 當然,這六詔還管著幾個依附的小詔,但將其吞並是遲早的事。

 朝廷平定南中,至今已有十八年,開發、經營南中,也有將近十八年,為了防止南中大族爨氏死灰複燃,為了壓製諸蠻,朝廷借助六詔的力量,以其為鷹犬,彈壓地方。

 這種做法,實際上有養虎為患的風險,因為啃食年老猛獸長大的幼獸,很大概率變成更凶猛的猛獸。

 政事堂諸公,難道沒有意識到這個風險麽?

 蘇定方如是想,他根據這大半年在南中的耳聞目睹,以及各種經歷,琢磨出朝廷在南中的布局非常有意思:朝廷與其說是在防爨氏,不如說是在防六詔。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