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逆水行周》第437章 1日0裡(續)
“從燕津港出發,向東橫渡渤海,航行六百多裡,就能抵達旅順,若海船能夠以螺旋槳推進,兼以風帆借助風力,隻要海況尚可,理論上全程耗時能縮短到一日。”

  “以旅順作為中轉港,去遼口或者萊州黃城,都很方便,當然,從燕津直航遼口也是可以的,但這航線的開通不能急,要慎重。”

  “同理,機帆兩用船從廣州番禹港出發,前往交州龍編港,在海況尚可時,理論上可以在三日內走完全程。”

  “至於去耽羅、琉球、台州、呂州,機帆兩用海船的航行時間也會縮短,前提是有充足的燃煤、淡水供應。”

  “但這都是理論狀態,畢竟木製船殼耐風浪性較差,如果風高浪急,一樣隻能窩在港區無法出海。”

  “而且機帆兩用船的航速,在順風時,比不過單純靠風力航行的五桅風帆船,畢竟火輪船有沉重的機器和燃煤,這是死重,風帆也不夠多。”

  側殿,宇文溫正與許紹、郝吳伯交談,面前擺著幾個船模,旁邊又放著許多草圖和資料,全都與機帆兩用船隻有關。

  雖然螺旋槳推進已經實現突破,開始實用化,但若用於航海,還有許多不足,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這一點宇文溫很清楚。

  火輪船入海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需要燒煤,所以船上必須裝載大量燃煤,這就要求火輪船的目的港必須有充足的燃煤,才能確保火輪船能夠返航或者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所以,要想將螺旋槳推進的火輪船用於海上運輸,必須確保燃煤供應,船本身也得攜帶大量燃料,在這個前提限制下,火輪船入海就隻能跑成熟航線。

  而計劃中的跨渤海客運、貨運航線想要實現正常運營,加強河北、遼東地區的人員、物資流通,遼東地區就必須大量開采煤炭,存儲於遼口。

  單純的帆船不存在這個問題,不需要攜帶燃料,直接利用風力就能移動,而五桅帆船的最高航速,老早就超過了四十裡每小時。

  但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風向,帆船出海必須等候風信,不能隨心所欲、想去哪裡就去哪裡,這就是靠風力航海的缺點。

  所以就目前情況而言,帆船和機帆兩用船並存是必然的事情,至於純粹靠螺旋槳推進的火輪船,因為耗煤量很大,勢必擠佔貨艙空間,所以用於長距離海運還不現實。

  許紹和郝吳伯的關注點在內河航運而不是海運,他們當然知道逆水航行時速達到四十裡以上的新式火輪船問世後,其意義有多麽重大,這玩意一旦普及,天下必然又是一番新面貌。

  從長江下遊廣陵出發的新式火輪船,抵達三峽出口下遊的江陵,全程兩千多裡,理論上只需要十來天就能抵達。

  若繼續前進,經過水流湍急的長江三峽,還可以一路西進,直達益州,甚至抵達成都。

  很可能全程也就一個月時間!

  這種事情光是想就能讓人覺得激動萬分,許紹和郝吳伯明白,螺旋槳推進的火輪船,就像最後一根投入爐膛的柴禾,讓鍋裡的水開始沸騰。

  交通便利,隨之而來的是中樞控制地方所需成本大幅下降,也就是說,朝廷有更強的運力,將“力量”投送到邊疆。

  這種力量,可以是軍隊,可以是糧食、輜重、甲仗,反正不外乎人員和物資。

  隨之而來的大量“流動人口”,也會導致許多問題複雜化,或者出現新的問題,所以朝廷必須做出應對,進行“變法”,改革各項制度,制定各種新政策。

  許紹看著一個新式內河客船船模,為新的航運能力感到震撼,這樣的交通、運輸工具,是千百年來從未有過的,朝廷要縣駕馭這樣的工具,僅靠民部或者工部已經力不從心。

  民部的轉運司,下轄各地轉運司和輪船招商局,然而隨著航運新一發展即將到來,靠著轉運司來管理火輪船航運肯定會很吃力,效率也不高。

  “所以,要有專管交通運輸的部,規格與六部一般。”

