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陰縣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熱鬧過,蔣家的田地重新立租佃的規矩,牽扯到了一小半的鄉村人家,幾乎人人都在談論。
李參與徐平曾經仔細討論過農民合作社的規模,綜合考慮了各種情況,最後兩人達成共識,規模宜小不宜大。原則上以五戶到十戶為一社,共養一頭牛為標準,其他的農具均與此配套。這樣一個小組織,剛好能夠互幫互助,而且與以前的什伍之製相合,也不與現有的鄉、管、裡這一級的鄉村行政層級衝突。
最古老的鄉村組織,源頭應該找到周朝去,其實就帶有互助合作的性質,不過越是到後來行政管理的色彩越濃,秦漢的裡和亭應該算是高峰。此後的朝代,基本以裡和鄉為主,而地方豪強的興起,使裡和鄉的管理體制也名存實亡。
大宋立國,太祖時候曾經推行過“管”製,廢鄉裡改管,以差役管理。不過這政策半途而廢,還主要以南方的新附地區為主,此時其實是鄉、裡和管並存。
最基層是合作社的小組織自治,上面繼續使用原來的裡正、鄉書手和耆長的管理體制,這樣衝擊最小,而又能收到實效。
至於更高級的消費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現在的條件還不成熟,要等到商品經濟更進一步才適合推出。徐平壓根就沒向李參提過,他自然也不會向這方面去想。
這些事情的種種細節,徐平沒有過問,他的心思現在都放到了勘查河道上。
王沿瞞著自己上有奏章,其實核心還是要把水渠修成。勘查了這些日子,徐平心裡已經有了十足的把握,引洛入汴是必定可行的。
水量不足根本就不足為慮,洛河可以截水,大不了以後洛河裡的船不入黃河,直接走新渠就是。而且水渠中間還要跨越汜水,能夠把汜水的水納入進來,原來的汜水河道剛好用來排渠裡的水,控制運河的水位。新渠所經過的地區正位於索水和黃河之間,本就沼澤眾多,這些陂塘整修之後也可以用來調節新渠的水位。
總而言之一句話,這渠徐平一定要修成,讓想看自己笑話的人閉嘴。
無數的水鳥在黃河兩岸的灘塗上空飛翔,伴著陽光下水塘裡的節奏的蛙鳴,看著遠處的藍天白雲,這一切都讓人心曠神怡。
徐平騎在馬上,一路沿著黃河岸邊向前行去,看看就要繞過廣武山。
身邊的劉小乙忽然道:“郡侯,看那裡有人!這裡已經遠離河陰縣城,用不了天黑就可以到汜水縣了,荒僻得很,怎麽會有人在那裡?”
徐平抬頭望了望,道:“想來是要過河的人吧,前方不到十裡便是孤柏渡口,周圍幾個縣要過黃河都是取道那裡。”
另一邊的魯芳道:“那些人站在那裡不動,不像是要過河的行人。”
徐平笑道:“我們隨行的有一百多軍士,難不成還怕那幾個人是強盜?管他們怎麽!你們想知道是什麽人,打馬走快一點,上前看看不就是了!”
說完,一帶馬韁,帶著眾人加快了速度。
隻用了盞茶的時間,便就看清了站在那裡的幾個人的面目。
劉小乙叫道:“呀,原來是那個孫豐年,帶著孩子站在那裡,不知道要做什麽。”
徐平勒住馬,吩咐劉小乙道:“看樣子說不好這父子是專門在那裡等我們,你去把他們帶過來,問問有什麽事情。”
劉小乙應諾,一提馬韁,飛一般地向那裡去了。
不大一會,便就帶了孫豐年父子到了徐平馬前。
“小的父子兩人見過郡侯。”到了馬前,孫豐年向徐平行禮。
徐平道:“不必多禮。我路程趕得緊,就不下馬了。你可是在這裡等我?”
“不錯,小的聽聞郡侯今天離了河陰縣,特意帶著二郎等在這裡。”
“等我何事?莫非是我交待李通判的事情,他忘了沒辦?當日在八角鎮,我曾經答應過你,願意留在河陰縣便就罷了,如果不願意,必定為你找一個好去處。李通判回報我,說是你一家不想搬遷了,想留在河陰縣過活。可有此事?”
孫豐年道:“稟郡侯,此事是有的。李通判特意來問過小的,說是郡侯的吩咐。”
“哦,他問過了就好。”徐平點了點頭,“那你今天等我,可是還有什麽難處?”
“沒有了,小的現在一家都好。如往年一樣,我家裡依然租了蔣家的地種,與相熟的幾家組了一個社,共養一頭牛,州裡又免了今年的稅,日子還能過得去。而且李通判做主,減了租,跟其他地方一樣,我們種地的能夠分到六成,一切都好。小的今天帶二郎等在這裡,是送郡侯一程。若不是路上遇到郡侯,我們一家只能夠一路乞討去開封府討生活,哪裡有現在這樣安穩。”
徐平笑道:“原來如此,你們父子有心了。我們當官做吏的,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是職責所在,這點小事你不用放在心是,以後好好過日子就是。”
“唉,話是如此說,可真能為我們這些小民著想的官員,等閑哪裡碰得上呢?郡侯離去, 現在時節也沒什麽好送,我們這裡沙土肥厚,產的好山藥,小的挑好的理了一捆,郡侯帶上,勉強也算我們這裡小民的一點心意。”
說完,讓孫二郎提著一大捆山藥到了徐平馬前。
現在並不是山藥收獲的季節,徐平知道這必然是鄉民留下來的。
見孫二郎走上前來,徐平急忙下馬,把那一大捆山藥接在手裡,對孫豐年道:“你們有心了,我便留下。這些土產,也算是我來過河陰縣了。”
說著,把山藥遞給了身邊的劉小乙。
轉過身,看著身前的孫二郎,徐平問道:“這孩子今年多大了?”
孫豐年答道:“今年十二歲,窮人家的孩子,沒東西吃虧了身子,看起來小一些。”
徐平點頭,示意劉小乙掏了一點散碎銀兩出來,遞給孫二郎:“這些銀兩你帶回家去,找個先生讀書識些字,以後莫要再耽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