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逆水行周》第18章 1將功成萬骨枯
黃州以北衡州以南,兩州在江岸的交界處,自西向東的長江在此轉了個大彎,向著東南方向奔騰而去,發源自大別山的赤亭水也在此處入江,天長日久形成大片江心沙洲。【最新章節閱讀】

 彎道外緣長江東北岸,江水匯入一處河口,向著東南方向流去,然後在西陽城東數十多裡外匯入巴水,此河即為三台河。

 江心沙洲橫在三台河口前,如同牆壁一般阻止江水直接衝擊,故而河口處水流平穩,而上遊十余裡處即為赤亭水入江口,所以兩處河口之間航道上船隻如梭。

 許多前往西陽城的貨船,沿江而下在此處進入三台河,然後半途進入分叉水渠,進入西陽城北大湖,最後靠泊在城北湖畔碼頭裝卸貨物。

 有來有往,從城北湖畔碼頭滿載貨物起航的船隻,又順著分叉水渠進入三台河,逆流而上進入長江,所以三台河入口的安危分外重要。

 船隻進進出出需要有人調度,免得擠作一團堵塞河道,而為了避免有賊人駕船入三台河,順流而下襲擊西陽城,扼守河口也必須的。

 河口東西兩岸均立有營寨,兩寨均有小碼頭停泊著快船,既防岸上的蟊賊也防水裡的江寇,沿著河堤向著下遊而去,每隔數裡還有烽燧,一做烽火傳訊二做監護河堤之用。

 黃州長史郝吳伯正領著吏員在河口巡視,自從黃州境內河堤、江堤修築完畢後,無數荒地不再被水患威脅,開墾成良田已成定局。

 主持興建水利設施的郝吳伯,看著三台河兩岸的河堤頗為感慨,不光河堤,三台河口西側河堤連接的江堤,也耗費了不知多少人的心血。

 為了守住這心血,必要的營寨和烽燧是必要的,客商們要享受水利工程帶來的便利,付費也是必要的。

 進入河口的貨船,需要交納“過路費”五文,當然隻有進來的需要交,出去的就免了,每月收上來的錢,作為在此駐扎人員的相關費用“補貼”。

 “河堤破損情況如何?”

 “上官,大的險情沒有,些許破損已經修補。”

 “雨季就要來了,防汛的各項準備工作要抓緊,各處沿河烽燧準備好石料和工具,以備不時之需。”郝吳伯說到這裡特地強調了一下:“數目要分明,以免有人貪了去!”

 “上官放心,每處烽燧的存料都記得清清楚楚,不怕有人渾水摸魚。”

 “河口的閘門檢查過了麽?”

 “檢查過了,前日還開關過幾次,靈活得很,也堅固得很。”

 “既然檢查過了,當時在場的全都簽字畫押在州衙存檔,到時若是出了紕漏,本官第一個倒霉,你們一個也別想跑!”

 “上官放心,我等絕不會敷衍了事。”

 不由得郝吳伯不上心,全套水利設施的關鍵點有幾處,其中之一就是這三台河入口閘門,到了雨季一旦江水暴漲就得關閉閘門,避免江水湧入三台河禍及下遊兩岸農田,連帶著西陽城周邊也遭殃。

