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1621之大變革》八十四.下鄉,教育
  天啟三年十一月,盧象升回到中陽,還在籌建參謀司和後勤司的譚良棟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去了一趟中陽。

  中陽縣衙,譚良棟和盧象升相對而坐。盧象升在太原待了將近一個月,中間除了應對劉策的盤問,他還發動自己的關系,得到了不少的消息。

  “良棟,從縣令到知府跨一品、過兩級,除了考評上等之外,還需要一些實打實的功勞。但目前朝堂上閹黨的勢力越來越大,劉巡撫又和閹黨不對付,永寧知府的位置有點懸。”盧象升有些擔憂。

  譚良棟沒說話,腦海裡閃過很多事。歷史上的盧象升,是在組建了“天雄軍”後,官位才躥升的,想到這,譚良棟道:“建鬥,現在內有賊寇,外有建虜,朝廷對練兵一事是如何讓看待的?”

  盧象升道:“自然是十分看重,去年禮部侍郎孫承宗就被派往遼東,築城練兵,萬歷四十七年時,河南禦道使徐光啟也曾受命在通州督練新軍,但沒成功。”

  “徐光啟?”

  “怎麽了?”

  譚良棟笑道:“我聽說這位大人學識十分淵博,出了很多書。”

  “徐道使確實大才,他當初受命在通州練兵,就是因為他寫了很多的練兵條格,這些條格據他所言是學泰西之法的。”條格,就是條例,泰西之法,就是徐光啟從西方傳教士那裡學來的西式練兵法。

  明代中後期的重文輕武不同於宋代,邊鎮和行都司的存在,讓武將的權力不會如宋朝般低到塵埃裡。但是,在地方上,武將的權力不小,壓過文官的也有人在,然而,武將永遠也不可能進入朝堂,決定國家大事,中樞權力不會讓武將沾染。

  這就導致了在嘉靖以後,邊鎮將門世家的崛起,既然不能更進一步,那武將們就想著如何把自己手中的權力傳到下一代。萬歷以後,邊鎮將門衰落,特別是遼東戰事的連續失敗,大量將領戰死,將門斷代,明軍急缺統兵大將。

  在這樣的背景下,就湧現出很多帶兵的文臣,也稱為文臣統軍,在崇禎朝發展到極致,袁崇煥、孫承宗、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陳奇瑜、楊鶴、楊嗣昌都是顯赫一時的帶兵文臣。

  譚良棟考慮到這一點,現在他和盧象升已經是站在一條船上的人,要想不翻船,只能共同前進。

  “建鬥,你有沒有想過練兵?”

  “練兵?哪有兵可讓我練?”盧象升愣住了。

  “呂梁營。”

  盧象升細細琢磨了一下,朝廷對領兵大臣確實十分優待,各種官職往上加,兵部侍郎、太子太保、督軍、總督,現在四川平亂的朱燮元就是西南五省總督,理論上可以節製西南五省的文武大員。

  譚良棟讓盧象升“練兵”,並不是說真的讓盧象升跑到呂梁營的軍營裡操練士兵,真要這樣譚良棟是不會乾的,呂梁營是他的立身之本,是不會假手他人的。譚良棟是讓呂梁營名義上“屬於”盧象升,若是有戰事需要,可以聽從盧象升的調遣。

  將來呂梁營立下了功勞,盧象升作為統兵之人,軍功很大一部分就是他的。說到這,就不得不說一下重文輕武的通病,在重文輕武的大氛圍下,什麽叫勝仗,有文官統領的勝仗才叫勝仗,武將自己打贏的不叫勝仗。

  因此,明朝九邊,很少有將領主動攻擊蒙古人,打贏了沒啥獎勵不說,打輸了還擔一個擅開邊釁的責任。

  若是譚良棟和盧象升達成這樣的合作,日後呂梁營打了勝仗,

盧象升會借著功勞官位飆升,一如他在七年後建立“天雄軍”後,盧象升權力的擴大,勢必也會讓呂梁營的實力更強,譚良棟所進行的變革也能進行的更順利。  盧象升沒有拒絕譚良棟,這次能讓劉策大力支持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身上有清剿呂梁流匪的功勞和複收夏稅秋糧。

  達成了合作之後,譚良棟又和盧象升講述了呂梁各村的事。

  《土地條例》推行下去後,分地的行動很順利,護村隊、清查土地人口的事情也在推行過程中完成。

  譚良棟在說到護村隊時,盧象升心裡對此一直有疑問,便問道:“良棟,當初你跟我說這護村隊必須要組建,我想聽聽是什麽原因。”

  “建鬥,你還記得我曾跟你說過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事嗎?”

