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逆水行周》第695章 博弈
立秋,皇宮命婦院,入宮朝謁皇后的外命婦們,結束謁見後在筵席用膳,順便相互交流,說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這是外命婦們的社交場合,沒有什麽繁文縟節規定外命婦們要如雕像般坐著一句話都不能說,皇后會和外命婦們交談,外命婦之間同樣也會交談。

 鄉君楊念雲是第一次經歷這種場合,她從朝謁開始就有些拘謹,如今也是有些拘謹,見著那麽多陌生的面孔,見著那麽多人在討論著各種話題,也不知該如何參與。

 遠遠見著母親在和幾位國(公)夫人交談,她不敢湊過去;見著姑婆(婆婆)竇氏也在和幾位國夫人交談,同樣不敢湊過去。

 看看左右,都是些年齡不一的鄉君、縣君,思來想去,還是悶頭吃東西比較好。

 楊念雲的夫君李世民,是唐國公的次子,此次隨軍東征高句麗,立下不少軍功,得封子爵,所以楊念雲就成了鄉君,雖然只是品級最低的外命婦,但和之前不一樣了。

 “鄉君只是開始,接下來是縣君、郡君,然後是郡夫人,將來啊,我一定要讓你做國夫人。”

 夫君的話回蕩在耳邊,楊念雲其實不在意品級多少,只希望夫君平平安安,每次上戰場,都能平安歸來。

 正獨自琢磨間,幾位鄉君來找她聊天,對方和楊念雲一樣,都是因為夫君在征東之役立功得封爵位,從而成了外命婦。

 命婦院曾組織新晉外命婦們聚會,說一些禮製方面的事情,順便讓大家相互認識,所以這幾位來聊天的外命婦,也算是楊念雲的熟人。

 聊著聊著,楊念雲發現情況有些不對:對方好像是來巴結她的。

 想想也是,她的母親冼氏是英國公夫人,出身嶺南豪族冼氏,和嶺南的關系很深,父親楊濟則是天子的心腹之臣,地位非同小可。

 而她的舅姑,是唐國公李淵和夫人竇氏,地位同樣不一般。

 眼前這幾位外命婦,出身平凡,夫家也是尋常人家,是夫君靠著戰功才有了爵位,和她的家世比起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雖然出身國公家,但楊念雲性格隨和,不會看不起這幾位出身平凡的外命婦。

 聊著聊著,話題不知不覺間轉到草原,轉到那擬成立的“瀚海鐵路公司”,以及朝廷是否允許這個鐵路公司修建私營鐵路。

 東突厥的可汗,帶著國人往磧北跑了,這件事如今人盡皆知,也知道對方是要賴帳,於是朝廷打算把磧南草原的經營權,交給那些受損嚴重的債主。

 要經營草原,當然要修鐵路,但這鐵路該不該修,鐵路公司該不該“官督商辦”,眾說紛紜。

 據說這幾件事,政事堂還沒議定,最後結果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幾位外命婦沒有什麽消息渠道,而楊念雲這種娘家、夫家通天的外命婦,自然是她們打聽消息的絕佳對象。

 但楊念雲卻沒什麽消息透露,她出嫁之後,只是偶爾帶著兒子回家省親,所以不可能從父母那裡聽到什麽內幕消息。

 至於夫家,最近她和李世民回了一趟唐國公府,倒是聽夫君透露了一些口風,現在聽人問起,一時沒注意,脫口而出:

 “鐵路歸誰不要緊,火車總是要燒煤的,哪會有人嫌鐵路多的嘛。”

 話音剛落,幾位外命婦面露喜色:這位的夫家、娘家都不得了,這麽說的話,看來事情遲早是要成的,那可得早做準備!

 楊念雲說完之後,驚覺自己失言,想起母親常教導的“言多必失”,心中有些懊惱,不過話都已經說了,懊惱也沒用。

 還好,這不是什麽要緊的機密,說漏嘴的後果其實也沒什麽。

 幾位外命婦套出了口風,見著這位有若有所思的樣子,不好再打聽什麽,於是話題又轉到了家長裡短。

 楊念雲一邊應付,心中一邊提醒自己:即便是外命婦們聚在一起聊天,也可得多個心眼,不能輕易被人把話套出來...

 話題轉到了長安的遊樂場,這個遊樂場開業一年多,有著各種新奇的遊樂設施,其中尤以那“過山車”最為驚險刺激,所以營業日都是人滿為患。

 幾個外命婦琢磨著不如約個時間,一起帶著兒子去遊樂場玩耍,就算不坐那過山車,看看熱鬧也是不錯的。

 正低聲聊天之際,忽然周圍安靜下來,那幾位外命婦看著楊念雲身後方向,收起輕松的表情,一個個恭敬起來。

 楊念雲見一名外命婦給自己使眼色,轉頭一看,卻是姑婆竇氏陪伴著皇后,向這邊過來。

 皇后雖然上了年紀,但容貌依舊奪目,讓旁人黯然失色,加上皇后的威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壓力,楊念雲趕緊站好,見皇后果然走向自己,隨即行禮。