 河水漲不起來,那麽西陽郡地界三台河兩岸附近的湖泊水位也漲不起來,雨水能很快排出,避免內澇成災。

 三台河入口,西岸的河堤與至西向東而來的江堤連接,那江堤的起點即是此處,一路沿著江岸向下遊綿延而去,到了龍頭山又經過西陽城南,一直到巴口邊。

 然後沿著巴口西岸轉向北,至三台河入巴水河口,與三台河南岸河堤相連,一路向著西北而上又回到此處,黃州西陽郡地界大部,如今已被河堤、江堤圍了一圈。

 無數良田,都在這一堵“圍牆”裡面,而三台河入河口處的幾道閘門,關系到無數百姓的身家,絕不容有失。

 雖然有人駐守,但郝吳伯時不時加派人手過來巡查,今日甚至親臨現場查看,順著河堤旁的官道一路走來,算是雨季來臨前的抽查。

 折騰了一番,河堤、閘門仔細看過一遍,郝吳伯對現狀很滿意,接下來就是要巡查江堤,起點就是從河口處開始,沿著江堤一路往西陽城走。

 舉目望去,堤外江水滔滔,再向堤內望去,卻是阡陌連天,從來無人開墾的荒地,如今已經被開墾,雖然還是剛收成不好的生地,但好日子也為期不遠了。

 農時即將到來,已經有許多人在田地裡勞作,新修的溝渠將三台河水引入,分散到各處農田,讓這些土地得到充分灌溉。

 而充足的鐵製農具,還有耕牛讓這些土地得到深耕,官府允諾兩年不征租調,更是調動了百姓墾荒的積極性。

 江堤河堤一成,黃州可開墾的土地翻了數倍,有了土地,百姓們就有了盼頭,因為可以憑借軍功分田地,將士們的求戰愈發高漲。

 為了今日這阡陌連天的場景,黃州(巴州)所花費的代價已經算不清了。

 西陽城以西是龍頭山,郝吳伯如今眺望的就是龍頭山以西三台河以南這片廣闊的地段,因為臨江所以時常被雨季暴漲的江水禍害,故而自古都是大片蘆葦蕩或者荒地。

 千百年來都沒人開墾,也沒人敢開墾,許多低窪地帶還有密密麻麻的釘螺,以前不知道所以大家不以為意,如今可不一樣了,見著這景象頭皮就發麻。

 有釘螺的地方未必有血吸蟲,可有血吸蟲的地方必定有釘螺!

 黃州缺地,指的是缺良田,並不是真的什麽地沒有,要墾荒就得興修水利,要興修水利就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要面對可怕的血吸蟲。

 這項大工程以一州之力辦起來有些困難,但當時的刺史宇文溫決定咬牙也要上,所以調動了所有能調動的力量。

 人力,除了服力役的州郡百姓,還有陳軍戰俘,以及從大別山脈中帶出來的奴隸。

 宇文溫帶頭捐出一年的官俸、食邑祿米,作為築堤青壯、苦力的口糧,又捐錢萬貫,作為采購石料的資金,在其表率之下,黃州各方人士踴躍捐助。

 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有物捐物,許多采石場、石灰窯東家捐石料、石灰,又有各地大戶組織族人出人力,然後州衙調動百姓、戰俘、苦力數萬人,投入到築堤工程中來。

 勞動力以戰俘和充作苦力的奴隸為主,除了雨季外工程進度從未停過,農忙時百姓回家務農,農閑時又來幫忙,官軍無戰事時,無論是州兵還是虎林軍,都到工地上幫忙。

 接連努力了數年,終於將綿延上百裡的河堤、江堤築成,又將積水排乾,投放石灰撲殺釘螺,然後放火燒荒,隨即犁地深翻,終於開墾出田地上萬頃。

 大規模分田,軍心穩了,新遷入移民的心也穩了,人人憋著鼓勁,要努力勞動將荒地變良田,黃州“地少人稀”已成過去。

 但與此同時,累計有數千人因此喪命,其中絕大部分是戰俘和奴隸,也虧得死的不是百姓,才沒激發大規模民變。

 這些人過半的死因, 是修築河堤、江堤時染上鼓脹病最後死去,又有部分是被蛇咬毒發,或者被蚊蟲叮咬染上瘧疾等,還有的是各種意外和疾病所致。

 死去的戰俘、奴隸,沒有曝屍荒野,官府讓他們死有葬身之地,因鼓脹病而死的人,為防止血吸蟲繼續禍害,都是火化之後將骨灰裝罐下葬。

 他們被統一安葬在龍頭山西麓,在新築移民小城郊外墳地,如今郝吳伯便在墳地面前,走進一座小廟中。

 廟裡供著一個牌位,上書“修築堤防逝者之靈”,有一孤寡老漢在廟中居住,灑掃庭院,逢年過節為牌位上香。

 熬過來的戰俘、奴隸,按著官府事先聲明的約定,表現出色者可獲自由身,亦能分田地,除了少部分陳國戰俘回家之外,大部分人都成為官府治下在籍良民。

 上了幾炷香,郝吳伯轉身離去,他還年輕,作為堤防工程的主持者,心中的內疚之情時不時湧上心頭,看著眼前阡陌連天的景象,耳邊回蕩起某人感歎而出的一句話:

 “一將功成萬骨枯。”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