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逆水行周》第272章 隱患
鄂州夏口,剛從官署回府的鄭通,匆匆用完膳,和妻兒說了一會兒話,沐浴更衣之後,轉到書房,書案上擺著厚厚一遝資料,他坐下慢慢翻看起來。

 鄭通是鄂州長史,這幾日在辦理公務交接,過幾日便要卸任,然後趕赴亳州。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被東南道行軍“借調”,到行軍元帥行轅聽用,而此去亳州,鄭通知道西陽王是要委以重任,讓他協助開展“青苗貸”的放貸事宜。

 青苗貸,是日興昌櫃坊推出的放貸業務,今年年初,鄂州已經有許多農戶借貸,所以鄭通對其頗有了解,總體來說,這種低息貸款確實利民。

 但按著西陽王在信中所述,日興昌櫃坊將在河南各地大力推行青苗貸業務,而且這種青苗貸的利息之低,簡直是聳人聽聞。

 居然是二厘的利息,鄭通認為搞不好青苗貸放得越多,日興昌就虧得越多。

 鄭通在剛知道西陽王的規劃時,第一反應就是此舉隱患重重,以西陽王的見識,不至於會如此作繭自縛。

 道理很簡單,此事無論成與不成,都很危險。

 首先,鄭通認為青苗貸不可能在河南各地大規模推行開,因為日興昌的財力有限,真要在河南各地放貸,哪裡有那麽多本金。

 即便放了貸,也會因為吏治、天災等因素,很大幾率會搞砸。

 其次,若西陽王真把這件事做好了,那就意味著西陽王要失去日興昌櫃坊的控制權。

 這是成也要倒霉,不成也要倒霉的兩難困境,鄭通不認為西陽王看不出其中的巨大隱患,但對方依舊要實行,要麽是狂妄自大,要麽是胸有成竹。

 西陽王應該沒有瘋,故而鄭通很費解,他實在想不出西陽王為何要作繭自縛,自己給自己找事。

 在資料裡,鄭通看到幾個數字,河南(及淮北)各州郡的戶數,且不論青州總管府,即便按照初步的整理結果來看,豫州總管府大概有七十余萬戶,亳州總管府大概有四十余萬戶,徐州總管府大概有三十余萬戶。

 合計至少有一百四十萬戶,當然,其中不包括隱戶,而且統計數字很粗略,可能實際戶數更多。

 這一百四十萬戶裡,有貸款需求的戶數不得而知,鄭通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河南之地飽受戰亂影響的現狀,放寬些按一半來算,那就是七十萬戶需要借貸。

 河南之地,主要種植粟、麥,水稻的種植面積相對較少,鄭通不太清楚在河南開展農耕的成本是多少,他還是按照經驗,綜合考慮,估算每戶平均借貸五貫錢(實物折價)。

 這樣一來,僅僅是粗略估計,日興昌在河南就要放貸將近三百五十萬貫(實物折價),這隻是青苗貸本金,其他費用另算。

 而日興昌櫃坊並沒有這樣的財力,如果有,那麽西陽王就得把日興昌的控制權交出來,要麽歸天子,要麽歸杞王,這就是現實。

 不交?不交也得交!

 財力超過三百五十萬貫(實物折價)的櫃坊,不是一個藩王能夠擁有的產業,如果不放手,那就犯了大忌。

 西陽王是宗室,戰功卓越,手裡有能打的私軍-虎林軍,如今又有財力雄厚的日興昌櫃坊,也就是說西陽王有獨立的強軍,又有獨立的財源,這對於上位者來說,意味著什麽?

 面對如此藩王,不要說天子,就是杞王也會不安。

 一個藩王,如果單純的有錢糧,或者單純的有兵,都不是大問題,因為有錢糧沒兵就是肥豬,有兵沒錢糧就意味著朝廷能拿捏得住。

 而一個有兵有錢糧又有聲望的藩王,距離造反也就不遠了。

 即便這個藩王沒有如此想法,別人也會認為他有這種想法,所以,遲早要出事。

 鄭通擔心西陽王不知進退,走在懸崖邊上卻不自知,而後來,他看到西陽王后續的信後,知道這一隱患被西陽王用巧妙的方式化解,讓日興昌實現了放貸能力,卻不會引來上位者的忌憚。