  宇文溫說道,將自己的構思說出來:“可以稱交通運輸部,或稱交通部,總管水、陸交通運輸事宜,還有物資轉運,下轄各地轉運司和輪船招商局。”

  “當然,道路建設,維護,河道疏浚、維護,這些職責到底歸工部管還是這新部管,也得分清楚,免得相互扯皮。”

  “各地戶籍管理,包括流動人口的管理,其職能要強化,可以從民部剝離出來,和警察制度相結合,成立一個負責戶籍管理、執法、維持治安保證公共安全的部,若如此,新部可以稱為內務部。”

  “流動人口的管理,涉及到戶籍、稅收和治安,內務部對應戶籍和治安,至於稅收,包括商業興旺帶來的各種稅收問題,民部需要強化對應職能,具體如何強化,你們可以構思一下。”

  “或者,將對流動人口及商業、工業收稅的職能從民部剝離出來,另成體系,這都是可以考慮的。”

  “還有,工、礦業的發展十分迅速,工場、礦場的總體數量及規模越來越大,工部管理起來十分吃力,有無必要新立一部進行強化管理,也是要考慮的事情。”

  “總而言之,尚書省六部的劃分已經不合時宜,需要適當改變,要針對新興行業進行針對性的制度調整,這需要群策群力,朕一個人說了不算。”

  宇文溫滔滔不絕說著,許紹和郝吳伯一邊聽一邊看資料和船模,面色漸漸凝重:顯而易見,一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即將開始。

  朝廷必須適應,適應不了,遲早要出大事。

  一個人騎著代步馬行走在田園間,悠然自得,不需要多麽精湛的騎術,當坐騎變成一日能走千裡的千裡馬,疾馳在遼闊大地上時,騎馬之人若果騎術不精,輕則駕馭不了坐騎,重則墜馬摔成重傷甚至身亡。

  時代不一樣了,真的不一樣了,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不僅制度和國策要“變法”,連觀念也得跟著變。

  對於傳統觀念來說,地方官要管好治下百姓,最好讓百姓做到“父母在、不遠遊”,讓百姓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為了方便管理,為了有穩定的稅收,京官和地方官都希望各地百姓老老實實呆在家鄉,這樣一來,官府才能以較低的成本進行管理和征稅。

  而對於各地大小莊園而言,莊園主希望希望百姓被禁錮在土地上,如此才會有“地少人多”的局面,他們才能以越來越低的成本,雇傭佃農種地。

  但現在不行了,隨著交通越來越便利,隨著工商業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離開家鄉到外地務工,而各地工場、作坊、礦場需要雇傭大量勞動力,所以流動人口只會越來越多。

  這對地方官的治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對京官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各地官府很可能會圍繞流動人口產生的種種問題產生矛盾,矛盾有可能會激化。

  而工場主、作坊主、礦場主還有大商人們,希望能以較為低廉的成本雇傭大量勞動力,希望人口流動起來,這種需求就和莊園主產生了矛盾,矛盾也會激化。

  還有,當大量外地人口聚集到工商業發達的地區時,當地人口暴漲,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也讓當地人和外地人的關系變得微妙,矛盾也不會少。

  作為朝廷,不可能對正在發生、將要發生的事情無動於衷,那麽如何協調、安撫各利益方,如何管理、引導流動人口,是必須面對並盡快解決的問題。

  這些問題,光靠能吏、酷吏、京官、地方官已經無法解決,必須進行“變法”,讓整個朝廷都適應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

  此刻,已到不惑之年的許紹、郝吳伯,看著同樣年紀的天子,聽著天子展望未來,忽然想起了當年。

  三十年前的巴州,默默無聞,年輕的西陽郡公就任巴州刺史,在破舊的州衙裡,信心滿滿的向他們展望未來:

  “將來呀,巴州肯定會變得與眾不同,全天下都得刮目相看,你們信不信?”

  信,當然信!!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