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逆水行周》第610章 隔絕中外
宮城內,中書省,庭院裡,宇文溫看著角落電線杆上的一根根電話線,這些電話線,構成了中書省官署的一個“電話內網”,許多非機密的事情,可以通過電話來溝通、處理。

 門下省因為工作需要,已經搬出宮城,三省之中隻有中書省留在宮城裡,隨時為皇帝服務。

 但中書省和皇宮總是有一段距離,所以宇文溫想到了一件事:將來,電話技術實現了無損音質,皇帝可以打電話遙控中書省麽?

 中書省掌詔敕、政令之立案起草,可以說就是為皇帝擬定公文(詔令)的秘書團隊,皇帝要下詔,只需把大意說一遍,中書省的秘書(中書舍人),就會以此擬定詔書。

 詔書經皇帝確認,正式發往門下省審核,門下省審核無誤,發往尚書省執行。

 皇帝要是想偷懶,直接一個電話打到中書省,口述詔令的概要,讓中書舍人擬詔,再拿給皇帝看,雖然省了一段步驟,卻沒見效率高多少。

 為此還增加了一個風險,那就是接電話的中書省官員,無法確認電話那頭的皇帝處於何種狀態。

 說話的是皇帝本人?皇帝意識是否清醒?皇帝是不是.....被人挾持著?

 科技進步不是萬能的,如何避免有人“隔絕中外”,一直都是皇帝要考慮的問題。

 能實現“隔絕中外”的人,一般而言多為掌機要的近臣,這樣的近臣,基本上都在中書省或中書省類型的官署任職。

 中書省,其名始見於漢朝,皇帝為加強皇權,以主管文書的尚書(秘書)掌握機密要政,因為尚書要頻繁出入宮廷,多以宦官擔任此職。

 宦官又稱“中使”,故而任尚書的宦官得名中尚書,簡稱中書,其長官,名為中書令,其機構名為中書監或中書省。

 與此同時,士人任尚書,其機構名為尚書台,長官名為尚書令,經過數百年,尚書台演變成尚書省,尚書令成為實際上的丞相。

 基於皇權壓製相權的需要,中書省成了壓製尚書省的必要機構,能擔任中書令或者在中書令掌握實權的人,肯定是皇帝信任的心腹之臣。

 周國當年實行六官製,沒有中書省的設置,但是春官府的內史中大夫、下大夫,禦正中大夫、下大夫,實際上就等類似於中書省、中書監的正副長官。

 結果,當大象二年皇帝出現意外,恰逢權力交接的關鍵時刻,內史下大夫鄭譯、禦正下大夫劉P偽造聖旨,讓外戚楊堅執政,掌握禁軍。

 無論是這個時代,還是“歷史上”,鄭譯、劉P的行為,直接引發一場天崩地裂,由此可見,當皇帝身邊掌管機要的近臣出問題,“隔絕中外”後,會造成什麽樣的嚴重後果。

 宇文溫還知道一個例子,同樣是皇帝近臣、執掌中書省的心腹“搞事”,導致一個王朝走向末路。

 曹魏時,魏明帝曹睿即將辭世,因為太子曹芳年幼,於是他要設顧命大臣輔佐新君,一開始,曹睿考慮的是全部任用宗室。

 為曹氏江山穩固計,曹睿想起用叔父、燕王曹宇(曹操之子)為大將軍,以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曹操養子)為輔。

 曹睿要憑借宗親的力量,使得幼主曹芳有可靠的輔佐,然後宗室間相互牽製。

 曹睿的心腹劉放、孫資,控制著中書省,和曹肇、夏侯獻是勢同水火的政敵,而劉放、孫資作為皇帝心腹多年,肆意妄為,得罪了許多權貴,眼見著靠山要沒了,必須給自己謀後路。

 他們在臥榻不起的曹睿面前不斷進言,大讚實為草包的曹爽比燕王曹宇更適合當大將軍,百般詆毀曹宇、曹肇、夏侯獻,為了實現所謂的製衡,還建議召回正在遠征遼東的司馬懿為顧命大臣,掣肘曹爽。

 曹睿一開始覺得這樣不妥,奈何命不多時、心力憔悴,劉放、孫資隔絕中外,成日在曹睿耳邊鼓吹曹爽加司馬懿的輔政組合是“最佳搭檔”。

 曹睿覺得曹爽好像有些無能,司馬懿不是曹爽和兒子能夠壓製的人,還想著讓燕王曹宇做大將軍。

 奈何,昔日權傾天下的皇帝,此時不過是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劉放、孫資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為曹睿擬定詔書,把曹宇、曹肇、夏侯獻趕出宮,宣布曹爽和司馬懿為顧命大臣。

 後來的歷史,無需多言,宇文溫每次看到這段歷史,又想想大象二年之變,對於中書省的提防可是一日都不敢松懈。

 皇帝的心腹,其效忠對象隻限於皇帝本人而已,皇帝在時,為皇帝鷹犬,得罪不少權貴,等皇帝即將辭世,心腹們的靠山就要轟然倒塌,面對權貴的反撲,他們是無助的。

 那麽這些人接下來要如何為自己謀福利或者退路,完全看心腹們的道德底線。

 有人選擇聽天由命,譬如武帝宇文邕信任的王軌、宇文孝伯、宇文神舉等人;有人選擇利益交換,改換門庭,譬如宣帝宇文S的心腹鄭譯、劉P。

 劉放、孫資,還有鄭譯、劉P這兩對組合,完全隻為自己,於是干擾決策、偽造聖旨,讓自己利益最大化,至於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麽,不在他們考慮范圍內。

 宇文溫決不允許歷史重演,所以即便他知道中書省的官員大多可靠,但不寄希望於對方的忠心,能夠經受住權力交替之際的風雲激蕩。

 他不想哪天,自己躺在榻上奄奄一息,卻被人隔絕中外,眼睜睜看著小人們在自己面前偽造聖旨,自己卻動彈不得。

 所以,繼對尚書省、門下省“動手術”後,宇文溫對中書省進行改革。

 設翰林院、樞密院二院,分文、武事製誥決策之權,將中書省的相權碎化。

 翰林院所在官署名為“文淵閣”,設文淵閣大學士、學士若乾名;樞密院所在官署名為“武英閣”,設武英閣大學士、學士若乾名。

 現有的兩位中書令,分領翰林使、樞密使使職,分管翰林院、樞密院,各行文、武事製誥決策之權。

 平日,中書高官官及兩院大學士輪流在中書省值班,晝夜輪替,皇帝下詔時,必須有兩院大學士參與。

 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博弈,兩院大學士可以參與論辯;政事堂會議,兩院大學士可以參與,有發言權(經允許),無投票權。

 無論是皇帝病重需要官員在宮中值守、侍奉,還是下達重要詔令,譬如傳位、設顧命大臣、擬定遺詔等,大學士們都要參與並做作見證,並且在詔書上用印。

 否則,此命為亂命,偽造聖旨之人,天下共討之。

 宇文溫設兩院大學士參與製誥、決策,就是要從制度上降低中書省有人“隔絕中外”的可能性,順便碎化相權,還有....

 他看著眼前新落成的樞密院武英閣,心中充滿期待:翰林院和樞密院,可不僅僅是分權的機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