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1621之大變革》八十五.爭水,宗族
  對譚良棟提出的要推廣科學,盧象升既沒反對也沒讚成,而是問起了一個和學堂有關的問題:“學堂一旦要教授科學,勢必會受到府、縣的教諭、訓導的干涉,文教之事牽連太廣,良棟,一旦在各學堂推廣你的科學,勢必會引發很劇烈的後果,你做好準備了嗎?”

  譚良棟給了盧象升“練兵”之名,作為回報,盧象升也會支持譚良棟的一些做法。但學堂教育牽涉甚廣,盧象升不能直接表態答應,只能是不支持也不反對。

  “科學一定要推出去,學堂之事我已做好了準備。”呂梁營現在極缺人,要想練成一支近代化的軍隊,呂梁營中必須要有一半的人受過良好的科學教育。

  盧象升見譚良棟態度堅決,便不再說學堂的事,轉而說起派往鄉村的工作隊。

  “工作隊誰領頭?”

  “濤起負責,他現在對這方面事務極為熟練。”鄉村的事情很繁雜,原先胡振江的宣傳隊全部充作了工作隊,柳林學堂裡學了半年的少年們也被派遣到胡振江手底下,即使這樣人手還是不足。

  “法家之術本就是治民之術,以前濤起隻學了理論,現在正好去實踐一番。”盧象升笑道,為自己這位多年的同窗找到能施展自己才華的地方而高興。

  “不過,鄉村之事確實很複雜,工作隊要做的事情很多。”基層工作的複雜在於,你面對的是一個個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你要解決的就是一個個人的事,而不是系統性的解決一個麻煩。

  盧象升很讚同譚良棟的說法,當一個縣令,只需坐在縣堂,完成了上面所要求的稅額,平常再斷斷案、查查庫,基本就沒什麽事。並且,縣令的權力也很大,一縣幾乎所有的事務都歸縣令管,因此縣令也被稱為“百裡侯”,可見權力之盛。

  但下到鄉村基層,就不會這麽輕松了。小到鄰裡之間的糾紛,大到村與村之間的爭鬥,事情太多太多。封建時代的官府運行效率十分低下,官府處理不了這些事,便把權力下放,因此縣官不下鄉,鄉村內百分之九十的事情由宗族族老、裡長、總甲、糧長這些所謂“鄉賢”處理。

  譚良棟派工作隊下鄉,相當於剝奪了原來鄉紳們的基層權力,即使有《土地條例》,胡振江的工作也不好開展。隨著土地的重新分配完成,農戶們基本安定了下來,舊有的制度立刻重建,族老、裡長、總甲也慢慢恢復,村民們有事情第一時間只會去找這些人,而不去找工作隊。

  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慣例沒有那麽好打破的,胡振江只能借助護村隊和工作隊,一步一步的在各村開展工作。

  譚良棟和盧象升都有不少事情要忙,在說完事情後譚良棟便告辭離開。後勤司的組建很順利,原先余生就幫助過譚良棟調配物資,擔任後勤司的司長並無壓力。

  只不過學堂裡稍微有點成績的都被分配到胡振江手下,余生招不到合適的人,只能擴大學堂的規模,招收更多的學員,進行突擊學習算術。

  參謀司要比後勤司複雜,譚良棟親自組建,原先的情報隊、斥候隊全部隸屬於參謀司,並且新組建了調查隊也歸參謀司。情報隊主要負責軍事情報,斥候隊負責戰時偵察,調查隊負責的是除軍事以外的其他情報。

