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逆水行周》第72章 訂單(續)
三台河畔,一長串木船正靠泊在河堤旁的簡易碼頭邊,一擔擔葛、麻挑上岸,不一會便進入河堤另一側的布坊裡,被紡織成一匹匹布。【無彈窗小說網】

 這些布被裁剪、縫紉成標準樣式的o襠,雙層布之間填充上羽絨,變成羽絨衣,然後運往山南各處軍營,成為將士們的過冬衣物。

 來料加工,官府運來葛、麻,運走羽絨衣,只需要付“加工費”,所以問題只剩下一個:黃州這邊能不能按時交貨。

 大軍出征在即,如今是秋天還不算冷,所以不急著馬上要,但交貨的期限一到,衣服交不出來,前線的將士沒有寒衣,亂了軍心誰也吃罪不起。

 黃州長史郝吳伯,領著州衙吏員正在碼頭上作見證,見證押船而來的官員和布坊主們交接葛、麻,事關重大馬虎不得。

 來料加工,來了多少料,就得加工出相應數量的東西出來,因為事關重大,所以郝吳伯義不容扛起責任。

 牽頭拉來大額訂單的某人,如今正在江南玩武裝秋遊,秋風蕭瑟中,郝吳伯見著密密麻麻的貨船,隻覺得無奈至極,他在衙門還有忙不完的事情,卻必須到場做見證。

 也就是所謂的“第三方”,免得出了差錯,有哪一方賴帳。

 誰敢賴帳?活得不耐煩了吧!

 一邊是宇文行台下令,由各總管府組織的“供貨方”,一邊是宇文黃州下令,由黃州布商組成的“製造商”,製造的是數萬將士所需寒衣,誰敢從中作梗?

 事關重大,所有製作羽絨衣的布坊、裁縫店,必須按照規定的樣式、用特定規格的布料製作衣物,填充羽絨的分量必須實打實,填充的十兩羽絨少一點都不行。

 每件衣服上,標有布坊、裁縫店的名字,如果質量差,不但會被追責,還會砸招牌。

 這是挑戰,也是商機,做好了不但能賺一大筆錢,還能打響自家的招牌,所以布坊和裁縫店都是認真應對,不敢有絲毫馬虎。

 交接清點完畢,郝吳伯讓隨行吏員接待運貨過來的各地官員,他則就近轉入一家布坊,看看紡織情況如何,如果他沒記錯的話,這些布坊已經連續運轉兩個月以上了。

 全天十二個時辰共二十四小時,布坊的工人們不分晝夜三班倒,累得要死要活,工錢也比往日翻了一倍,許多人累得不行依舊咬牙上班,累倒了布坊立刻想辦法調人頂上。

 實在頂不上,宅院裡的家仆也叫來布坊做事,為了這紛至遝來的訂單,布坊主們已經差不多要捋起袖子親自上了。

 “紡車、織機熬得住麽?”

 “回上官,這些紡車、織機都已經調試過,絕對沒問題,即便突然出故障,修好也花不了多少時間,瑞興號已經給草民布坊的機器備足了部件,可隨時更換。”

 “無論多忙,紡織工的安全都要注意,本官不想哪日有苦主抬著屍體到衙門擂鼓,知道麽?”

 “知道知道,草民不敢讓工人們太過勞累,免得出現猝死或者嚴重工傷。”

 作坊主小心翼翼的回答著,郝長史算是總監工,安排州衙吏員駐場監督各家布坊,看看織布時有沒有偷工減料,同時也負責初步驗貨。

 各家布坊大多在城裡開了裁縫店,而為了提高效率製作這數以萬計的羽絨衣,裁縫們已經被抽調到三台河邊的布坊“上班”,

 本著有錢一起賺的原則,數月前臨近各州新開的水力紡織布坊,也分到了訂單,而西陽城裡的那些單獨的裁縫店,也獲得了訂單,隻是裁縫們也得到河邊布坊“上班”。

 無數的羽絨從各處養鴨、養鵝場運來河邊,由裁縫和製衣工裁剪、填充、縫製成官軍的寒衣。

 正所謂“量體裁衣”,數萬官軍將士身材各異,要想短時間大批量製作寒衣,尺碼是個問題,而對於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做成o襠。

 o襠其實就是兩塊布用繩子把肩膀、兩肋連接起來,要想調整松緊那就相應的收放繩子即可。隻要不是身材相差太大就行,無所謂量體裁衣。

 當然為了保證防寒效果,羽絨o襠的雙肩和雙肋不能如此簡陋,官軍將士先著單衣,然後穿上羽絨o襠,外套其他保暖衣物,再。

 所有的寒衣尺寸都是統一標準,無論哪家裁縫做出來的基本都是一模一樣,也省得分發時選來選去選半天。

 這種羽絨o襠率先在虎林軍中推行,經過數年的穿著試用,根據反饋意見進行了改進,又在別處官軍小范圍試穿過,根據反饋再度修改,才成了如今的式樣。

 也正是如此,大行台才敢放心下如此大一筆訂單,這可不是單純為了照顧自家人子的買賣,名正言順讓別人心服口服。

 當兵的要上陣殺敵玩命,要是敢明目張膽的在戎服上搞鬼搞怪,亂了軍心可沒地方後悔,而耐穿又保暖的羽絨衣,真是讓人不知該如何形容。

 鴨絨有味,但確實保暖,郝吳伯也是漸漸知道,以前過冬時士兵穿著的寒衣,填充物五花八門,綿絮是不要想了,有碎布帛都是好的,更多的是稻草。

 身上穿的不怎麽樣,腳上穿的更是好不到哪裡去,靴子基本上罕有,布鞋馬馬虎虎,更多的士兵穿的是草鞋,為了禦寒還塞了很多草。

 如今這幾年就不一樣,山南周軍的待遇在慢慢提高,而黃州物美價廉的羽絨衣,更是讓官軍的待遇上了個層次,也讓黃州的商家沾了光。

 新下三萬件羽絨衣的訂單,讓黃州的布坊、裁縫忙得腳不沾地,連養鴨、養鵝場都在城裡到處招工,郝吳伯這一段日子忙下來,終於見識到何為共贏。

 走過場問了問布坊的情況, 郝吳伯登車離去,其實黃州布坊的狀況他了解得一清二楚,剛才隻是為了提醒一下布坊主莫要大意。

 那位布坊主心知肚明,郝長史就是隔壁布坊的大股東,紡織工不夠用,就從安陸自家莊園調來大批佃農幫忙,所以郝吳伯和他這麽一問一答,雙方都有些像演戲對台詞。

 黃州的布坊生意紅火,已經有山南各處的身份不明人士入了股,不然大行台定下這麽一大筆訂單為何如此順利?

 就不怕各地領兵的將軍還有相關官員陽奉違?

 共贏嘛!

 運送葛、麻的船工賺到了錢,紡織工賺到了錢,裁縫賺到了錢,養鴨、養鵝場賺到了錢,布坊賺到了錢,股東們有了分紅,將士們有暖和的寒衣,這不是很好麽?

 共贏共贏,官商勾結什麽的說起來太難聽了不是?

 同理,大戰在即,官府下的訂單,可不止寒衣這一項。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