 那手段就是“融資”,而且是“多級融資”。

 鄭通知道日興昌櫃坊如今大量吸入山南各地大戶的錢糧,也就是說用“借雞生蛋”的方式來籌集巨額本金,以實現在河南推行青苗貸的構想。

 而櫃坊本身投入的資金,在這筆天價本金裡所佔比例實際上不算什麽。

 日興昌櫃坊,以信用為憑據,從山南荊襄各地吸納閑散錢糧,然後貸給河南的農戶,如此一來,日興昌櫃坊的角色不過是經手人(掌櫃),而借貸的本金(錢糧或各類實物),絕大部分都不是櫃坊的。

 正如一家邸店那樣,掌櫃用東家的本金來經營買賣,為東家獲得利潤,自己再從中分一杯羹,財大氣粗的不是掌櫃,而是東家,掌櫃隻是憑著自己的本事,讓錢生錢。

 最重要的一點,日興昌實際上並不是直接向各地大戶融資,因為已經有櫃坊“代為效勞”。

 日興昌櫃坊,如今並不是山南荊襄地區唯一的櫃坊,隻是因為信用最好,所以才挑起大梁,作為在河南發放青苗貸的“經手人”。

 各地大戶的閑暇錢糧,實際上是被各地大小櫃坊吸納,然後這些櫃坊再投資給日興昌櫃坊,從中賺差價,也就是說,即便說到融資能力,日興昌是靠其他櫃坊才實現“巨額融資”,其融資能力不會在上位者眼中過於刺眼。

 如此一來,放貸的本金問題好像解決了,而且是靠許多櫃坊幫忙才吸納到這麽多本金,整件事給人的感覺,是西陽王借山南荊襄之錢糧接濟河南,而不是以日興昌櫃坊獨自撐起接濟河南的巨額開支。

 所以,天子、杞王和朝廷諸公看在眼裡,就只會認為山南荊襄之地富庶,而日興昌櫃坊的掌櫃們會賺錢、會讓錢生錢罷了。

 這樣的日興昌櫃坊,不是威脅,也不是肥嘟嘟的金豬,繼續由西陽王管著,大家都方便。

 西陽王能如此處置,鄭通松了口氣,但問題隨後而來,因為日興昌櫃坊許給“投資人”的“回報率”是二分二厘,以青苗貸那二厘的利息計,一進一出之間超過十倍的差值。

 這個利潤差值可不是鬧著玩的,因為這麽多人往大小櫃坊投錢糧,而各櫃坊又把本金(含實物)投到日興昌櫃坊,二分二厘的回報率,萬一來年期限到時日興昌無法兌現...

 到時候債主們群情激奮,日興昌櫃坊被憤怒的人們大規模衝擊、擠兌,必然倒閉,而西陽王也好不到哪裡去,引發眾怒的結果就是名聲盡毀,前途一片灰暗。

 如此巨大的利潤差,日興昌的盈利肯定不能靠青苗貸,鄭通如今看的資料,就是西陽王手下大掌櫃王越所送,其中大概介紹了日興昌即將在河南開展的各類盈利業務。

 鄭通受東南道行軍元帥、西陽王宇文溫征調,要到亳州負責總攬公廨錢事宜,配合日興昌櫃坊發放青苗貸,而日興昌要開展各類業務,這些業務已經超出他的認知,所以需要臨時“補習”相關知識。

 然而他看不太懂,因為這些業務太過“專業”,列出的大量數據讓他算得昏天黑地,需要有人指點迷津。

 而指點迷津的人,來了。

 大掌櫃王越,如約登門拜訪鄭通,兩人很熟,所以沒什麽寒暄、客套便轉入正題。

 王越今日是作為日興昌的代表, 來和鄭通交底順便答疑,因為日興昌在河南開展業務,需要和即將負責公廨錢事宜的鄭通相互配合,所以必要的交流是不能少的。

 西陽王要暫緩河南各地官府公廨錢的放貸,但並不是禁止,因為公廨錢畢竟能夠增加官府的收入,彌補日常開支,減輕朝廷負擔。

 西陽王要先整頓公廨錢,然後讓公廨錢成為日興昌放貸業務的有益補充。

 但鄭通還是想知道,日興昌到底要如何在這次瘋狂的放貸中盈利,不然他心定不下來,既然王越親自解答,他就直接發問:“王兄,大王說的這些業務,真的能盈利?”

 王越點點頭:“當然,不然日興昌哪裡敢冒險,畢竟,這不是大王強壓的事情。”

 鄭通可沒那麽樂觀:“可是,我無論怎麽算,都算得這些業務到頭來是大虧?”

 王越知道鄭通沒那麽容易糊弄,面對反駁,卻笑起來:“很簡單,鄭兄算錯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