  在譚良棟的設想裡,參謀司是負責制定整個呂梁營作戰計劃的總指揮部門,需要方方面面的的情報作為信息參考。

  譚良棟在柳林為呂梁營忙前忙後時,呂梁各地的鄉村發生了一件大事。

  山陝兩省數年的乾旱讓人們對水資源極為渴求,在呂梁營還未剿匪時,呂梁亂糟糟的,人心混亂,沒人在意這個問題,在推行了《土地條例》後,每戶人家的手裡都有了一塊地。

  有了地並不能讓人高枕無憂,莊稼要想長得好還需要水和肥。肥料可以自家產,但水不行,為了明年的莊稼,各村之間又開始了爭水。

  永寧、岢嵐二州一共有兩條河,一條名叫離石水,一條名叫原水,都是黃河的支流。受乾旱的影響,這兩條河的水流量十分小。

  十一月的氣候極為寒冷,離石水和原水都被凍上,整條河都被截斷。上原村,位於原水的上遊,在這個河段處,還能看見由小股水流結成的小冰塊。

  上原村的人被乾旱嚇怕了,都等不到春天,就在族長、宗老的帶領下趕到原水,築壩攔水。

  冬天的氣候十分嚴寒,上原村的村民們穿著破破爛爛的棉襖,揮舞著包鐵木鍬,沿著斷流的界面壘土壘石。

  沒人抱怨在嚴寒的天氣下乾活,不趁著現在原水被凍上給攔住,等明年開春天氣轉暖,這些水就都流到下遊了。

  被派往上原村的工作隊隊員李琦是原先胡振江帶過的宣傳隊,上原村築壩攔水的事情一開始是瞞著他的,若不是李琦細心,發現上原村的青壯消失了不少,不然他還真被蒙在鼓裡。

  李琦跟著青壯到了原水邊,發現人們正在壘壩,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豈能不知道這是在幹嘛,當即找到領頭的族長,道:“劉大爺,你們這樣做,是要出禍事啊!”

  被喚作劉大爺的族長倒也乾脆,梗著脖子道:“小先生,若是下遊的村子找我們的麻煩,我們一力承擔,到時若是出了事,我自己去找你的長官,是殺是剮隨便,絕不會牽連你!但是,這壩我們還要繼續建,全村人都指著明年能有點收成!”

  李琦找上族長時,青壯村民們都圍了過去,這裡面的人都是《土地條例》的受益者,大家對李琦也很尊重。

  在族長說完話後,就有村民搭話:“小先生,族長他老人家說的是,出了事我們一力承擔,絕不會麻煩到小先生!”

  李琦被說得無言以對,無奈之下只能轉身離開,去尋求護村隊的幫助。村民們雖然不會傷害他,但他也阻止不了村民們。

  站在族長旁邊一個長相陰厲的漢子看著李琦離去的背影,低聲道:“族長,何不把他給拿了。”

  族長一聽這話,直接一巴掌拍到漢子的後腦杓,嚴厲道:“以後這樣的混帳話不要再讓我聽到!”

  且不說李琦在村民中間的威望,就是李琦背後的呂梁營就不好招惹,《土地條例》可不是和和氣氣的推廣下去的。更何況,村子裡每個月需要的平價鹽也需要從李琦處購買。

  譚良棟和胡振江為了使工作隊在鄉村扎根,可是做了不少事。平價鹽就是其一,譚良棟以較低的價格從晉南的商人那裡采購到大量鹽,然後以稍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給剛剛恢復穩定的各村,村民們購買平價鹽只能從工作隊的隊員手裡買。

  李琦找到護村隊,把上原村築壩攔水的事情告訴了兩位負責護村隊的呂梁營退伍老兵。

  上原村的護村隊成立時間不過半個月,現在還在基礎的隊列訓練上,根本幫不上李琦的忙。

  不過,其中一位老兵建議道:“築壩攔水這事不小,你趕緊報給胡先生,到時候千總出面,定能解決這問題。”

  譚良棟在呂梁營的威望很高,特別是在退伍老兵中間。按照慣例,他們這些受了傷不能再待在軍隊裡的老卒,領一筆撫恤金後就跟軍隊再無關系,但譚良棟除了給他們發了撫恤金, 還給了他們一份謀生的差事,因此他們都很感激譚良棟,訓練起護村隊來也十分盡心。

  還不等李琦把事情報給胡振江,上原村築壩攔水的事情已經傳了開來。這下,原水下遊的村子不幹了,各村村民紛紛行動起來,在族長、宗老的組織下,沿著已經乾涸的原水河道往上遊而去,一路上,凡是靠近原水的村子都加入進去,隊伍越來越大。

  和上原村同處上遊的村子原本對上原村吃獨食的行為很不滿,但見下遊各村來勢洶洶,快速和上原村的人達成分水的協議後,上遊各村的人也都匯聚在上原村的築壩處,人數一天天見長。

  原水上下遊鬧出這麽大的局勢,離石水兩岸的村子也跟著鬧事,上遊的大村子築壩攔水,下遊的村子不乾,也紛紛組織起來向著上遊而去。

  胡振江此時正在臨縣,李琦費了一番功夫才找到胡振江。一見面,李琦就急道:“胡先生,事情不好了,原水上遊的上原村在築壩攔水!”

  “什麽?”現在還是在大冬天,水都凍著,上原村攔什麽水。

  李琦緩了口氣,把上原村築壩攔水的前因後果都講述了一遍。

  還不等胡振江說話,駐扎在臨縣的牛涼急匆匆的推開了房門,道:“胡先生,不好了!原水、離石水兩岸聚集了大量村民,手裡拿著器械,很有可能要村鬥!”

  胡振江也急了,立刻道:“迅速報給千總大人!牛涼,你集合自己的隊伍,趕緊去攔住!”

  牛涼走後,胡振江也召集了自己的工作隊,他要去攔住村民,能攔多少是多少。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