  “當然記得,當時還是你的人把我綁到劉垣圪坮上的。”想起兩人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景,盧象升露出了一絲笑容,也就是在那一番談話後,他和譚良棟之間開始建立起真正的友誼。

  譚良棟也笑了,說道:“現在呂梁還在受乾旱的困擾,生產力是不如正常年月的,為了保證現在的生產力能養活這麽多人,那就必須改變一下生產關系。”

  “護村隊怎麽改變生產關系?”盧象升問到關鍵問題。

  “以往的種莊稼,各家農戶都是自己單獨行動,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就拿澆水來說,正常的年景還好,你想怎麽澆就怎麽澆,但現在不行了,乾旱,若是還按照以往的樣子澆水,各家各戶非打起來不可!”

  “護村隊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我想派一支工作隊,下到村子裡,統一安排人們澆水種地。”

  盧象升不知該說什麽,從宋代開始皇權就不下鄉,吃皇糧的官員最低到縣一級,往下就是地方豪強在自治。

  朝廷不在鄉村安排官員,一來是朝廷財力有限,若是在鄉村設官,養活不了,二來是鄉村事務極其繁雜,宗族勢力佔據優勢。八股出身的官員,可以坐得縣堂,但卻做不了村長。

  譚良棟也知道這些情況,他也是趁著呂梁剛剛恢復穩定才派出工作隊下鄉,這個機會一旦錯過就很難再這麽容易下鄉。

  以往的呂梁,爭水、爭礦,村與村之間大規模的械鬥年年都有,大旱以來,流民遍地,村與村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宗族勢力也被削弱,譚良棟怎麽可能放棄這個機會。

  盧象升看著譚良棟,道:“你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想法?”

  譚良棟點點頭,他索性也就趁著這個機會,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告訴盧象升。

  工作隊的主要任務是指導農民種植,各村設一名,類似農官,並盡可能的推廣土豆。

  然後是教育的事。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各地五十戶設一社學,教授十五歲以下幼童,教授儒家經書、禦製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經史歷算之類。

  朱元璋為了鼓勵人們入學,規定凡入社學學習的學子可免除差役,社學先生可從朝廷領取俸祿,避免盤剝學生。在朱元璋的手裡,社學成了公學,發展極為迅猛,在仁宣之治時達到頂峰,那個時候,幾乎所有的科舉士子都在社學受過啟蒙教育。

  可以說,朱元璋在教化上下了很大功夫,社學就是最早的義務教育。

  但在這之後,公學衰敗,私學盛行,一切都變味了,讀書不再是為明理,全都是奔著功名去了。

  在鄉村,一個童生就可以和糧長、總甲平起平坐。

  等到了秀才,那就是秀才老爺,身份不再和普通人一樣,可以見官不拜,享有諸多特權。

  若是考中舉人,那就更了不得,不僅自己免除差役,還可以庇護他人免除賦役,和縣官談笑風生,縣令斷案時必須要和舉人們協商。可以說,舉人,已經是統治階級的一員了,君不見范進中舉後都高興的瘋了。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一族人、一村人為了功名背後的利益,可以舉族、舉村的去供養有希望科舉的本家人,只要能出個舉人,完全可以讓一族、一村人跟著翻身。

  譚良棟以前並不知道科舉制度的門門道道,這些事還都是他聽余生講的,余生原本就是舉人。余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 認為八股取士讓科舉失去了本來的意義,科舉作為國家的掄才大典,應該是鼓勵人們去經世致用,但現在只能導致出現更多的酸儒腐儒。

  呂梁這個地方,一直以來文教不興,出一個秀才都是很難的事,更別說是舉人。這一情況在整個北方都很普遍,自宋室南渡後,北方前後被金元統治,學儒之人少之又少,明朝建立後,因南北方之間的科舉水平相差過大,朱元璋還專門設立了南北榜,分開錄取。

  這幾年的呂梁,特別是在大旱以來,人們連飯都吃不飽,經義什麽的就更不會有人去學了,社學、私學也在流民、流匪、流寇的衝擊下全部關閉。

  譚良棟欲在呂梁推行學堂,教授的也不再是四書五經,而是他的《科學入門》和算術。至於村民們會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學,譚良棟相信人們都是現實的,相比較寒窗十年付出巨大代價,都不一定能獲取功名的科舉,而少年們只要學會了基本的算術便可進呂梁營做事,新成立的後勤司和測繪隊都需要大量懂算術的人。

  若學得再深入一些,兵工廠也可以進入。在小農經濟的時代,有一份工作是很難得的,譚良棟相信人們的選擇。

  盧象升陷入沉默,他很明白譚良棟在做什麽,科學的實效性太強,對普通民眾的吸引要遠強於八股的經義。科學一旦被推廣開來,理學將何去何從?

  譚良棟沒有打斷盧象升的沉思,他相信盧象升不是那種死板的理學腐儒,呂梁的科舉水平太差,繼續深埋於經義毫無用處。既然讀書做官不成,那就讓讀書能找個工作。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