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1621之大變革》四十七.5寨堡,過關
  有明一代,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縱觀整個明代,從洪武皇帝到崇禎皇帝,對周邊的敵人基本都沒妥協過,特別是對於北方草原上的敵人,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納貢,采取的就是正面硬剛的政策,即使土木堡大敗皇帝做了俘虜也不曾對草原低過頭,而九邊就是這一政策下的產物。

  陝北延綏鎮和寧夏固原鎮位於西北,正對著漠南蒙古西部和漠西蒙古,吳敏在延綏鎮時主要的敵人便是漠西蒙古,這一部也被稱之為衛拉特蒙古,邊鎮士兵主要的作戰對象是準噶爾部和和碩特部。

  大同鎮對著漠南蒙古,主要作戰對象是科爾沁部和察哈爾部,其中尤以察哈爾部為甚,特別是在遼東後金不斷對明朝取得軍事勝利後,原本還算恭順的察哈爾部越來越蠢蠢欲動,這也是這次行都司方面向劉策求兵的原因,大同鎮希望能得到來自山西的援助,特別是在宣化和薊遼不斷從大同抽調兵馬後。

  劉垣圪坮,吳敏把自己訓練的馬隊交給譚良棟,然後鄭重道:“良棟,對步兵而言,邊鎮作戰重在防守,要利用好城牆和邊堡。還有,要小心拿火器的敵人!”

  “火器?”不論是跟鎮西衛還是左衛打仗,譚良棟都沒見到有火器的明兵。

  吳敏道:“邊鎮三大主力,親衛營、馬隊、火器營,為了應對火器營,草原上的兀魯思們通過各種手段得到火器,裝備給自己的艾馬克,一旦碰上這樣的部隊,千萬不要逞強,能避就避,交給火器營的人。”

  譚良棟一臉迷糊,兀魯思、艾馬克都是些什麽玩意。吳敏看到譚良棟的迷糊樣,心裡暗自歎了一口氣,愈發對劉策不滿起來,時間這麽短,又派了一個新人,如何作戰。不過話說回來,這樣也正好能鍛煉一下譚良棟,看他是否能承擔大任。

  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趁著空當,吳敏把自己知道的關於蒙古的情報挑重點講給譚良棟。

  兀魯思是領地,在邊軍中通常代指某個大領主,艾馬克和鄂托克是部落,不過兩者有區別,艾馬克是關系緊密的部落,而鄂托克則僅是在一塊牧地上放牧的各個小部落統稱。牧戶則被稱作阿寅勒,每個阿寅勒都必須加入艾馬克,受兀魯思統轄,在兀魯思需要作戰的時候,艾馬克和鄂托克都必須出兵,一般是一個阿寅勒出兩到三個成年壯丁,稱之為和碩。在明軍這邊,把蒙古人的和碩對等於自己的千戶。

  譚良棟聽完後,對將要面對的敵人有了個大概了解。自蒙元覆滅後,蒙古各部就再也沒有統一過,但成吉思汗留下的兀魯思制度卻保留了下來,因此,草原上的各部落絕不是散沙一片,蒙古貴族們對基層的控制還是很有力度的。

  交談的時間有些過長,親衛過來提醒,譚良棟向吳敏提出告辭:“吳大哥,此去大同鎮,我一定不會給呂梁營丟臉!”

  吳敏拍了拍譚良棟的肩膀,堅定道:“吾輩武人,當以保家為己任!”

  一千五百人的大部隊繼續前行,不過在其最前面出現了一支三十余人的小股馬隊,正是吳敏訓練出來的成果,騎馬行在最前面的便是譚良棟和盧象升。

  軍隊行進三個時辰後,盧象升驅馬走到譚良棟旁,道:“良棟,再走不久就是鎮西衛了。”說完後盧象升看著譚良棟,不論是之前的鎮西衛還是現在佔據鎮西衛的左衛,都和呂梁營的關系很敵對。

  在譚良棟的一千五百人進入嵐縣時,

在鎮西衛的左衛千戶就得到了消息。面對將要過境的呂梁營,左衛千戶自然恨得牙癢癢。若不是盧象升提前派人過來打了個招呼,明裡暗裡的警告了他,說不定此時左衛千戶就要派人設伏,和譚良棟做一場。  劉策當初同意盧象升隨軍,也是考慮到這方面的原因,讓盧象升負責處理呂梁營和地方上的關系。自古以來,過兵如過匪,況且呂梁營前不久還頂著岢嵐盜的帽子,劉策也是擔心呂梁營在行軍途中失去約束,禍亂地方。

  譚良棟不知道劉策對自己的不信任,即使知道了也不在意,他此刻最關心的是劉策在五寨堡設的糧站。此次從柳林出發,每個人攜帶的乾糧只夠吃一天,此時已經過去了半天,必須要在五寨堡得到補充。對於鎮西衛,譚良棟稍稍留意了下,讓張應宸帶一支小隊前去查探,若是左衛的人不識好歹,譚良棟絕對不會客氣,務必會給左衛千戶一個深刻教訓。

