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1621之大變革》四十九.複雜,玉林衛
  說起大同邊鎮的事,就不得不提隆慶年間由高拱、張居正和邊臣王崇古一起主導的俺答封貢,俺答封貢重在開邊貿,即在長城邊界設立貿易口,允許明朝商人和蒙古各部落互市,一改明王朝從朱元璋時代開始對草原部落的一邊倒的強硬政策。

  俺答封貢所確立的互市地點主要在大同邊鎮,借著俺答封貢,許多原先暗地裡和草原做生意和想做卻做不了的晉商們湧到大同府,促進了大同府的繁榮。

  和草原部落互市這一政策在剛開始時,取得的效果很明顯,一是讓年年烽火起的邊鎮享受了幾年的和平,二是大規模的商品交易活動讓大同府繁榮起來,間接提高了邊地軍民的生活水平。

  但五十年後,也就是天啟年,明朝在遼東的全面潰敗讓整個北方邊境都不安穩起來,在這個時候,和草原部落的互市就相當於是資敵,無論是蒙古人轉手賣物資還是遼東的女真人自己過來買都極大的破壞了明朝廷在遼東實行的封鎖政策。

  這一情況,大同鎮總兵張遠已經看了出來,朝堂上也有清醒的人,但大家卻無能為力,半個世紀的互市,做邊地生意的晉商集團已經成了一個龐然大物,各邊鎮也都多多少少和這有牽連,駐守邊地的藩王也在其中有份,一下動這麽多人的財路,就是皇帝都不敢下手,更何談張遠一個總兵。

  夏先生作為老跑商,對這其中的門道自然很清楚。大同鎮有三類人不要輕易惹,一是邊軍,邊軍是大同府最大的本土勢力,惹了邊軍,死都不知道是怎麽死的。

  二是各大商團,譚良棟來大同鎮是協防的,大同鎮會安排去防守一些關口,到時多半會和商團打交道,對於專做口外生意的商團,夏先生的意見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收一份好處即可,不要阻攔。

  夏先生說到這時,譚良棟和盧象升都有些震驚,邊軍對走私的商人竟然縱容到這種地步,譚良棟急問原因,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肯定有原因,邊軍的人不是傻子,他們怎能不知道這些走私商人賣出的東西到時候會作用在自己身上。

  譚良棟的猜測沒錯,其中原因很複雜。能和草原各部落做生意的商團沒一個善茬,手底下都養著一支護衛隊,這些護衛隊裡有不少人還是邊兵,要是哪個將領惹上商團,對內商團後面的人會出手整治這個將領,對外商團們會把這個將領駐守的關口情報透漏給草原部落,有不少讚同徹底終止走私的邊軍將領就是這樣被弄死的,最終導致走私越來越猖獗。

  三是代王府的人,有明一代,藩王都是地方官頭疼的人物,分封在大同府的代王王府所在地在朔州,但代王府的生意已經做出了長城以外,有不少商人就是靠著錢打通代王府的關系,打著代王的名義做口外生意。得罪了代王府的人,各種暗箭、各種中傷,會讓你防不勝防。

  夏先生是個實誠人,他把自己能想到的都說了,並把自己認為最好的處理方法也一並說了出來。

  譚良棟和盧象升聽完後,陷入了沉默中。大同邊鎮的情況很複雜,內部的敵人,外部的敵人,都需要小心提防。

  夏先生講解完大同府的情況後,便離開了呂梁營的駐地,剩下的事就是譚良棟和盧象升自己的事了,他已經完成了劉策交給他的任務。

  “商人,真是該殺!”盧象升越想越氣,受儒家傳統教育的他,對商人的厭惡已經成為了一種本能,特別是在聽完邊地猖狂的走私商人後,更是厭惡至極。

  譚良棟沒有說話,他正在琢磨夏先生說的話,邊軍、走私商人、代王府,無論哪一方,都不是現在的呂梁營可以惹得起的,在自己實力還很弱小時最好的辦法便是遵守這個地方約定俗成的規矩。想到這,譚良棟沉聲道:“建鬥,接下來咱們等著行都司下命令就行,其余的事咱就不要理,這次來大同鎮,目的是協防,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盧象升縱然心中憤恨,但也只能點頭,此時他只是一個小縣令,在這樣的大事上根本沒有發言權,按照歷史的軌跡,至少也要八年後,盧象升才能坐到一方大吏的位置上。

  三日後,行都司傳來了命令,呂梁營歸大同鎮節製,令譚良棟、盧象升去大同鎮領命。

  總兵府在大同內城,譚良棟穿著把總武官服,盧象升穿著便衣,二人一同前往總兵府。盧象升是文官,在呂梁營的職責是負責和地方上溝通,此去面見總兵,文武相隔,不便穿文官服。

