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1621之大變革》一十二.離開,春節
  “建鬥,在說物理之前,我想先問你一下,你聽過‘費思迦’這個詞沒?”譚良棟在後世學得是工科,物理力學是必修科目,當時他在學物理無聊之際,便去了解了一下“物理”一詞的由來。在萬歷年間,即隆萬大開海之後,大批西方傳教士抵達中國,和明朝士大夫接觸頗多,便產生了很多舶來詞,“費思迦”就是根據物理學Physics音譯過來的。

  這個問題難倒了盧象升,盧象升雖是江南人士,但絕大多數時間基本都是窩在家裡讀經義,連傳教士是什麽都不知道,更不用說知道“費思迦”是什麽。“良棟,你就別賣關子了,直說吧。”

  譚良棟感慨了一下這時期中國自然科學的空白後,繼續道:“物理,即事物運轉的道理,包含了數學、天文學、醫學、農學等一切已知未知世界的科學。王陽明先生的格物學也在物理學的包含之中。”

  盧象升聞言點頭道:“《淮南子》中曾有一言,‘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倒和你所說的物理之意相近。”

  “的確如此,但我所說的物理更多的是指世界萬物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或改變。”

  “這……”盧象升臉色有點變化,晚明心學大盛,講究道理皆在己心。聽到譚良棟這帶有很濃厚的荀子色彩的話,盧象升不由得用自己所學反駁道:“心無外物,物以心生,若自己本心不存,這天地萬物的規律何在?”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更不為人心所改變。“譚良棟也反駁道。

  這是唯心主義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的碰撞,也是大行其道的儒門理學和被斥為異端的荀氏學說的碰撞。當然,這兩人對心學和對荀子的認識還隻是停留在一個表層,某種情況下隻是為反駁而反駁。晚明心學內容龐雜,分支眾多,各個階層的代表思想都有,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其主張不單單有孔孟之說,還糅合了同期法家、墨家、雜家的一些主張。

  盧象升陷入了沉思,顯然是在想著如何反駁譚良棟。譚良棟不想搞學術爭論,便對盧象升直言道:“建鬥,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天底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何況人,求同存異即可。”

  “求同存異,當如此!”盧象升聞言,眼前一亮。

  “物理大概就是這樣。那何為化學?顧名思義,即為‘變化的科學’,以研究物質的變化為主。比如正在窯洞裡燒得煤,產生了熱量,冒出了煙,燒完後成了灰,這中間煤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即為化學。”

  盧象升點點頭,說道:“這化學看來要比物理純粹啊。良棟,那你說的技術具有改天換地之能,又如何理解,你能說個例子嗎?”盧象升覺得自己還是聽例子明白得快,光聽一些大而上的東西很容易和自己現在的認知發生衝突。

  “技術,確實具有改天換地之能。先秦時代,鐵器未流行於天下,一夫耕作三畝地已是極限。到漢朝,鐵器流通,鐵農具盛行,一夫可耕十畝乃至二十畝。這中間,冶鐵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先人們利用鐵農具把不毛之地和蠻荒森林開墾為畝畝農田,改造天地,這冶鐵技術不就有了改天換地之能嗎?”

  “是這個道理。”盧象升腦海裡回想起自己看過的各代史書,確實是如此。當然,這話裡包含的今人勝過古人的思想被盧象升忽略,這與當世儒家所尊崇的懷古相悖。同時,他想到了更多,鐵農具的推廣使用,不就是那生產工具的變革,

農夫耕田數目的擴大,不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在盧象升心裡突然冒出一個想法,自己眼前的譚良棟,他是否心中有他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真是可怕。  譚良棟若是知道盧象升心中所想,絕對會大吃一驚。作為一個經受過現代教育的人,譚良棟的思想、價值觀都是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也就是匹配於一個高度工業化的社會,這種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下培養出來的盧象升所具有的思想截然不同。因此,譚良棟的思想,在這個時代是獨一份,而在他的心底,隱隱有一種自己都沒有察覺的衝動,那就是把自己現處的這個時代,改造為自己所熟悉的後世,隻有這樣,他內心的最深處才會平靜。

  盧象升雖然得到了譚良棟的解答,但他內心深處的疑問卻越來越多,不過,此時夜已深,盧象升不再好意思打擾譚良棟,便跟譚良棟提出告辭,回到後坡給自己安排的睡覺處,躺在炕上,難以入眠。盧象升除了思考譚良棟說的一些話,他也在揣測譚良棟這個人,揣測譚良棟的學問從何而來,揣測譚良棟這樣的人身在“岢嵐盜”會給這片地方帶來什麽樣的變化。