  盧象升看著張應宸領命而去後,心中暗自希望左衛千戶能聽進自己派過去人的話,不要犯糊塗,在這個時候挑釁呂梁營,那真是自找苦吃。

  左衛千戶也不傻,雖然心裡恨得牙癢癢,但呂梁營人多勢眾,自己等人殘兵敗將,真上去了也討不了什麽好,在譚良棟帶著大隊人馬經過鎮西衛最近的官道時,左衛千戶閉守不出,不理不睬。

  過了鎮西衛,就是五寨堡。五寨堡本身就是一個軍事要塞,裡面已經存放了大量的製式武器。在確定呂梁營出兵後,布政使在劉策的命令下,從各地府庫裡調集了足夠兩千人食用半月的糧食,而這一舉措也基本把太原府以西諸地的存糧基本抽乾淨。從這點上來說,劉策是一個很果斷的人,只要決定了的事情,不管心裡怎麽想的,從行動上是支持到底的。

  五寨堡地如其名,由五個山寨堡壘組成,始建於五胡亂華之時,是當時的漢民為抵抗異族修建的堡壘,一直延續到元末。在明初大將徐達驅逐了元朝在山西的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勢力後,駐扎在此地的明將修繕了五寨堡,將此地當作一個軍事要塞。

  譚良棟將要塞裡的武器和製式軍服取了出來,先讓自己的麾下人馬實現了換裝。明朝戎服因武事尚威烈,色純用赤,軍服以赤色為主,再搭配以紫、青、黃、白。在譚良棟看來,軍服還是很漂亮的,特別是自己換上的把總服,要比自己原先身上隨意穿得衣服要好很多。

  扎緊腰間的綬帶,譚良棟走出屋子,盧象升看到後眼前一亮,讚道:“好一個利爽的漢子!”

  譚良棟笑了笑,把總還有自己的製式鎧甲,鐵質的,譚良棟提起來感覺能有三十斤重,穿在身上很沉。此刻還在趕路中,穿上鎧甲行動不便,譚良棟把鎧甲拖在馬上,等到了大同鎮再穿。

  一個時辰後,呂梁營換裝完畢,再次集合起來的隊伍要比原先穿著各式各樣衣服的時候要看著整齊得多。譚良棟挑出三百人為輜重隊,負責運輸五寨堡儲藏的糧食、肉干、醋布、粗鹽,輜重隊關系重大,譚良棟讓張應宸負責。

  張應宸領了輜重隊的任務後,知道自己肩上的重擔,讓輜重隊走在軍伍中間,作前後掩護。

  五寨堡還儲藏有一批弩箭,雖然呂梁營此刻沒有擅使弩箭的人,但譚良棟也讓人把弩箭取走,等到了大同鎮,肯定會派上用場。

  譚良棟把五寨堡能帶走的東西都帶走後,盧象升和五寨堡的守衛做了交接。此次囤取物資的命令直接來自劉策,五寨堡的守衛不敢有什麽刁難,整個交接的過程很順利,即使譚良棟多拿了一些東西,守衛也不敢說什麽,呂梁營畢竟經歷了兩場戰鬥, 整支隊伍給人的壓迫感很強。

  走過五寨堡,下一個重要的軍事重鎮便是寧武關,也是寧武所的所在之地,是山西布政使司和行都司的分界處。寧武關的長官既是寧武所的千戶,也是寧武關的守備,隸屬於行都司。

  呂梁營譚良棟要帶兵過關的消息寧武關守備已經從譚良棟派來的哨探那裡得知,守備對這位新進的譚良棟還是很有興趣的。以往行都司大同鎮要從內地衛所調兵,大家都是找關系能不去就不去,而這次他聽說譚良棟前來太原府那裡沒費多少功夫,並且還來了將近兩千人,這人數是他這個守備手底下的人數的兩倍了。

  一天后,譚良棟和盧象升抵達寧武關。寧武關守備查看了譚良棟和盧象升共同持有的過關文書,便給呂梁營放行。

  此時呂梁營已經算是到了邊地,呂梁營裡有很多人長這麽大是第一次出遠門,對沿途的一切都感到很好奇。寧武關雖然比不上同在代北之地的雁門關,但在很多人眼裡已經很是雄偉。即使是譚良棟也被寧武關的雄壯震驚了一下,明代果真不愧其修城牆的名聲。

  一路行來,譚良棟對統率行軍越發的熟練,一千五百人包括輜重過寧武關,整個過程利索乾淨,一點都不拖泥帶水,更沒有人違反軍紀。

  寧武關守備目送呂梁營過關後,把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寫下來,呈送給大同鎮總兵。遼東的慘敗讓薊遼鎮損失慘重,從宣大二地調兵過多,大同鎮和山西鎮本身兵員也不足,此時急需內地補充,大同鎮總兵對劉策給的援兵還是很重視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