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1621之大變革》六十八.妥協,擴張
  太原府,巡撫衙門,劉策看著盧象升給他遞上來的文書,眉頭皺得很深。本來按照劉策的安排,盧象升和譚良棟是處於對立面的,現在盧象升舉薦譚良棟,是給他釋放了一個信號,盧象升選擇了和譚良棟合作,也就意味著,他要恢復五縣夏稅秋糧的計劃失敗。

  “譚良棟,呂梁山,建鬥啊建鬥,真不知道你是怎麽想的。”劉策喃喃自語道。

  經過多番權衡,劉策還是同意了升譚良棟為千總,張應宸、劉文景、牛涼、屈華、康軍偉為把總,把總以下由譚良棟定奪。當然,劉策給譚良棟的只有名義,他把原本準備撥付給呂梁營的錢糧全部轉交給鎮西衛,並赦免左衛千戶的罪過,讓他重建鎮西衛,呂梁山不能只有一個呂梁營。

  在將命令傳達下去後,劉策有些頹然的坐在椅子上,在坐上山西巡撫的位置後,劉策本來還想著有一番作為,但他怎麽也想不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內侍魏忠賢竟然迅速崛起,拉攏朝臣為己用,排斥異己,大肆斂財,竟然把腦筋動到全天下的督撫頭上。

  “唉,皇帝啊皇帝,授權柄於宦官,以家奴治天下,你置內閣於何地,視百官為何物啊。”劉策心裡對天啟皇帝極不滿,像他們這種坐到封疆大吏的官員,心裡對皇權保持著敬畏,但對皇帝可不一定會尊敬。更何況現在天啟皇帝以太監製百官,不論是政治上的考量也好,還是為了皇帝自己更好的玩,在劉策看來,都是在胡鬧。

  相比較呂梁營這樣的小問題,魏忠賢的崛起才是劉策真正擔憂的問題。

  柳林,譚良棟接到了劉策的晉升文書,正式成為呂梁營的千總,但隨即也知道了劉策往鎮西衛運了大批錢糧,命原左衛千戶重建鎮西衛。

  譚良棟把玩著手裡的千總令牌,笑著對胡振江道:“濤起,劉巡撫還是不信任我啊。”

  胡振江沒有接譚良棟的話,說起了另外一件事:“譚千總,建鬥讓我問你,下來你要做什麽?”

  譚良棟沒打算隱瞞,既然合作了,藏著掖著只會產生裂痕,直接開誠布公道:“柳林周邊有不少村子打著我呂梁營的旗號,我需要處理一下。中陽下面有兩處煤礦,臨縣有一處煤礦,這三處的礦工都派了代表來柳林,我也要處理一下。”

  “好,我幫你轉達一下。”

  “濤起啊,你就待在柳林吧,有很多事需要你。”從大同回來,胡振江也要

  回中陽縣衙去幫盧象升,譚良棟現在很需要胡振江的幫助。

  胡振江點頭道:“可以,正好建鬥需要個人跟你聯絡,就我吧。”

  譚良棟高興道:“那太好了,以後就有勞濤起了。”

  “我隻做我該做的。”胡振江說完後就走了。

  “真是個有脾氣的人。”譚良棟有些無奈,不過胡振江確實是個有才之人,他編寫的那些條例基本上沒有什麽大的漏洞,這很難得。

  回到真武山,譚良棟立刻忙了起來。今年晉西北再一次大旱,五縣的不少村子為了不交夏稅,在找人接觸過呂梁營後,便打著呂梁營的紅旗,縣衙的稅吏不敢進去,怕呂梁營收拾他們。對於打著紅旗的村子,譚良棟準備派人入駐,整編後的呂梁營開銷不小,對於向外擴張,既是譚良棟的想法,也是呂梁營上下的一致認知。

  打著紅旗的村子也大都做好了呂梁營入駐的準備,譚良棟在柳林和劉垣圪坮的做法已經傳遍晉西北,人們對於呂梁營並不排斥,最起碼給呂梁營交了糧食呂梁營能保證人們的安全,

而官府卻是管收不管事。  此次呂梁營直接往外擴張了八個村子,地盤已經觸及到臨縣、中陽、方山三縣。在新擴張的村子裡,各駐扎一個隊,並在村裡組織護村隊,護村隊的隊長們全部由此次整編因傷退出呂梁營的老兵擔當。

  至於村子裡的鄉紳,從萬歷二十八年起連年旱災,流民年年起,天啟一年流民大規模叛亂,天啟二年呂梁營組建,穩定了柳林周邊的秩序,到了天啟三年,柳林周邊村子的鄉紳們早跑到縣城省城裡,沒有跑的,等待他們的也是呂梁營。

  在這種大災的特殊時刻,譚良棟直接在各村實施了軍管,任何鄉紳但凡出來鬧事,譚良棟下手絕不留情。柳林的第三茬土豆已經種下去了,譚良棟把多余出來的土豆推廣到各村種植,讓余生負責,不論是為了推廣土豆還是為了能更好的凝聚手中的力量,所有的鄉紳要麽選擇和譚良棟合作,要麽就滾蛋。