  第二日,一夜未睡好的盧象升早早起來,找到譚良棟,說道:“良棟,現在糧食如此金貴,我卻在你們這裡白吃白喝,不如給我一個活吧,你手底下的人不是要認字嗎?我去教他們吧。”

  譚良棟自然同意,那些繁體字寫得譚良棟腦袋都大了。

  第三隊的人聽說大舉人盧象升要給他們教認字,一個個在聽課的時候那個認真勁,讓譚良棟很無語。周邊村民聽說後,也都過來聽盧象升講學,這可是舉人啊,劉垣圪r可是連秀才都沒出過。同時,後坡的庫存也增加了些,聽舉人講學豈能白聽。

  守在河谷口的吳敏和在各村輪流駐扎的杜松聽說此事後,都嘖嘖稱奇。

  轉眼之間,一個半月過去,時間進入了十二月。這段時間後坡和鎮西衛百戶之間井水不犯河水,相反,雙方還因為盧象升還增進了交流,相互之間有了一些了解。

  這一天,鎮西衛百戶派人給吳敏傳話,說是太原府有人讓盧象升回去。話傳到盧象升這裡,盧象升心裡明白身在太原府的戶部主事是要回京了。

  臨行前,盧象升對譚良棟感慨道:“良棟,此一別,起碼得一年之後才能相見。良棟啊,為兄我覺得,報效朝廷,維護地方,此方為正道啊。”

  譚良棟不置可否,轉移話題道:“建鬥兄,你別忘了我托給你的事啊。”

  “放心吧,我一定會替你留意的。”

  這一個半月,譚良棟和盧象升兩人相處甚好,無論是譚良棟獨特的思想,還是盧象升多年的讀書心得,都讓兩人相互學習了很多,頗有相見恨晚之感。在談話中,譚良棟在得知盧象升是江南人士後,便拜托給他一件事,讓他回老家後幫自己留意三種農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把三者的樣貌、習性、味道大概說了一下。

  盧象升在聽完三種農作物後,說自己好像吃過裡面的番薯,不過他當初吃的時候不是叫番薯,而是叫地瓜,是一個福建商人賣給他的。

  譚良棟當即大喜,務必請求盧象升幫自己留意。土豆、番薯和玉米,在後世的晉西北和陝北,是主要的糧食作物,極其適合這裡的乾旱氣候。

  在盧象升離開時,第三隊的人和周邊村民都出來相送,舉人的威力實在是太大。

  鎮西衛百戶見到盧象升安然無恙,心中松了口氣,隻想盡快把這位送走,實在是太能惹事了。盧象升看了一眼劉垣圪r,心中做了個決定,若自己能中進士,想法設法也要來山西做官,要把這位譚良棟小兄弟拉回正途。

  等盧象升跟著戶部主事回到京城, 萬歷四十八年已進入了尾聲。家家戶戶不論日子是好過還是難過,都開始準備過年。

  劉垣圪r的人們也開始了過年前的準備,譚良棟帶著第三隊把整個劉垣圪r的大路清掃了一遍,贏得了人們一片讚歎。鎮西衛百戶也不在這兒跟“岢嵐盜”耗著了,帶著人回家過年去了。劉垣圪r外面的流民也基本消失不見,寒冷的天氣裡,幸運的抵達晉南的流民還能討到一口飯吃,烤一把晉南人為迎接新年壘的炭爐,不幸的就凍死在路上,成為了一具冷冰冰的屍體。吳敏和杜松把人全部撤回後坡,也準備過年。

  在譚良棟的努力下,後坡和劉垣圪r村民之間的關系很融洽。趁著過年,譚良棟跟吳敏和杜松商議,要請村民們來後坡吃餃子。此舉雖然會消耗後坡的存糧,但有利於他們在劉垣圪r這立足,這個時代,隻有匪兵,根本沒有“軍民魚水情”。

  吳敏擅於帶兵,杜松性格勇猛,兩人見這段時間後坡在譚良棟的手裡井井有條,便答應了譚良棟的建議,並正式把後坡的所有後勤全部交於譚良棟。譚良棟心中感慨,果然,要想讓人對你另眼相看,必須得證明自己的價值才行。

  京城,終於坐穩了皇位的天啟皇帝打開內帑,拿出一百萬兩銀子,下令補充各地軍資糧餉,賑災救民,以示施恩於天下。山西分得了八萬兩救災款項,但這筆銀子等春節過後才能發給山西,由內帑到國庫中間走的流程太多,而日益老化的內閣和六部已經生鏽,沒有了革新的魄力。更何況,流程多,各級官員才有機會飄沒,才有機會撈外財。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