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逆水行周》第585章 娘家
  下午,皇宮,日興昌銀行業務員正在辦理業務,隔間,陳l將填寫好的單據交給侍女,侍女將單據和一疊流通券交給業務員。

  陳l每月都要給母親匯去一筆數目不菲的生活費,而她的兩位兄長,將會從母親那裡分得一部分,保證自己和家人的日常開支。

  作為後妃,陳l每月有“體己錢”,她分管皇家產業,有“工資”,而宇文溫又時不時給後妃們發“獎金”、所以陳l的收入頗豐,供養娘家人不成問題。

  隻是因為出宮不便,所以日興昌銀行提供上門服務,而日興昌銀行的大股東就是皇室,所以這也算是銀行對大股東的特別服務。

  兩名業務員對單據上的信息和流通券的面值進行了確認,很快便為客戶辦完了匯款業務,將回執單交給侍女后,提著裝有流通券的密碼箱告退。

  剛出門,卻見天子迎面走來,兩位業務員趕緊讓過一邊。

  待得天子經過,他們在宦官的帶領下,向宮外走去。

  宇文溫走進殿裡,見陳l在書案前忙著,走上去,伸手拿起案上放著的一張流通券,問:“不會是漏了一張吧?”

  陳l抬頭一看,回答:“沒呢,這張不是要存的。”

  “那就放好,不然容易弄丟。”宇文溫口中這麽說,卻沒有把流通券放回去的意思。

  他當然不是要把這張流通券帶走,而是拿在手上仔細研究。

  流通券誕生迄今已有三十年,作為大宗貨物交易的信用憑證,一開始只在西陽城裡流通,而現在,全國各大都會還有各地商埠,正規市集裡都可以看到流通券的身影。

  流通券的信用,已經得到天下商人的認可,薄薄一張紙,能夠替代一車車銅錢,在買賣雙方手中流通,在某種意義上承擔著貨幣的職能。

  三十年春秋過去,流通券已經精美許多,但其上的圖案大部分未變,依舊是熟悉的西陽風景。

  這無時無刻都在提醒使用者,流通券的起源在黃州西陽,其信用,別人可以不認,但日興昌銀行必然認。

  流通券的面值有多少匹棉布,在黃州西陽,就一定能兌換到多少匹棉布。

  宇文溫拿著流通券在一旁坐下,看著自己的心血,想到很多事情。

  流通券實行“布本位”,當年是麻布,現在是棉布。

  流通券的面值有多少匹布,就能兌換多少匹布,所以,從原則上說,發行方手頭上有多少匹布,就隻能發行對應面值的流通券,以便持有者隨時都能兌換。

  這算是貨幣政策上的“準備金”制度,實行“布本位”的流通券,發行時必須要有足額的準備金(布)。

  但是,當流通券的信用建立起來後,持有流通券的人,不會急著將其兌換為布匹,而是將流通券當做信用憑證,替代不易大量攜帶的銅錢、布帛、糧食,和其他人進行大額交易。

  這就使得流通券不再面臨隨時兌換的風險,於是日興昌銀行在增發流通券時,不再按照“一比一”的原則,開始超額發行。

  手中有一萬匹布,發行兩萬匹面值的流通券,用後世的經濟學術語表示,是“準備金率50%”。

  隨著時間流逝,流通券的信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被擠兌的風險進一步下降,於是,準備金率漸漸下降,現在為30%。

  而參與流通券聯保的銀行、櫃坊、紡織工場,已經遍布天下各地,工、商業者們忠心擁護流通券這一便捷的信用憑證。

  與此同時,流通券的發行權,已經不是日興昌銀行一家說了算,一個名為“聯合儲蓄協會”的行會組織,成為流通券的“娘家”,決定著流通券的發行量。

  當然,日興昌銀行是重要成員。

  “聯合儲蓄協會”,簡稱“聯儲會”,是銀行、櫃坊的“總行會”,協調業內的儲蓄、放貸、風險擔保等各項事務,協助朝廷管理銀行、櫃坊。

  聯儲會對流通券發行、回收進行管理,每年都要召開專門會議,決定流通券的發行量。

  因為流通券實質上隻是民間約定的一種信用憑證,所以,流通券不是貨幣,朝廷不會參與到流通券的管理中來。

  但是,要不是宇文溫硬頂著不松口,流通券早就被朝廷接管了。

  往紙上印圖案就能當錢花,從此朝廷再沒有什麽財政危機,再也不會缺錢,這種誘惑,試問執政者怎麽能忍得住?