  譚良棟不想開殺戒,礦工對士紳們的恨可是極其深的,一但譚良棟動了刀子,那整個呂梁營的人將會毫不猶豫的殺向各村,呂梁營此時需要的是休整和維持穩定。

  柳林內部,譚良棟繼續調整煤礦的生產模式,並把手裡閑置的鐵匠全部調集起來,生產工具和各類支架。煤礦機械本就是譚良棟的老本行,這方面他經驗豐富。

  以前的小煤窯都是純手工生產,再加上煤礦主們肆意壓榨礦工,拿礦工的命換錢,生產效率極其低下,柳林全年的煤產量連一萬噸都到不了。煤礦主們賺了錢以後,要麽進入了官府的腰包,要麽拿錢買了土地,把錢投入再生產的很少。

  譚良棟把煤礦分出去後,雖說是全體礦工所有,但真正負責管理的還是譚良棟和呂梁營,譚良棟準備從蒙古人那獲得的八百兩黃金裡拿出一半,用來加固礦坑和置換礦工手裡落後的工具。

  這個時候礦工手裡用的是什麽工具,你絕對想不到,譚良棟在當礦工時挖礦用的還是鐵鎬,但柳林的礦工太多,礦工手裡的鎬就是邊緣處包了一層鐵皮,其他部分都是木製或石製,有些還在用手挖。

  不要說跟大型挖礦機械相比,這就連後世的農具都比不上,對了,這個時代的農具更為落後,受製於鐵產量,農戶們一般都是三五戶合用一把包鐵農具,就是農具邊緣包點鐵皮,只有耕田用的犁才會很奢侈的用鐵製的,至於鋤頭了啥的,以純木質的為主。

  這些情況讓譚良棟迫切的需要發展煉鐵坊,和盧象升達成合作以後,中陽的鐵礦石就可以源源不斷的運到柳林來,煉鐵坊采取了譚良棟指點出來的小高爐煉鐵,雖然問題還很多,但隨著師傅們生產經驗的增長,一些大的毛病都被修改過來。

  譚良棟相信,等自己這四百兩黃金的訂單生產完後,煉鐵坊將會培養出第一批熟悉高爐煉鐵的鐵匠。

  臨縣、方山的煤礦,譚良棟依在柳林的辦法,一並實行改製,推行《煤礦生產條例》。

  除此以外,本來就是呂梁營的劉垣圪坮和一些村子,這些村子已經有了護村隊,譚良棟把在柳林實施的《治安條例》推廣了下去,並拜托胡振江幫自己在各村宣傳條例,同時把李鶴軒的警察隊擴展到各村,以條例治村。

  相比較打仗,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更為困難,也更為麻煩,但這也更能鍛煉譚良棟,要想維持以礦工為主的呂梁營和應對接下來的大災,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更加艱辛的努力,譚良棟不敢懈怠,呂梁營諸人亦如此。

  譚良棟的行動和士紳們的利益不符,自然受到他們的反彈。各縣城裡,受到損失的士紳們聯名向縣令狀告譚良棟,四縣縣令把來自士紳們的壓力又一致壓給了永寧府知府。

  自從劉策空降盧象升為中陽縣縣令後,永寧府知府便身居衙門深處不再理政事。這次,縣城、府城的士紳們一致狀告譚良棟,並給知府的師爺塞了錢後,師爺來到知府衙門後,看到知府正在欣賞一副不知是誰的字。

  “東翁……”師爺硬著頭皮打斷正在搖頭晃腦的知府。

  知府聽到師爺的聲音後,頭也不抬的說道:“又是呂梁營的事吧!”

  “是的,東翁,這呂梁營新任千總譚良棟跋扈異常,侵犯鄉賢財產,實在是凶惡之極啊。”

  知府把字合上,搖搖頭道:“師爺師爺啊,這譚良棟不是好東西,那讓你來的那些人就是好東西了?在本府看來,就是狗咬狗一嘴毛,誰也不是啥好東西。況且本府快到致仕的年紀了,這呂梁山就是一潭渾水,本府管不了嘍。”

  說完後知府直接回到後屋去睡覺了,師爺連叫都來不及叫。“唉,東翁這……”師爺氣得跺了跺腳只能離開。

  永寧府知府完全不想管這些破事,他要是幫士紳們,呂梁營肯定會撂挑子,把兵力收縮回柳林,到時流民作亂,誰能控制得住。他要是幫呂梁營,呵呵,那是不可能的。

  中陽縣衙,譚良棟的做法都被胡振江傳到盧象升這裡。“良棟、濤起,希望我的做法是對的,能讓呂梁穩定下來,免受災害和兵禍之苦。”

  從天啟三年三月到六月,晉西北唯一能對呂梁營產生威脅的羅汝才部還在大同鬧,永寧知府不管事,趁著這個時候,整個呂梁營上下都在忙碌,隨著各項條例的推行,呂梁營的實力逐日遞增,影響也越來越強。

  胡振江也在此過程中慢慢的對自己的變革之道有了一些模糊的想法,譚良棟的做法本身就是在踐行一種變革,不過這種變革才剛剛開始,誰也沒法料到現在撒下的種子,將來會長出什麽樣的果實。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