  在總兵府門口,譚良棟遇到了當初在城門口迎接自己的親衛營把總。親衛營把總知道自家總兵大人很看重和劉策劉巡撫的合作,對譚良棟態度很和善,“譚把總,這邊請,總兵大人就在裡邊。”

  在譚良棟進去之後,盧象升則被請到偏房,此次複命,張遠只見譚良棟。

  在正房,譚良棟見到了坐在主位上的張遠,行了一個軍禮。這是譚良棟第一次見到這個時代的高級官吏,張遠臉色溫和,在譚良棟行完軍禮後,笑道:“譚良棟,呂梁營把總,此次帶來一千五百人,很好,很好。”

  譚良棟趕忙回道:“多謝大人誇讚。”

  張遠繼續道:“譚良棟,你的事我也聽到了一些,不論你以前是什麽身份,只要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為朝廷建功,就是朝廷的棟梁之才,你,明白我的話嗎?”

  “明白,謹遵大人令!”

  “好,譚良棟,接令,現命令你部移駐玉林衛,歸守備將軍張珪節製,明日就出發!”

  “是!”

  離開正屋,譚良棟舒展了一下身體,能當上總兵的沒一個簡單角色,他在張遠身上感受到了一些壓力。親兵營把總看到譚良棟出來後,上前道:“譚把總,可是接到了總兵大人的命令?”

  “剛剛接到張總兵的命令。”

  “譚把總,你可以拿著命令去找備糧官,那邊總兵大人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好的,多謝兄弟了。”

  “客氣了。”

  叫上盧象升,譚良棟找到備糧官,把張遠的命令文書遞交上去。給呂梁營準備的糧餉武器是張遠特別命令的,備糧官不敢怠慢,按數把東西發放。

  張應宸接到譚良棟的命令,帶著輜重營去領東西。

  總兵張遠的命令是明天出發,軍令如山,譚良棟自己領兵也一年了,自然不敢怠慢軍令,在輜重營收拾好東西後,便召集呂梁營全體將士,準備開撥。

  呂梁營新建,沒有被這時候軍隊的一些不好風氣給沾染,比如各地衛所每次開撥,必要開撥費,每次作戰,必要出戰費。在邊軍,倒沒有開撥費和出戰費一說,但有守城費和人頭賞銀,打仗前必須要把這個說清楚,不然隊伍都不好帶。

  從成祖朱棣起,邊軍殺敵就有按人頭給賞銀的傳統,到了現在,邊軍戰鬥力比不上成祖時期,但按人頭給賞銀的規矩還在,只不過這個錢拿得太危險,很多邊兵就是混個守城費就可以。

  在整好軍隊後,譚良棟攤開從備糧官那兒領到的地圖,看著在西北角的玉林衛,陷入了沉思。

  玉林衛和長城是一體的,可以這樣講,玉林衛可以算是長城上的一個大要塞,這在邊鎮是很常見的,在大同鎮,以長城為界,每隔百裡必有一個衛所,用作防禦蒙古人。

  玉林衛往西,便是赤兒山。對於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講,山是比草場更重要的存在,山上有樹木,有礦產,是工具和武器的唯一來源,同時,山也是庇護所,大草原上的白災、蝗災、風災肆虐時,部落都是躲進山裡。

  赤兒山也不例外,以赤兒山為中心,周邊共有三個大的兀魯思,同屬於察哈爾部落,受遼東戰事和科爾沁部落的影響,大同鎮得到了情報,這三個兀魯思集中在赤兒山,很有可能在積蓄好力量後便進犯玉林衛或是左右的威遠衛和大同右衛。

  兵貴神速,了解清楚情況後,譚良棟召集了盧象升和四營正,發布了命令:“屈華領前營四百人,負責探清前路,一路注意小心戒備,一旦碰到可疑人,立即抓捕,牛涼領四百人,和親衛隊一起行動,張應宸領輜重營三百人,緊隨其後,康軍偉領後營四百人,作為殿後部隊,若由可疑人尾隨其後,也抓捕起來。”

  “是!”四人領命後離去。

  盧象升穿戴上了一副自己專門去申請下來的鎧甲,摩拳擦掌道:“良棟,此番同韃子作戰,我定要親自斬幾個首級!”

  譚良棟對於即將到來的戰爭也心潮澎湃,道:“建鬥,和外敵作戰,才是我輩軍士應該做的!”

  兩個時辰後,呂梁營開撥,按照提前計劃好的,分前營、中軍、後營依次出發,趕赴玉林衛。這是呂梁營第一次在邊塞露面,也是譚良棟第一次見識到冷熱兵器交替時代的野戰,火器、騎戰、步戰夾雜在一起,給譚良棟張開了一幅大時代的序幕。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