  如果,宇文溫沒有當皇帝,他不會允許流通券的流通范圍超出黃州,因為一旦皇帝開口要流通券的發行權,他終究是保不住的。

  而現在,他是皇帝,能夠壓製“把紙當錢花”的衝動,所以流通券能夠通行天下,卻不會面臨濫發的危機。

  可是,等他去世,流通券最大的靠山沒了,新君即位後,能否克制“把紙當錢花”的衝動,是個未知數。

  他精心培養的太子,將來即位,會意識到流通券的信用很重要,但是,朝廷的財政收入,永遠都是不夠用的。

  那麽,一旦出現緊急事件急需用錢,官僚們會上書陳情,說只需要“稍微超發一點流通券”就能救急,再說什麽“下不為例”,在這樣的誘惑和壓力,皇帝能頂得住麽?

  這種事情,隻要有了“下不為例”,就必然有第二次、第三次,然後流通券的信用瞬間垮塌,快速貶值,變成廢紙。

  宇文溫不相信官僚集團的節操,他覺得這幫官僚看不起商賈,自然也就看不起所謂的貨幣信用,不會按照經濟規律來來解決財政問題、貨幣問題,把信用當夜壺。

  商人講商譽,隻有商譽良好才能賺大錢,然而朝廷靠著軍隊就能為所欲為,誰稀罕什麽商譽?

  所以,宇文溫要給流通券找個好“娘家”,娘家人不是他的兒孫,而是聯儲會,聯儲會掌握著流通券的發行權,而流通券的定位,依舊是大宗貨物貿易的信用憑證,主要是商人使用。

  流通券可以當做貨幣用,但依舊不是貨幣。

  聯儲會的管理層,是各大銀行、大櫃坊的代表,而各大銀行以及櫃坊的東主、股東,是權貴、豪商、地頭蛇。

  無法靠高利貸獲利的權貴、豪商、大戶、各類地頭蛇,如今適應了銀行(櫃坊)這種新式“金融工具”,靠著這個“金融工具”,獲取著不菲的收益。

  而各地士族、寒族,也大多在銀行、櫃坊裡進行儲蓄或進行“理財業務”賺取收益,可以說,聯儲會的出現是各方利益集團的利益匯總結果,銀行(櫃坊),將各階層的利益都聯系起來了。

  由聯儲會控制的流通券,是各方利益集團認可的一個信用憑證,各種金融活動,都依托這個信用憑證來進行。

  所以,即便是皇帝,也不好輕易去動流通券,因為觸動大部分人利益的後果可不是鬧著玩的。

  而皇帝自己, 也和流通券有著直接的利益關系:流通券信用所在的日興昌銀行,大股東就是皇室。

  宇文溫弄出這樣的架構,形成了一個個奇特的現象:流通券不是朝廷的,卻和皇帝關系密切,皇帝是流通券的靠山,卻決定不了流通券的發行量。

  流通券的信用,在於有日興昌銀行參與的聯儲會,而不在朝廷,流通券和朝廷沒關系。

  朝廷無法控制流通券,大臣無法忽悠皇帝濫發流通券,甚至連皇帝自己也無法濫發流通券。

  若朝廷想要發行紙幣,一來無法借雞下蛋,也就是利用流通券的信用來給紙幣做擔保;二來紙幣的信用遠遠比不上流通券,必然以失敗告終。

  所以,朝廷隻能老老實實發行金屬貨幣,別整天想著把紙當錢花,或者搞什麽“當千”、“當萬”錢,搜刮民財。

  如果朝廷急需用錢,發國債都救不了急,可以把稅收作抵押,向銀行借款。

  朝廷沒有錢,不等於皇帝沒有錢,朝廷舉債,皇帝是債主之一,官僚們敢耍賴...呵呵。

  宇文溫收回思緒,將流通券放到案上,見陳l看資料,他湊過頭去,看了看,問:“你膽子是有多大,敢碰期貨?”

  http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