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a300_4(); 中華軍的鐵甲艦的建造進度可以說還是比較快的,在台南海戰爆發之前,安北艦和馬尼拉艦的及時入役,使得那場海戰之中,中華軍海軍的戰力大大增加,完全抵消了之前台東艦受傷返廠維修帶來的不利影響。
而且隨著技術的成熟,以及船廠的規模和人手的擴大,這一型號的鐵甲艦的建造進度只會越來越快,船塢裡面的三艘鐵甲艦這個時候已經將龍骨鋪設完畢了,正在進行艦船中部的建造,按照這個進度,這三艘軍艦最快將在五個月之內下水,而且不同於後世戰艦上面的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武器系統的安裝和調試,中華軍的艦船下水之後,進行海試只需要測試艦船的火炮的性能以及艦船的動力系統的穩定性,海試的時間要短很多,基本上只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就能夠完成,而在台南海戰之前,馬尼拉號和安北號兩艘軍艦都沒有進行完整的海試,直接就投入了戰鬥,但是在戰後海試補充進行了海試。
這三艘鐵甲艦的名字早就已經想好了,分別是定海號、雅加達號和新加坡號,其中定海號哈雅加達號還是使用的傳統的火炮,因此建造的進度預計會比新加坡號要快上兩個月。
新加坡號則在建造的過程之中將會采用全新的火炮,也就是類似於後世艦船的那種固定炮塔了,當然了,因為建造工藝暫時還達不到後世的那種標準,所以新加坡號的炮塔是采用的半封閉設計,炮塔被固定在艦首和艦尾,因為三聯裝的火炮的炮塔比較笨重,加上供彈系統難以製造,所以采用的是雙聯炮塔,供彈是人工供彈,因此射擊速度相比於基隆級目前的幾艘戰艦來說要慢上一些。
但是這種炮塔在左右兩面加上正面都設有擋板,這是一種十五毫米厚的鐵板,可以抵擋敵方的子彈甚至是炮彈的襲擊。保護炮塔裡面的士兵的安全。
新加坡號艦船上面一共設置了兩座主炮塔,分別位於艦首和艦尾,主炮采用的是後裝填脫殼炮彈,火炮的口徑是一百五十二毫米。倍徑是三十六倍口徑,采用的管退技術,這種技術還不成熟,只在陸地上試驗過一段時間,出現了一些問題。經過一系列的改進之後才被應用於海軍戰艦上面。
一百五十二毫米口徑的主炮,相對於中華軍目前使用的火炮來說,炮口顯得比較小一些,但是炮身要明顯更加細長一些,炮彈是閃著金光的錐形彈,單發炮彈重達四十一公斤,因為重量比較重,所以在裝彈的時候至少需要兩人協作進行,這也是其發射速度慢的一個主要的原因,裝彈太困難了。
這種炮塔被命名為PT一型炮塔。火炮被命名為52型火炮,因為是中華帝國建國第三年,所以又叫三式火炮。
雖然這種火炮的外形看上去沒什麽威脅,一點都不如之前的火炮威風,但是因為其采用了一系列的新技術,因此不僅是在射程上面完爆之前的老式火炮,而且威力更是遠超後者,52型火炮的最遠射程能夠達到十五公裡,這在海面上就已經是超視距了,因此在射程上比這個時候世界上射程最遠的火炮都要遠上一倍。不過因為缺乏相應的火控及瞄準系統,因此這樣的最大射程並沒有多大的使用效果,主要的戰鬥還是要雙方靠近了來打。
不過因為新加坡號上的火炮比較少,所以為了在炮戰之中保持優勢。所以不能在傳統艦船的炮戰距離上和對方拚火力,因此中華軍給52型火炮預想的最佳交戰的距離是在三到五公裡之內,在這個范圍內,絕大多數的火炮都難以威脅到新加坡號的安全,加上新加坡號還具有機動力高,移動速度快的優勢。因此能夠比較輕松的在這個距離上面擊敗對手。
除了四門主炮之外,艦船的兩側還布置了八座單管火炮,這是一種口徑為八十八毫米的火炮,倍徑為四十五倍,最大射程為七公裡,炮彈的重量是八公斤,彈丸不重,因此射速比較快,因此被定性為速射炮,這種火炮雖然在射程上面比不上52型火炮,但是其擁有極高的射速,並且在三到五公裡的距離之內具有極佳的精準性,雖然彈丸的重量有限,但是因為射速的關系,其對敵艦產生的威脅甚至還要比52型主炮產生的威脅還要大。
這種火炮被命名為速Ⅰ型火炮,又被稱為88式速射炮,它和52型主炮不同,因為其射速比較快,因此人工裝彈已經趕不上其發射的速度,因此采用了鏈式供彈系統,將火炮的炮彈放置在炮塔的側方,通過彈鏈串聯起來,發射的時候會大幅度的提高射速,當然了,這種技術目前還不太成熟,因此很容易出現卡住的情況,這就需要炮兵們在作戰的時候注意了。
總的來說,新加坡號采用了數十種先進的技術,因為其艦上的兩座主炮塔的重量的關系,艦船的噸位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提高,而動力系統的變化不大,只是將螺旋槳由原來的五葉改為六葉的,按照設計,新加坡號完全改裝完畢之後,其總噸位將會超過四千五百噸,最高航速會有一定的下降,降低到二十四節,但是續航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滿載燃煤的狀況下,艦船可以以十六節的航速航行四千海裡,相當於七千公裡,這幾乎可以從新加坡開到蘇伊士運河那邊去了,雖然這個時候還沒有蘇伊士運河。
盡管新加坡號距離建成還有一段的時間,而且在之後的海試之中還出現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其起點至高,設計之先進,在建成的九艘鐵甲艦之中可謂是絕無僅有,因此即使問題連連,海軍也對其報於厚望,寄希望於這種先進戰艦的大批量列裝。
總的來說,新加坡艦已經不屬於起初的那種基隆艦的范疇了,歐洲人稱它為基隆改進型,中華軍則稱之為基隆Ⅱ型艦,按照其噸位來看,最多相當於一戰時期的驅逐艦,武器裝備和動力系統又遠遠不如後者,但是這可是在十七世紀,這種艦船要整整領先歐洲人兩百多年,難怪在後來歐洲人對其談之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