 竇氏向皇后介紹了自己的兒媳,尉遲熾繁看著這位年輕又有些拘謹的外命婦,想到了當年的自己。

 當年她初為外命婦,也很拘謹。

 楊氏,是英國公的女兒,其母英國公夫人冼氏今日也在,卻是由姑婆、唐國公夫人竇氏來引見,尉遲熾繁明白其中有奧妙。

 冼氏不好向她引見自己的女兒,但身為姑婆的竇氏卻正好能這麽作,一來給兒子李世民長臉,二來也給親家母冼氏長臉。

 竇氏向來會做人,既如此,她也得賣個人情。

 說完場面話之後,尉遲熾繁笑著對楊念雲說:“吾聽陛下提起過你的夫君,此次征東之役表現出色,真是前途遠大。”

 此言一出,旁邊的外命婦們看向楊念雲的眼神又不一樣了:這位的夫君居然能讓天子印象深刻,前途果然遠大,那可真是不得了!

 尉遲熾繁當眾誇楊念雲的夫君李世民,實際上也是誇了冼氏(英國公)的女婿、竇氏(唐國公)的兒子,給足兩家面子。

 有些事情點到即止即可,尉遲熾繁很快結束談話,轉到別處,和其他外命婦交談,楊念雲看著皇后離開的背影,又看見母親遠遠地向自己點點頭,心中松了口氣。

 她很聰明,又多受母親教導,所以很快想清楚姑婆和皇后的一番行為其後面意味著什麽,不由得有些唏噓:

 母親說的對,即便只是外命婦之間的交際,也是一場博弈,且不可掉以輕心,一定要慎言慎行....

 。。。。。。

 夜,私第,李世民夫婦正在交談,李世民摟著兒子李承業,指著案上的一張輿圖,向妻子楊念雲講解在草原修鐵路的必要性。

 “鐵路當然要修,不然如何對磧北用兵,我跟你講...“李世民見兒子鬧騰,拿了個玩具讓兒子到一旁去玩,繼續給楊念雲分析草原形勢。

 “歷朝歷代,為何總是控制不住草原呢?道理很簡單,那地方不適合農耕,只能遊牧,管理起來很麻煩,行政管理的成本高,維持駐軍的成本更高,時間一長,難以為繼。”

 “但是有了鐵路和電報就不一樣了,行政管理和駐軍成本大幅下降,鐵路能將各據點連接起來,邊疆和中樞通過電報聯系十分方便,朝廷借助這兩樣神器,就能牢牢控制草原。”

 李世民說到這裡,指著輿圖上的磧北地區某處,說:“突厥起家之際,王庭設在磧北的於都斤山,此次東突厥北遷,處羅可汗必然把王庭設在故地。”

 “那裡,距離豐州武川有兩千多裡遠,其間有磧南草原,還有茫茫戈壁,若官軍北伐,艱苦異常,必然累死無數馬匹,將士疲敝不堪。”

 “而東突厥兵馬卻能以逸待勞,集中兵力對付勞師遠征的官軍,所以他們有恃無恐。”

 “但是,若北海鐵路跨越大磧,那麽我軍將士攜帶輜重、戰馬直接乘坐火車,可以抵達磧北草原南沿,在那裡對於都斤山發動進攻,進攻距離不過數百裡而已。”

 “可想而知,一旦北海鐵路(磧南段)通車,東突厥的兵馬就不敢輕易南下,等到東西鐵路大部完成,他們就不敢對磧南草原有任何遐想。“

 “等北海鐵路跨過大磧,東突厥的王庭就不敢在於都斤山,只能北遷,到北海那邊。”

 “若北海鐵路全線貫通,他們就只能往西跑,連磧北草原也不敢要了,磧南、磧北都在朝廷控制之下,困擾中原千年的草原邊患徹底解決,而北海鐵路就是關鍵。”

 李世民興致勃勃的說著,暢想著日後官軍北伐那波瀾壯闊的場面。

 他此次參與征東之役,和軍校同學們經歷了真正的實戰,深刻體會到自己在軍校所學確實有用,體會到國力的強盛,體會到軍力的強大。

 年輕的將士們,氣血方剛,覺得區區高句麗不過是祭旗的料,他們的征程,是遼闊的草原。

 東、西突厥, 才是朝廷最大的敵人,而征服那遼闊的草原,立下諸如封狼居胥山的功勞,才是中原武人無上的榮耀。

 這一切的關鍵,在於鐵路,當河西鐵路建成通車,磧西諸國便如囊中之物,西突厥只能退到蔥嶺以西。

 若河西鐵路向西北延伸,翻越蔥嶺山脈,抵達碎葉川,那麽河中地區必然震動,西突厥命不久矣。

 若北海鐵路建成,不要說於都斤山、狼居胥山,就連蘇武牧羊的北海,都會成為旅遊景點,那時候,東突厥還存不存在,猶未可知。

 所以,鐵路承載著無數將士建功立業的夢想,大家都期盼河西鐵路、北海鐵路早日建成通車,然後“旌旗所指,所向披靡。”

 聽到這裡,楊念雲覺得奇怪:“既然大家都知道修鐵路好,那為何東西鐵路、北海鐵路的事情,政事堂還要爭論呢?”

 “道理很簡單。”李世民淡定的喝了杯茶,接著說:“利益博弈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